情感與認知在修行路上的影響

2019-09-29 台中分堂上課筆記

南華帝君心情平衡法:情感與認知在修行路上的影響

各位同修早安,剛剛頂禮祖師後接著傳授法籙,傳授的是等一下要教授的南華帝君心情平衡法。上個月在台北共修時已經有教導了,細節的部份可參閱台北整理的文章。在做之前先來靜坐,結日光印,觀想雄文堂一座三角形的山,放紅色的光照你,全身沐浴在西天如來佛祖紅光照射之下,觀想清晰手印可以放下。請大家眼睛仍然是閉著,聽陽師問的問題,陽師問的你在心裡面自己答:從今天早上到現在,今天你的心情如何?自問自答、自己心裡面自己答。

我們再來做第二段的靜坐,陽師再問,請你在內心自我回答。經過第二次的靜坐之後,你現在的心境如何?等一下會問大家問題,所以你要想清楚。給大家一點時間想,我會問的很細,你只要考慮到觀察省思自己的心情就可以了。

Brian你在第一次靜坐的時候,你有覺得你的心情如何?
答:心情比較起伏。

現在我們要把心情的起伏分兩個定義,一個是你的右大腦,一個是你的左大腦,一個是思維、做工作的腦;一個是富創造力、比較放鬆的腦。

請問你思維的那個腦,那時候是怎麼樣?
答:思維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直把專注力拉回來,拉回來的過程中比較用力,剛開始的時候,時間沒有那麼的多,所以剛開始會比較多拉扯的過程,整個心情上會比較起伏。

OK,那第二次之後呢?
答:第二次之後,經過一些時間,拉扯的力量就沒有那麼多,慢慢會比較專注在目標上。

好,那你另外一個大腦,放鬆的腦,第一次是怎麼樣?例如Happy、Angry、Relax。
答:第一次起伏大的時候,心情是比較緊張,比較侷促。第二次的話,就會比第一次好一些。

陽師再問你一個問題,你也可以不用先回答,先想一下因為等一下要問其他人。在第二次的時候跟第一次的時候,你是因為第一次的專注力還沒有完全拉回來,所以心情起伏產生焦慮不安。而第二次的時候,是因為你專注力已經比第一次好很多,比較合乎原來你平時訓練狀態,所以你的焦慮也減少,壓力也減少?還是說你的壓力跟焦慮減少是跟你的專注力是不相關的。

答:應該跟專注力是不相關的,比較相關的可能會是對於自我的期待,因為第一次剛開始心念比較起伏,而又期待要平靜,期待和現實不符就比較會產生焦慮、緊張,就又更用力的去專注,這樣反而更做不好。而第二次慢慢的觀照知道頭腦本來就會一會想東、一會想西這是自然的現象,想要用專注去控制它硬去掐斷它反而變的不自然。我應該只要再它升起的時候發現它,不要再去延續它再繼續想下去外,也放掉第一次那個想要去控制大腦思緒的專注用力,這種跟實際不符的期待,這樣的話升起的那些妄念、妄想也會失去目標,而我也沒有再去延續它,專注就會慢慢又回到所緣,心情就會相對平靜一些。

再問一個人就好,焦糖,同樣的問題問你,你跟Brian得答案有不一樣嗎?還是二個都很接近?

答:是有點類似,我早上要早點起床,因為要先測試程式,有一個同事他的開發進度緩慢,所以我後面要接著測程式。我第一次的時候,其實心情是平靜,但是我在想到一個不愉快的事,早上七點起來測程式,就覺得有一點點小小起伏,想到那時候的情緒是不開心,然後想到當時是一邊測,一邊罵這個同事,為人機車,工作不給力,重要時刻工作還Delay,害我昨天加班整天,今天還要早起測試。第二次的時候,心是比較靜,氣會比較沉,然後我轉個念,我的思緒轉變,就想好,因為這個討厭的同事換部門的話,可能會換到其他部門但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問題,不如想想如何去應對這個人,不要因為這個人而一直生氣,不如去想想應對的方法。

OK,答案很接近了。

我想請大家更思維的去想你的認知、你的正念,或是說,不管是分析也好,由你過去的經驗拿過來做基礎,去看待事情也好,這些跟你的情緒、舒服的情緒、Relax的情緒、煩躁的情緒等等,這之間除了有事件產生的關連性外,如焦糖所講的很明顯就是一個事件而引發情緒反應,因為這個同事程式Delay,所以我怎麼樣怎麼樣,有這樣的情緒。接著,因為我也有正念,有認知、有思維、有正思維,所以我產生一個正向的思考,當我正向的思考的時候,情緒也跟著調整。你能觀察到思維的轉變,也觀察到情緒的轉變,觀察到的「思維」、「情緒」等都是一個Link,還不是今天授法主題最終的結果。

現在要請大家再做第三段,等下靜坐時候,你可不可以只看到你的獨立存在的情緒?跟思維不相關的那個部分。很多情緒的部分是和思維連結在一起的,我現在請大家去留意的是,你那個不相連的那個部分。

好,開始,一模一樣的技巧,太陽之炁,紅光注照。還是一樣請Brian回答。經由第三次陽師再一次重點的提示,你覺得一二三單純的心情上有什麼變化?

答:第一次因為有對於平靜的期待和刻意的想去用專注去控制大腦,所以在心情上是起伏比較大的,因為大腦無時無刻都在運作,例如念頭前一分鐘想到早上工作上的難題,下一分鐘想到等一下要跟陽師Check同修時間,這都只是大腦自然的運作,那是生理現象、也是自然,因為現在在靜坐,心理對平靜有一個暗示、一個期待,希望大腦不要想、能平靜下來,有點變相的想控制大腦自然的運作,也就是這平靜的期待目前並不符合現實,倒成了一種妄想及妄念。

第二次就保持著這樣的正見,對念頭做正思維地調整:例如念頭一起來,發現到後,就正思維它是大腦自然的運作,不管念頭是工作的難題或是人事上的紛爭,是快樂的、悲傷、不舒服的也好,這些都是大腦正常的運作,也是生理自然的現象,對念頭的升起不去壓抑、不去喜歡、不去討厭,也就是不控制大腦不想(它)或應該怎麼想(它),但自己卻是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升起的念頭延續。因為心情不是因為我們念頭想到什麼而起伏,而是我們對念頭產生這念頭合我意我就喜歡、這念頭不合我意我就厭惡,心情才會隨之起伏。如果念頭升起而我們沒有發現,隨順延續它,最後會變得不可收拾。如果是工作上的難題而升起念頭,我是不是要繼續去想要怎麼解決才好?還是如果想起人事的紛爭?延續去想要怎麼相處才是好的?去衡量得失?延續就好像把念頭代入一個迴圈,如果一定非要想出結果來,而現實又很難達成就有可能造成無窮迴圈,一直跑不出來,心情起伏也會更大。

所以第二次慢慢的念頭一升起即做正思維調整,念頭升起,發現念頭,不去控制;心情落入迴圈,發現自己延續了念頭,回到所緣,心情就會隨著回來。這個所緣在靜坐中是回到呼吸,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回到目前正在專注的工作上,例如我如果在做報告在打字,突然想起了剛剛開會的不愉快討論,一發現念頭升起了,依著剛的正見、正思維無需讓念頭延續,回到目前的打字上,心情不要跟著飄移,工作效率也會因為這樣的模式沒有分心而提升,不會因為煩惱念頭一升起,就隨著落入煩惱的念頭,自己一直在想、一直在做念頭的輪迴,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自己的專注力已經移轉到變化的心情上而不自知。

如果是在開車或是騎車也一樣,一想到等一下進公司還要開會還需要煩人的報告,一發現專注力不在放在眼睛專注在眼前的路況時,就依著剛的正見、正思維無需讓念頭延續,回到專注在目前的路況,慢慢的訓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去做事、這樣去說話、這樣去生活落實八正道,而非只是概念式的八正道,所以回到所緣的這個所緣只是訓練的工具,而非只有呼吸能當所緣,在生活中所緣可以是手邊的工作,不然如果在行車中還把呼吸拿來當所緣就變危險駕駛了,不實際也危險,也無法落實在生活中。

第三次讓這樣的模式慢慢一次兩次、隨著時間拉長慢慢習慣,本來還需要對升起的念頭做正思維的也因為純熟了一發現念頭就不會再去延續,心情也就不會再隨著合已意、不合已意而來回振盪。

陽師講評:好,謝謝,在如來所教導正觀的禪定——觀照禪定是藉由呼吸做一個平衡點,由這個平衡點來看自己的念頭做反思,你可以在坐禪或行禪時觀照呼吸和念頭,呼吸在此是一個協助進入禪定的技巧而已。所以當你數息一、二,把專注力藉由呼吸為起點而順著轉到念頭的時候,很快雜念就不容易干擾你。因此,當你進入狀況的時候,心靜下來的時候,開始要進入定境的時候,你會看到就像剛才Brian所描述的或是焦糖所描述的,因為事件,所以心情有起伏;心愈靜,氣愈穩。這個起伏由你從正知見中認知是外境所造成的干擾,因此,由你所修行的定力穩定心境,這些如同破浪般干擾的起伏會越來越少、強度越小。所以除了看到你的思維,正觀、正見裡面看到雜思的念頭越來越小之外,你也看到你的心情由波濤洶湧而逐漸平靜,就像湖的水一樣平穩。所以其實是兩個波,一個波是雜念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另一個波是你的心情,這是觀照禪定所修習的兩個重點。

陽師今天要講的是在雄文堂道法裡面的禪定,跟觀照禪定是不一樣的。有什麼不同?今天假如布萊恩再年輕二十歲,經驗值歸零,初生之犢,剛出生的那種。那時候對什麼事情都充滿好奇心、想嘗試的心,而且心情都是屬於比較不在乎的。

假如今天布萊恩二十歲時來陽師這裡,來老師的辦公室,我跟你討論一下,你畢業之後去考哪個學校?要去哪個地方工作?我們來做一對一的導師會面輔導。如果是他二十歲的時候接到通知,當然直接過來,不會想太多,頂多是心情頓一下而已,OK,跟老師談的怎麼樣再說,不會有太多的焦慮。他也沒學禪定,他就是單純的,不會焦慮,因為二十歲的年輕人,就是這樣。

當三十歲了,已經大學畢業念研究所,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了,今天我變成他的主管,我說請你辦公室討論一下,目前工作的工廠拆了之後,你要留下來還是給你換一個子公司的職位,他的心情就會動得比較多。老實說他這時候工作經驗多了,待人處事社會經驗也多了,可是這時候心情的波動就比二十歲更強,雖然這時候已經有更多智慧和知識了,但情緒反而更容易受到影響。

如果他是五十歲,陽師說明天來辦公室我們談一下,你今天可能就失眠了,雖然你的經驗也比前累積了幾十倍、幾百倍,但你的心情波動更大。

如果是七十歲了,我只是看你一眼,你就很緊張的發抖;我們是在講情緒,而不是在講你的正念、正觀,不是在講這個。基礎的情緒是指你二十歲的時候通知你來會談,跟五十歲的時候通知你跟七十歲通知你,心情浮動高低的水準是不同的,其實就是你另外一邊的腦隨著年齡而有功能的差別;陽師只是用腦來比喻形容,這樣你比較容易了解。

這樣分是有點牽強,應該是說腦的部位很多,各有所司,不是只有單純以右邊或左邊的腦來區分其功能而已,還蠻複雜的。你年輕的時候,可以闖盪世界,即使面對未知的風險,你也不怕,闖了再說。但當你三十歲、四十歲的時候就不一樣,你會開始想很多,沒有辦法一口氣無所畏懼的說,那來試看看;甚至到你七十歲的時候,連坐在這邊都會喘,還會不自覺心驚膽跳,這是什麼?身體自然的老化,你的氣已經不像十幾歲二十歲的陽剛、那麼猛,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衰敗,你氣開始慢慢走下坡。在你氣的狀態不足的時候,身體和心境在不同的水平點運作,你的動機、想法、對事物的評論方式等處在不同的水平點,從積極、穩健至保守、退縮..... 等等,而這是什麼?就是自然。也就是說,當你在四十歲的時候,如果我給你一顆金光砰砰丸,吃下去之後就像興奮劑一樣,馬上把你的心氣提升到二十歲的水準,你原本已轉成保守、穩健的想法馬上如同回到二十歲一樣,對成敗不在乎,就來試試看會怎麼樣!這個身體老化的缺陷是可以藉由修行、靜坐、氣功或是飲食或是藥物等來彌補。這代表什麼?心境的高低只是一個物質反應,你一直以為心裡的心情是不可捉摸的,但它其實跟你的心氣是互相關連的。

回到我們剛剛講的,雄文堂道教禪修跟佛陀所教的觀照禪定不同點之處。本來講二個波,一個是理智和雜念的波,另一個是你心情的波,這個心情的波會受到自己的雜念所影響。當你知道你的心情,這個基礎的波,跟你的年紀有關係,跟你的身體狀況有關係。假如今天有個人已經做完癌症治療,全身已經被化學藥、被開刀、被放射線、被免疫治療等打到爛的時候,也就是說他雖然是三十歲,可是他的身體的器官可能是六十歲的時候,他的想法就會是六十歲的想法,因為他的氣已經是六十歲的水平。

陽師要講的是,一棵樹很年輕的時候是衝很快、衝很高、長的很茂密。當樹很老、年紀大的時候,它會比較彎,樹皮產生比較多的皺紋,樹會往旁邊長,因為樹的年齡不同,它對陽光對空氣對風對水的反應也是不同。而你也是一樣,所以今天你不再是當年二十歲,你現在是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你的基礎心情,不管你有沒有加入雄文堂,有或沒有都一樣;加入雄文堂不會讓你變年輕、青春、長生不老,所以入了法門後你也會老。其實你每日修行直到六十歲時候,也是一樣,今天剛開始起床的時候,心情是屬於比較低落的,跟二十歲不一樣。你年紀越大,你的負面的情感會比較多,正面情感會隨著年紀降低而降低,這是身體正常的反應,但這不是可恥的事情,這是自然。肉體就是這樣,雖然心情是一種無形,可是它跟肉體是接連相關的。所以呢,你不用因為一開始靜坐時候心情的是屬於比較正面的或是比較負面的,而產生另外一個心情感到自卑,或是感到遺憾,這是不需要的。因為你就是你。我年輕的時候,不用施打或塗抹玻尿酸,臉皮就可以上揚;不用打皮秒雷射,也是天生麗質。我老的時候,可能一個月要花一、二萬塊做美容,才會看起來有精神,不然人家說你看起來沒有精神。人在年紀大時皮膚開始下垂,這是正常的,人的身體正常反應;一樣的,不管你修行幾年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當你到老的時候,每日一開始靜坐的心情是隨著年紀的一個叫做基礎狀態,所以你不用產生另外一個想法,為自己的定境變動感到可恥、感到悲傷、感到我今天不太對勁,都不用,就是你而已,你認知那個就是你,這是生理因年紀變化的必然狀態,和你修行成果的高低無關。

隨著今天修行運氣的開始,觀想太陽之炁,紅光注照,導引雄文堂的五炁,練玉皇之炁、玉皇丹,你色身的氣因為今天的活動而提升,所以你從五十歲、四十九、四十八、四十七,漸漸提升到你二十歲這個氣的水準的時候,氣這麼強的時候,在無形的脈裡面的時候,你又回到年輕時磅礡積極的想法。所以當你心情在轉變的時候,不管你有沒有觀照禪定,不管有沒有去省思、反思這些事件對你的影響,你的心情自動就改變了,是個獨立運作的變化,因為氣所產生的影響。你有了正知見,當然可以反過來加速這個過程,讓你心情更正面。可是不管有沒有正知見,你的心情都會因為你的氣而整個提升。

假如大家來參加一個大法會,就像我剛才講的,某社團有幾十個分會一起開聯合例會,某某應邀講者上來講說「我們要發揮愛心,雖然我是佛弟子,可是不應以佛弟子之名,我們要發揮愛心,關心我們這個社會,我們獻出愛心不是為了將來能夠往生,轉世生男生女或是身為皇家、身為貴族。不是,而是我們一份很單純的一個發心......」,當你在這樣一個會場,幾萬個人產生感動,你跟著感動的時候,你的氣就提升了。今天所有人來參加拜懺的水陸大法會,一起來頂禮佛陀、佛祖,法會現場很強的法力下降、法流下降、神明下降,加持著你,你的氣受加持提升,你感到法喜充滿,很愉悅,那是什麼?氣!所以你今天是受主的榮耀,還是佛祖的照耀......,這些說不出振奮、感動的心情變化都是感覺。假如你今天學風水,你跟著師傅一起走到風水寶穴上,坐在風水寶穴上吃午餐,吃完之後,地氣貫注你,你的氣很飽滿,你開始覺得很愉悅,這跟我今天給你一顆興奮劑,類似安非他命等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的物品,你吸食下去後氣短暫提升了,感到情緒上的振奮,這兩者都是一樣的。

這樣你們知道陽師講的重點在什麼地方了!你的心情、動機可以跟你的理智是各自獨立的事件,往往人會因為自己心情的高跟低而決定要做什麼事情,這個動機、動念,想做事情的這個想(慾望、計畫、理想)往往是因為你的心情而來決定。你今年值二十歲,各種情緒、動機、理想等都很強烈的時候,會想今天禮拜天要做很多事情,預作很多打算。但若到你四十歲,氣比較弱了,就不會想做這麼多事情,這是動機所產生的影響。簡單的摘要:你今天的生活型態,比方說你是獨居閉關,在都市或是在鄉村裡面隱居,不管你的隱居是因為宗教上的理由,還是說,你喜好的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子,你就是不喜歡看到其他人,看到其他文明的東西。這時的生活方式可能還會受到外來因素刺激影響。但若是五十歲的時候開始閉關隱居,假設你是這樣的心態的話,一輩子都不會想要出關。因為隨著年紀增加,你的動機變越來越少,也覺得真好,完全不想動。就像一些老人、七十歲老人、七十五歲老人、八十歲老人,家裡面的東西就是越來越多、越來越亂、越來越沒有整理,都不會想要去整理,覺得這樣就好了,這是單純氣的關係。

假如你覺得這樣子也沒什麼不好,你就會這樣子保持懶散。陽師不會說,今天給你補氣,符給你、藥給你,或是大家一起來唸經等等方式來提升你的情緒,因為你覺得就這樣子就好。為什麼很多誦經團都是老人?很多行善團都是老人?因為在參與這樣子的活動中,他的氣會提升,他會覺得High,他會覺得有正向的情緒變化、產生動機;這是因為氣的提升而造成心境的影響,你越老越喜歡覺得在團體的那種感覺讓你High起來。可是你要知道的是,不管你將來轉世在哪裡,轉世到神明界也好,轉世在地獄也好,再轉世為人也好,真正的輪迴、解脫,都不是在你的外貌或心態。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情緒、你的思維,兩者是可以互補調整的話,那麼你才有辦法走在解脫道的門裡面。就像佛陀所教導的,如果你能行八正道,你才能因此修行而真正看見不二門,走出輪迴的生死。

可是呢,假如說,你的情緒、情感,跟你的思維兩個是拆開的,你的行為、你的動機,你的做事情會受到你的感覺影響而影響。你的思緒會受到他人灌給你的,像是洗腦式的影響而影響,那你就永遠就無法看到解脫自在的門在什麼地方。如果你因為讀經,參加一個經典的研讀,參加對哲學這世界真義的了解,這樣子的互補讀書會,你的邪見、邪知減少了,正見、正知增加了,你因為這部分的增加,而來跟你的情緒配合,兩個互相交融之後做協調,那你會成長。假如你的情緒是很低落、很低落的,因為練氣、靜坐、禪修,把你的原本很低的氣提升了,跟你的正知正見兩個很好結合在一起,那也是一個輔助的方式。不管是由右腦經典的研讀正知、正見、正行著手,來跟你的情緒做輔助,或是單純把你的情緒這些來提升之後,再跟你做輔助,兩者都是一樣。這個法門,今天所教的這個法門,就是藉由幫你心情的氣提升,到很穩定的狀況,協助你可以跟你的正知見做結合。還有的方式是跟剛剛一樣,先做紅光注照,觀察你的心情、你的情緒,當它穩定、不波動的時候,以符法把這個氣鎖在心脈裡面,讓它保持在很High、很高,而不會外洩到身氣,有形的經脈,這樣了解了嗎,好,現在就來畫符吧。

一式二張,祈請南華帝君,畫符的方式跟原本二張符的一樣,可以維持三到五個小時。今天就上到這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