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禪定法於佛道之差異

2019-11-10 台中分堂上課筆記

觀照禪定法於佛道之差異                                        

結日光印,觀想雄文堂一座三角形的山,山放紅色的光,前面有藍色的湖,山代表的是西天如來佛祖親師傅的一個本體,觀想紅光注照自身,身沐在太陽之炁之中,手印放下靜坐。我們現在為南華帝君心靜平衡法做準備,你沐浴在紅光之中,同時檢視自己的心情如何?

好,停,眼睛睜開。請問你有觀察自己心境上、心情上、想法上,在禪定中的變化嗎?還是你還需要一點點的時間才去觀察,還需要的舉手。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來畫符。

(畫完符,喝完符水後)
現在我們來一個比較長的二十分鐘的時間靜坐,一樣住在紅光、太陽之炁之中,請內觀自己、檢視心情的變化,開始。

好,停,請問你有觀察到使用符、法術前後的差別嗎?舉例,在觀照禪定裡面,你的念頭是要放下,不管你是立斷、直接切斷,或是你看著它的發生,心不去起境,讓它自然放下,最後還是放下。所以你一天放下、二天放下、一個禮拜放下、一個月放下,最後放下。那如果放不下怎麼辦?下次閉關的時候再來、下一次禪定再來。你一炷香放下,你就功德圓滿了,你要一天七炷香放下,七炷香後功德圓滿。所以你心就像湖一樣,連藻類都不會增生,很清澈、沒有藻類的、沒有浮游生物的。

在道法裡面,雖然有靜修的禪定,可是跟觀照禪定不一樣,它不是讓你放下。佛法的觀照禪定需要返觀,內觀、去照見你自己的心,最後你的心境如平靜湖水的寧靜,沒有灰塵的明鏡。道法則略有不同,道教裡面要你看的是自然,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做紅光注照、太陽之炁注照,並不是說這個法術是用太陽之炁,也不是用紅光。而是說,先以太陽之炁或是紅光這個最接近的炁做前行,再用神,請南華帝君來把這個道法的炁做微調,微調之後進入經脈之中,成為讓心境平衡法的炁。

陽師說過,心情是沒有辦法直接觀察的,只能用間接的方式,來了解你的心情。所以呢,更難直接去引導心境平衡法的炁下降,也難咒語之術召請,只能用「用神」的方式,以最接近的紅光或最接近的太陽之炁做基本元素,再請南華帝君將之微調,變成心境平衡法的炁。你想想:心氣已經很難調整了,更何況是拿來做心境平衡法的炁,更是不可能!用神之前,第一階段還沒有用符,你可以開始感覺到你的心情在變化中;用神之後,第二階段把這個符化了,喝了,你會發覺第二階段的氣更直接、更強烈,可是你沒有辦法感受到或說它是什麼東西,你的心情有什麼變化。

道教的禪修鍛鍊中,陽師從來沒有說去把念頭看到消失,看到不見。你會發覺在第一階段觀察念頭的時候,偶爾會有負面的想法出來,這個負面想法可能是昨天的事情,也可能是去年的事情,或很久遠以前的事情在這個時候浮出來,通常浮出來是比較偏向負面的。什麼是負面的呢?不滿,報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牙籤還牙籤,到時候看誰厲害。或是說,就捨棄、遠離、逃離。到了第二階段心情平衡用神、用符之候,積極正向的正面思考增多了,原本負面的想法轉成為溝通再溝通,永遠不捨棄的溝通,換個方向再聯絡,用另一個方向再approach......,不自覺地浮出很多很多正面思考。所以原本觀照念頭時可能浮出湖面是濁的、微生物的、藻類的、很髒的泡沫,現在轉變成很清澈的、乾淨的、發亮的泡沫,這是佛道兩者的不同。(佛:不理會、捨棄;道:自然而然地正面思考。)

為什麼道教跟佛教在內觀的功夫上會有不同的要求呢?因為法的屬性不同之故。原始佛法的觀照禪定要求摒除六根六塵的一切雜念,等待佛性的自然出現。與其說它(佛性)是自然出現,不如說它本來是被很多的石頭壓著的,被雜念壓著,被自己主觀的情感、自以為是正念的情感所掩蓋,被宗教的神秘的面向、被婆羅門教等所謂的神道的面向所壓著。當你這些外加的雜思、雜念可以捨去之後,屬於自己的原有的佛性——那塊寶玉的光芒才得以顯露,也才終於能被你看到;看到之後,才能直取,才知道「它」叫做佛性。

理論上很簡單,好像也是這個樣子,可是道教是用不同的方式。道教是說,你原有佛性上面的塵垢,是誰把它塗上灰塵?沒有別人,是你自己塗上去的。為什麼你會塗上去?因為你從小到大生長的環境下,有太多外來的既有思想,受文化、教義的影響,你覺得把灰塵塗上去有何不可?所以是你自己把自己抹黑。因此在心境平衡法裡面,用神,並在神炁的注照之下,你的心境、心氣跟身氣產生了很好的協調,你開始轉向正向的思考。本來是你自己把自己的佛性塗髒的,現在換個方向,讓自己拿抺布來擦。若要等這些污垢自己掉下來,還不知道要等幾萬年?不如自己擦,很快地將之擦乾淨後,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才是我!

了解陽師的意思了嗎?今天我們共修到這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