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緣分的修持談修行的真義

109.01.08高雄共修筆記

由緣分的修持談修行的真義

開始共修:結敬愛功德法的手印。觀想前方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想清楚之後手印放下,你的心專注在敬愛的功德結界法之中。

在你做敬愛功德結界法時,除了依照陽師所教授的手印及觀想的方式之外,你的內心要有此想法: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如果以一個價值觀來做準則的話,可稱為順的緣份和逆的緣份。通俗的人會把順的緣份當成是和合、人緣好、關係好、受歡迎、人氣佳;而把逆的緣份當成有小人、有冤親債主、有阻礙、有惡人或是自我封閉,沒有辦法跟別人的世界產生交集,是自己生活的一個空間。這是以世俗的價值觀來做比較,才分成順緣、惡緣二種。所以有順的緣份來時,你就會覺得多方的助力,本來是自己一個人划船,變成了很多人幫你划一樣,船就走得快。本來是自己一個人騎腳踏車,變成協力車有十個人幫你騎,不費力就可以前進。但這就是因某個價值觀來看才分成順的、惡的。價值觀改變時,順與惡就會跟著調整。假如我今天把價值觀訂在某點,比這點高的叫順緣,比這點低的叫逆緣。好比我今天把攝氏零度C當成結冰的點,比零度C高的是溫暖,比零度C低的是低溫。攝氏零度是華氏幾度?若是華氏零度攝氏又是幾度?這是我們訂的標準:攝氏零度以下是寒冷的溫度;攝氏零度以上是溫暖的溫度。我把人際關係的緣份訂在某點,比這點高的叫順緣的人;比這點低的叫逆緣的人。當你的標準改變了,還是一樣的緣份,我們把標準拉高,原本在順緣的地方有一小段變成在逆緣的地方;如果我們把標準拉低,原本在剛剛那個逆緣的地方,這時就變成在順緣的地方。也就是說,順緣與逆緣的認定是相對的,也是主觀的。你希望人際關係變好,惡緣就要減少,順緣要增加。但除了要惡緣實際減少之外,另一種則是改變你的緣分好壞的評斷標準。

就像在超級市場,若東西有沒有新鮮需拋棄,不合法的店家會以改變標籤的方式處理,過期的也會變成新鮮。像便利商店、7-11或是全家,為了怕味道改變客人不高興,所以賞味期都是很嚴謹,明明還沒有壞但是已經過期。例如自己私人開的小的超商,明明都已經真的是壞掉,還是會改賞味期,這就是你訂的標準。所以日本一年超商浪費的食品,過期丟掉的食品是好幾百萬噸,東西沒壞掉,只是因為規則訂的很嚴謹,都是被換掉,而且員工不可以帶回家。他們不是丟垃圾桶因為會造成環境汙染,所以還特別花錢請專門處理這些過期生鮮食品公司處理掉,所以東西沒有賣出去,你有進價這就是一個損失,過期後又要花錢請人家處理掉,要損失二次,日本超商是如此。食品的有效日期在一定的範圍內是可波動的。

功德結界法裡,一般人的想法是緣份要增加,是努力、實際上的增加無形的緣分;外面一般人對緣分的看法皆是如此,就是你對緣分設定的標準是不變的,拜拜、修行、祈禱等只管心外的世界,上順的緣份一定要增加,去小人、來自惡的緣份要減少,這是一般人世俗的做法。所以會在修行上就供養很多諸尊、諸天、地神,很多的護法、財神,很多的供養、佈施、行善,藉著這些種種善功德行為依據,按因果自然的定律的發展而獲得好的福報,好的緣分增加,惡的緣分減少。一生中的信仰著重在在努力做法事、做有形的善事。從二十歲、三十歲學佛,四十歲拜神開始……,一直做這些法事、善事做到老、做到死,似乎這些就是宗教信仰的全部。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因為這就是自然的定律,你一定會善的緣分增加、惡的減少,這是一般不懂佛理、不懂道的真理的人所重視的。也可以說是所有的巫峴,所有的屬巫者、崇拜精靈的大地之神都是這樣做,這是他們的宗教重點。但佛陀不是這樣教你,道家的祖師也不是這樣子教的,祖師們只是告訴你有這樣的作法,有這些等的法數,但卻不是告訴你一輩子的修行都在忙這個。

假如今天你是個電影明星、公眾人物的公關公司,你要幫你的客戶將客戶群增加,幫客戶的名氣大升,你要幫客戶造勢,當然要想盡辦法讓粉絲團增加,要想盡辦法將惡運減少,所以你的標準不會動,因為你的客戶在這裡。今天你的客戶是台北市市長,你要了解他的標準在哪裡?善與逆的緣份在哪裡?假如你的客戶是某個電視明星,標準是不同,他的善與惡緣不同,所以你努力的方向也不同;假如你今天的客戶是某間寺廟的主持,主持需要好的緣份,因為他需要募款。寺廟要整修、廂房要整理,所以主持就要發表,不然他募不到錢。當然出家人不是公眾人物,不需要這麼高的標準;假如今天只是一個圖書館掃地僧,他所面對的對象就是藏經閣看書的僧、幾個主持而已。如果你今天是閉關精進修行,把最後沒有完成修行的領悟及佛書資料,除了早、晚給你送飯菜的之外,你沒有交集。這標準最低,你都已經在山洞裡,唯一跟你有緣份就是來送飯菜的人,你不要得罪他就好,否則你會餓死,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你還會有順緣、逆緣嗎?幾乎沒有,只要這個送飯菜的不要請假就好。

同樣是一個人,從你當市長,市長卸任後去當公開的演講者,一直到退休後去蓋廟,擔任廟的主持,然後閉關修持,同一個人可以在人生不同階段做不同的角色。緣份有改變嗎?因為標準不同,定義就會改變。你覺得有必要去增加你的順緣、人際關係?有必要去努力的經營,努力的花錢做法會、做善事,讓你的順緣增加?換方式來說,在你還沒有走入修行的道路,了解何謂虛幻的世界跟究竟的世界義理之前,你會覺得幸福的定義就是,男生長大之後找到合適的伴侶有一個家庭。兩個完全不認識的家族可以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更大家族,家族裡面可以互相支援,兩個家族都有很多的近親、遠親,兩個家合在一起力量更龐大。你的小家庭跟大家庭的關係都很好,因家庭的結合,你的事業、人際關係也更龐大,一直龐大龐大…,這叫做家族的繁榮,數目的增加,這是你認為幸福的定義。你的責任呢?除了讓你的家族,因為你的表現而受到肯定之外,你會恐懼若表現差會被看不起。因為家族有很多人,結成婚姻的家族你要表現不錯,要很努力的表現得很好,所以人家才看得起你,你也不會對不起這個家族,家族不會因你而蒙羞。假如這個家族每個都是大學校長,只有你做到學務長,你讓家族蒙羞;假如這個家族,每個都是做到校長,而你做到部長或局長,你職位很高,家族以你為榮,可是如果你什麼長都不是呢?人家會把你踢出這個家族覺得你好丟臉。這是一般世俗人對幸福的定義,可是你現在走入修行的路,你知道什麼是虛幻,虛幻的意思就像泡沫一樣,今天我們拿肥皂水吹泡泡,泡泡變大時因為反射光線七彩的顏色覺得很美,吹的泡泡愈大這個幻象愈漂亮,你追求這個泡沫反射光線所產生的現象而努力的吹,直到有一天水泡承受不了這麼多的空氣而破滅,這些反射現象就沒了沒得反射,才知道原來剛剛你所看到的,是一個短暫幾秒鐘折射光線所產生的現象,它時間很短。所以在修行的觀點來看,一個很幸福、圓滿的家庭、家族也可能到了繁榮。這也跟泡泡一樣它是真實的沒錯,只是維持不長久。可是你為了要維持這一個短暫的美好,你需很多的付出,你犧牲的比你得到的更多。你可能犧牲了自己的嗜好、自己其他的才藝、你不能去釣魚、爬山、旅遊。因為你為了要維持現在的工作,已經把所有的時間都使盡,所以你必須放棄很多,才能得到這些。這樣子過了三十年、五十年之後,你會發現只是為了維持在家族裡,別人對你的敬仰、地位和期待,幾乎把自己90%都捨棄掉。所以我說這就像泡泡一樣,你的人生本來就有限幾十年的光陰而已,當泡泡散了之後,你的生命也結束。90%可以做的事但你都沒做到,你只能做10%是為了符合大家期望而去做,所以妳覺得得到比較多還是失去的比較多?你在家族、家譜裡只是一個貢獻者,你把家族推向更高的層面,可是你為了這樣的目的把90%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你沒有辦法去享受、運用、發展、追求,你的生命就結束了,你有一個很漂亮的名字,你什麼都犧牲掉了。這個也就是我講的何謂是虛幻以及何者是真實?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請大家回去想一想今天陽師講的,下次我們繼續這個話題。

下次是22號共修,因為要打掃。所以八點半開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