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論二:三種消業方式

2020-01-12 台中分堂上課筆記

本質論二:三種消業方式
 
先來講解:上個禮拜提到因果的成形,有因就會有果,記得在上次台中的五會法會提到了定業跟不定業。如果是單純的因所導致單純的果,我們可以用化解的方式、福報代償等等的方式去調和它。如果有很複雜的因,同時又牽扯到很多的人,產生交會錯綜複雜的結果,往往就是一個共業,很難去做調整,上個禮拜大致講的是這樣。
 
假設現在 PM2.5 污染微粒從窗戶吹進來,我們要怎樣把這個灰塵過濾掉?假設把灰塵比擬成一個「業」,要怎麼消掉?第一個方式是將其擋在窗戶邊,也就是不開窗。第二個方式是在窗邊加過濾器、過濾網,窗是開著,空氣能夠流通,可是灰塵是擋在過濾網。第三個是在房間裡面有可以吸附灰塵的物品,比方說是負離子,負離子跟 PM2.5 一結合,因為帶電的關係,很快就會掉落下來,它就不會再飄來飄去或沈積在你的肺裡面,而是會附著在其他地方,只要擦地板、灑掃就可以洗掉了。
 
當業障來了,要怎樣才不會被這個果報纏住? 「因」就像 PM2.5 吹過來了,吹入的污染微粒如同成熟的業力。如果像剛剛講的第一個方式把 PM2.5 擋在窗戶外,讓果報沒有成熟,這需要事先做很多的福份。有很大的福報、有很強的運,就像五星補運法會的作用,很強的福報就像是把窗關起來擋著,用你的福運擋著,它就進不來,這是一個方式。
 
再來,你每天的持咒、修法、唸經,或是種種的道術修煉,祈請上天諸尊降臨息災賜福,就像上次我們講的玉皇上帝息災功德法,藉著神明的力量、法的力量把業障消除、洗滌,這作用如同剛講的,在窗邊加過濾器過濾污染微粒,這是第二個方式。

第三個方式是今天要傳授的,屬於雄文堂本門的,也可以說是一個大圓滿、清淨的一個心髓。這是道家的法,陽師講大圓滿是用密續的專有詞彙讓你知道說大概是屬於哪一個層面的修行,並不是說道法中有密教的大圓滿心髓法術,道教是不會講大圓滿的。
 
你自己的心是純淨不動,就像棉花糖一樣。小時候鄉下的棉花糖是像這樣子,很多棉花般的糖絮,很黏,它就是加了麥芽糖之後很棉、很細。業力一來碰到棉花糖,就會被黏住在棉花糖的表面上,這個糖放久了會溶解,它(業力)就被外圍的溶解的棉花糖沉澱下來就沒了,對你的本體是不影響,不動的。所以當它黏在你上面的時候,你一定看得到它,它和棉花糖的棉絮結合在一起,它只是在外面,它沒辦法靠近你的本性跟本心。進一步講解,也就是說你的心是很純和,什麼叫很純和呢?是不動嗎?不是。

是很慈悲、很關心十方的眾生嗎?不是,也不是一直發散慈悲的心去做利己利它的行為。

不是不動,也不是慈的動,那麼什麼是這樣子純淨的心呢?這心就是道性。不是你由凡人學成真人、由凡夫歸於道、歸去的心;而是道性,你就是道性。
 
講的有點抽象,再來舉例。現在陽師在這個椅子的角度看向窗外,最前面的是纱窗,外面是冷氣空調的主機、盆栽、鐵窗,然後是我們鄰居的屋簷、遠方大樓,最外面的是藍天,我眼睛所見的層次是這個樣子。如果我是一個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我眼睛所見是美好的景致。可是呢,再過十天之後,也是同一個的時間,我站在同一個的地方,看著同一個東西,一模一樣的東西。我可能會說,很枯燥的景緻。再過一個月、十天一個月,我又在同樣的地方,同一個時間看這樣的景致,我可能會說很蕭瑟的景緻。也就是說景致不變,但因為我的心情有變,我的解釋也有變。所以景致的美好,在於主觀,會因為心情的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的判斷(覺受),美好的景致、單調的景致、蕭瑟的景緻......,都是我的覺受,這是一般人的看法。
 
假如我是學道的人,我有道心,但我還在求學的過程中,還在學道的過程中。我看著這樣的景致,我會說:風吹了,窗外的盆栽葉子也跟著搖,隨著時間的運轉,因時間不同,陽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外面有時晴天有時雨天,景色會隨著四季時辰的偏移而改變,我是一樣的心,我也會看到景致的變化,這個是有內觀反省的心。你的心跟觀察的心,客觀跟主觀的心可以獨立出來;你的心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影響而有時悲傷、有時快樂、有時蕭條、有時苦澀,你不像一般人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這是處在修行中的心。

最後什麼是在道、已經成道的心?那是你跟道合一的形式。樹葉在飄搖,風在吹,而我的心不受影響。時辰變化也好,物換星移也罷,周圍環境有時候熱,有時候寒冷,我知,可是我不受影響。
  
那你會問,這樣上述第二個和第三個例子:你在「學道過程中的心」,跟「已經是道」的心,聽起來是一樣,都是不受影響,都是自知,兩者差別在哪裡?

差別在一個連接。一個是學道中的形式,沒有連接的,所以你的情緒跟你的理智,都可以很獨立的運作。你的情緒、你的內觀、正觀的心可以讓你的情緒不失控,一直在學習成長,理智與情感在內觀中處於平衡狀態,是分開的兩個心。那道的心是:情緒的心在道裡面,理智的心、反省的心也在道裡面,二個心都在道裡面。有沒有理智的心?有沒有情緒的心?答:都沒有,只有道。

你會問陽師,那是不是兩個合一?不是,而是兩個本來就是由道所化。一個是情緒的心,一個是理智的心,只是你成道之後,二個都是道,就是回到還沒有分之前的道,不存在什麼合一、不合一的議題。
 
大家先把眼睛閉起來,跟著陽師做一個觀想:只要想著玉皇大天尊金身,想著你心中的玉皇印,這樣就可以了,其他什麼都不用。心中是陽師給大家的玉皇印,還有目前在虛空中的玉皇大天尊。好,停,請看陽師這邊。

(陽師伸出手掌,五個手指頭撐開,掌心面向大家)在一般的意思,我給大家示意這個數字。同樣的,我把掌心向我自己,手背向你們。你們會在直覺上認為,我是要告訴你們「五」這個意思嗎?不會,因為習慣上,我會這樣告訴你(五個手指頭撐開,掌心面向大家)代表五,當我這樣做的時候(五個手指頭撐開,掌心面向陽師),你們就會認為我可能是要跟你們講其他的事情,而不是在說五。所以,剛才以你們的觀點,這樣子的分別(五指掌心面向、背對大眾)是叫思維和謹慎辨思,五指掌心的方向是代表陽師的某個意思,還是說有其他意思?會不會誤解陽師的意思?陽師到底是要傳達什麼意思?.........所以你在學道的過程中,時時保持謹慎思辨的心,不管是看自己情緒的變化,還是看與人待人接物,時時保持這樣子內省思辨的心,直到成就。
 
如果有一天,因為某個事件,不管是家人事件、親人的事件、公司的事件,你的自信心、你的情緒崩潰,那個打擊很大,你這個思辨、謹慎心跟著瓦解;也許瓦解一天二天,也許瓦解一個月二個月,也許瓦解一年兩年,也許從此瓦解跟學道無緣,再也不學道了。因為你已沒有這個思辨的心,你已經是整個爛在那邊,情緒跟理智糾結不清,再也回不到,清明、情緒跟理智互不干擾的內觀狀態,再也回不來了,這輩子學道無望。  
   
如果陽師說,這是五(五個手指頭撐開,掌心面向大家),陽師主動說這是五,陽師主動說這是十(五個手指頭撐開,掌心面向陽師),這樣你不需要去思辨。因為陽師主動告訴你意思是這樣子,你不要去想、去思慮什麼意思,陽師主動告訴你這是五(掌心面向大眾),這是十(掌心背向大眾),所以,你不需要去動思辨的心。如果今天發生一個重大的事件,你的情緒受到很大的衝擊,你的人趨於崩潰,你的理智的強度,一下子癱了。這兩個(理智與感情)錯綜複雜的融在一起,沒有很強的心氣把它再撐起來,就像一個本來發起來的麵糰,突然空氣的被擠出去了,本來發好的麵糰又癱下去了。
 
這個時候,如果你的丹還在,丹本來就是在,如果你的丹還在,那就是你的道還在,那就會像剛才的狀況一樣,這是五,這是十,你也不用去動理智的心,你也不會有疑惑,你也不用去思考,你只是直接明瞭。不用去經過很多的計算,這是一個直接明瞭的意思,這是五,這是十。換句話說,你不需要去動心,因為你已經知道,如果這時候你的丹還在,不管你情緒有沒有崩潰,有沒有理智,有沒有糾葛在一起,你的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家庭關係也好,打坐也好,就像這樣子直接明瞭,每件事情都是直接明瞭,根本就不需要動心。你有沒有崩潰?有,因為你受到了一個很大的事件,一個沒有在預期中的事件,有崩潰;你的理智有沒有受到影響,跟情緒糾葛在一起?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在丹裡面、在道裡面,兩個都還是在道,沒有分成理智跟情感,仍處在最純樸的狀態。需要情感嗎?需要理智嗎?或是根本說沒有情感、沒有理智,它們本來就在一起。
 
因此,情緒崩潰,是因為一件的事情引起心情的波動,可是在「道」裡面,它只是一個波動,它只是一個「知道」,它只是一個情感。就像看到這是一個五,這是一個十,不需要去思辨,就是一個情感,它不需要因為情感再引發一連串的悲傷,引發一連串的憤怒,它就是情感。所以也沒有什麼理智,需要去互相去省思、去牽制,就是很直覺,該做什麼事情就做什麼事情。我今天是丹、是道,坐在這個地方,一樣的角度看著窗外,風吹了,盆栽的葉子在動,有光影,有太陽,看到外面鄰居的屋簷,遠方的建築物、藍天。我知,但不是因為我去深思反省要去知,而是因為我知。美不美?冷不冷?熱不熱?情緒感覺如何?不動。為什麼不動?是因為知,它不是跟情感、情緒兩個去互相做反省、內觀認知,去觀察對方,不是。它只是單純的知,怎麼會引起情緒?怎麼會有另外一個在道裡面的波動去影響情緒?沒有。
 
所以呢,回歸今天的主題,在純淨的心裡面,就像棉花糖一樣,業障來了,全部沾在棉花糖的表面上,就像靜電一樣吸附它。它有飄走嗎?它有消失嗎?它有被洗淨過濾嗎?沒有,它只是黏住,但你的心有沒有受影響?在這個道裡面,沒有,那只是業障吸附在棉花糖的表面,一個一個卡在上面,不受影響。

什麼時候棉花糖會整個垮下來?就是你出世的時候。

什麼時候出世?不在人間的時候,那這些東西就隨著人間就垮在地上了。

你是真人嗎?你本來就是在道,離開這個世間一樣還是在道。

好,講完了,不管你有沒有聽的懂,這裡有紀錄,陽師可以預期應該會改得很辛苦。雖然不是很有程序的一、二、三、四,怎麼去修法、怎麼去觀想,但就是雄文堂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法門,所以剛剛是親師傅給大家的傳法的法籙,今天就上到這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