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法的奧祕:內外無涉

2013-09-29 台中上課筆記

這幾個星期不論是在台中或者高雄,都探討信仰、信念等對一個人在工作與日常生活的影響。試想:如果將信仰與信念拿掉,內心還剩下什麼?如何面對內心的空虛?

雄文堂道士 —— 陽師佛靈子教的是對做善事得善報的企求心徹底地消除。做事情是因為內心已想清楚再做,而不是因為畏懼善惡因果報應、或是做了之後有神明的賞賜才做。

講「內法」的議題為什麼強調「信仰」?當你在做事情的時候,若需要有一個理由去push你時,不管是宗教上的包裝或是其他理由,則內法無法修成。外面的包裝都是形而上的,都是受眼睛、耳朵⋯⋯等等六根、六塵所影響,而這些都是外在的、感官的,和我們的內心及修練內法是毫無干涉的。跟陽師學內法、內功、內修、心法、心要⋯⋯,這些都是不同名詞而實指同等的東西,共同修煉的方式為一個字“真”而已。回想一下前幾週我們練習了感受花、水果外表的溫度跟感受它的氣息,用了二個多月做了這樣內法的練習,為的是什麼?

如果你的心被哲學、教條、風俗習慣而影響,那表示你忽略了你要的是什麼?如果你覺得內法較高深,外法為次要,那表示你不懂內法。其實內法、外法是不相干涉的,也無所謂優劣,本來就是各自的世界無交叉,是你的意識使二者有了交涉。如果內法能解脫,那外法為何不能解脫?如果外法不能解脫,那跟內法何干?外法能出三界,內法也能出三界;外法可超出輪迴,內法也能。這是完全不同的領域,例如學文學與學理工本來就是不同的世界領域。內法在密教有所謂的密法、無上密.....,外法也有其大法,及外法的大法師、教主.....。外法是真,內法內修也不是假。

氣功是外法,靈修是內法,靈修與氣功結合一起練就是外法的修煉而不室內法。外法和內法的煉養沒有二分之一的,不是各取一半就能集大成。那有過渡法嗎?是有的,可由內修引動外法或由外法引動內修;但過渡法也不是二者合修的合修法,過渡法不屬於外也不屬於內,過渡法是連結兩邊的方法。道士修真可由持咒、念經、儀軌等等外法的修煉來引動內修,外法可比喻為佛義中的「有」,內法可比喻為「空」。

空(內法)中可生有(外法),「有」也可以包含萬物,當然包含「空」。以外法來說:在金母壇城前只要點香呼喚金母,金母一定知道。

以內法來說:跪在壇城前沒有點香,內心清明呼喚,金母能聽得到。只要心境澄明,萬事可辦。若心不誠,即使喊得再大聲,金母也聽不到。如果心境不澄明,就算嘴上再怎麼的呼喊祈禱,但內心裡想著其他的事情,比方說是:黃色小鴨。那麼,金母就只會看到黃色小鴨而看不到你的心。

信仰(信念)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一個慣用信念在做事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什麼?往往是憑著直覺、感覺在行事。這個信念若打開,裡面是什麼?你也不知道。身為修行者,你要分的清楚那個是信念?哪個是心?因為已經習以為常,順著慣例、社會風俗習慣價值等來做事,你無法審視自己心之所趨。

內修法的開端是要心境澄明,你要知道這是信念?還是心?因為工作上的需求,一個人可以有好幾個信念來完成工作上的角色,但澄淨的心只有一個。只要內心清楚明白,內法可以修,外法也可以修。就像是湖面上漂浮的樹葉是外在的,映在湖面的影子呢?也是屬於「外」在的。湖的表面、這個湖面的水分子如何?是內在嗎?

不是的。看著湖面影子的心才是內。不管是水分子或者湖的表面都是橋樑,心作用是「接受」和「反應」、「interpretation」、「feeling」。這些才是內,所以外與內毫互不干涉。

今天給的符是讓心念回歸本位,例如今天早上跟媽媽吵架、下午跟朋友吵架、晚上跟哥哥吵架,一整天總歸一句話就是種種的生氣。此符可以讓你能夠分辨的出不同的生氣情緒,不致於把對母親的情緒發洩到朋友上,或是把和哥哥吵架的不愉快結合到他人身上。這就是內心澄明的第一步。今天親師傅所賜另一套無字天書的符,上面印有法力及符錄,這是夢境符,睡前服用讓夢境會變得清晰明白。夢境是幻所以是一套沒有任何墨汁的仙家秘符,這是一個初體會心的起伏之輔助法。夢境無關好壞,無論好夢、惡夢都是內心意識的反射。一般人執著夢境所見太過,這是癡迷於自我的精神幻境。

以前的陽師把內法說的很偉大,而把外法形容是初階。有的教派,內法還有密法、秘密法⋯⋯,架設成許多的階級和層次。但在道教裡面沒有分成好這麼多個層次,不管你修外法或者內法,都一樣可以成真。修外法不代表就只是初階,修內法不代表就比較高深,外法跟內法沒有優劣之分,沒有哪一個比較好,或者將兩個一起修也沒有比較快。若是兩個都不修才是最糟的。

問:如何分辨信念與心的不同?

答:信念是一個標準,不管是內在的、外在的標準、或者來自父母親、甚至種族的族民認定。心是從信念裡看清內心的感受,每一個情緒every emotion,因為事件引起的情緒,不管是正面、負面、無奈、單獨發生的或連續發生、自己想要的或是不想要的情緒、甚至淡泊無為像湖水一樣的平⋯⋯,都只是一種情緒。並不是某一種情緒就比較高級,不像某人一直捧著「平⋯平⋯平⋯」這種沒有情緒的情緒為尊貴。「平」也是一種情緒。其實這跟憤怒、喜悅、生氣⋯的情緒都是一樣的,若是平靜的情緒可入涅槃,那喜悅的情緒也可入涅槃,就像是笑臉、撲克臉、哭臉、連無臉都是一種情緒。

問:那要怎麼處理這種情緒,是任由繼續高漲嗎?

答:所以我們要了解情緒從何而來,不能任由高漲,舉例來說小朋友因肚子餓而哭,給牛奶之後就會笑。小朋友哭有不同的幾種情況:肚子餓、想出去玩、生病、搶玩具,就要知道、了解、分析不同的情況,重點是接下去如何做決定?decision making,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這就是下次的課程。

問:內法和心靈成長有什麼差別?和法術何關?

答:神通也是在內法練養的過程中,因心靈能力的開通而開通。

開通之後的神通如同以法術演化的神通一般,沒有差別。

單純心靈成長的課就不會進入神變的部分,只是一種哲學、心靈上的檢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