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高雄共修筆記 肉體與感覺 做禪修時,在想家中事情,煩惱家中的事情、小孩子的事、出國的事等等,煩惱家中的是如此之多,你有煩惱過自己的事嗎?你想過你退休後還有多少資糧嗎?你奮鬥了大半輩子,用上半輩子來養下半輩子夠嗎?省吃節用夠嗎?上半生沒有修行,剩下一半時間修行,這樣的修行時間夠你解脫修行嗎? 在學校老師說過幾天要考默寫1-2課,你有1個星期或2個星期的時間來準備,花多少時間準備會考的比較好?是不是準備時間多的考的好?相同的道理,你用一生修行,跟用半輩子的時間修行,那一個修的好?你用一天修行還是用一炷香的時間修行,哪一個成績好? 修行的意義不是整天關在山洞中,一炷香一柱香不間斷地靜坐,日常生活中時時「反觀自心」才是修行,沒有反觀自心就不是在修行。 「人部法」和「肉體知覺」及「情感」有關,需有「色身」才會有喜、怒、哀、樂等等情感。陽師告訴大家:當你祭拜祖先,祖先會「懷念」你嗎?你不要以為清明節準備很多東西,他們會「哭哭啼啼」來看你,他們沒有這種「情緒」,只如同上市場買菜如此平淡而已,拜他來一下、有子孫往生來一下而已,不會有高興、悲慟、感激的情緒。你祭拜祖先準備很豐盛祭品,而且都是其生前喜歡的東西,可是他來吃時是沒有感覺的,不會討厭、不會喜歡,只是默默的吃,不會激動,只是順手吃了。一年來一次看到以前最疼愛的人,也不會特別激發情感,只是知道這個人「曾經」是最愛的人,已經是「彷如隔世」、很久很久之前,「淡」到只有一絲絲的記憶。這是為什麼呢?答案:「當你無肉體時,就沒感覺」!你會哭的死去活來,是因為你有肉體,你眼、耳、鼻、舌有感官嗅覺。 昨天共修時開端先反省檢討,什麼是「意」?意是感覺、感情;什麼是「念」?念是思緒、思考、邏輯。感覺與思緒綜合起來就是「意念」。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等若沒有感情、情感(身)的成份,五根所帶給你的就單純只是感覺。六根中的「意」要如何修行?「意」是一種非具象卻又實質的東西,不是有形的色身,但若沒有色身也不會有「意」的存在,意和肉體息息相關。身體的「氣息」會和「意」結合在一起,氣會影響意,意也會影響氣。 比如:情竇初開青少年,觀其氣就可以知道其人在戀愛之中,腦筋想的盡是感情;而看到老年人,如果此人較負面思考,觀其氣你即可看出他固執,凡事往壞處想,有句話「老番癲」是有學理根據的。老年人氣衰、凝滯,氣息不通則意念轉不動,如此就會固執,固執表現在情感上(意)就容易憤怒、生氣,憤怒「轉不過」來就一直在憤怒之中,悲傷「轉不過」來就一直在悲傷之中。反過來說,如果這老人家很慈祥,家庭很和樂,但很寵愛子孫、也一樣是「老番癲」,因其一直在快樂之中轉不過來,而忽略孫子的教育有時也要嚴格才行,其意與氣表現出來的是停滯。再舉例說:血氣方剛的青少年,身體雖然長大了,心理還不懂事,早上跟他講的事,第一堂課鐘響就忘記、犯錯。晚上回家,媽媽說先去洗手再看電視、吃飯吃慢一點,剛講完就忘記了,這是因為他們正值「氣最旺」的時候,情感最不容易靜下來,也可以說情感氣息轉變很快,類似「過動」,無法長時間注意一件事,情感一直在變,氣息轉動很快。過動兒需要治療嗎?陽師說:不需要,當到了青春期晚期時,自然氣就會弱,但也可以藉著修行、法術、法令來轉換。 社會上有些人發瘋,得了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躁鬱症或者介於其中,他們有什麼問題嗎?他們的氣很亂,變得比青少年快,有時又停止不動,有時受到外界一點刺激,氣就變亂。例如倒垃圾,有些人聽到垃圾車的音樂就會很煩躁,常期受影響,情緒就不穩定。這些情況可以說是生下來就註定的,在基因型成時已經是如此,用法術、法令則可以幫助他氣息穩定,就如吃藥可以幫助穩定情緒,但吃藥會有副作用。 為何許多通靈的人,精通巫教、巫術者,或是出家修密、修道者,其本身道場很大,信徒很多,這些人最後身上都有「一股傲氣」?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我慢」?因為他可以通大神,通宇宙超級無敵大神?其實是其內心的「幼稚」造成。成熟的大人都懂得互相尊重的道理,若自視高人一等,則只是幼稚的行為。為何修行一輩子,經典讀了很多的修行人,最終行為會如此幼稚?難道經典讀那麼多,修行都是修假的嗎?答案是是因為「氣」。當一個通靈者能上通天下知地理、氣通天地、天人合一時,他的「氣」是怎樣的?通與不通之人的差別在於氣的「清」、「濁」之別。例如:我戴勞力士手錶,上面有許多鑽石,價值一千多萬,手上戒指也是百克拉,信徒眾多,道場法器都是黃金白銀所鑄,所穿衣服從上到下至少價值300多萬以上。走進百貨公司進去一間房間,別人穿的很簡單、隨便、休閒,你穿的雍容華貴,你穿得很正式,別人很簡單,會有何感覺?會產生階級分別。因外在的不同產生優與劣的分別,感覺自己是與平民在一起,產生我慢,眼睛掃過去就產生自我優越感。 同樣,當一個人修行有一定境界,其氣息產生聖氣時,就能感通天地。他既然可以通天地,當然知道你有濁氣,當你外表的衣著、內在氣息的清濁不如他時,他產生了一股分別心,因外在因素而影響情感、思緒,最終產生貢高我慢。 你會問?能通天地者,氣息應該要很清,但為什麼還會有我慢心的濁氣?難道多年修持的聖氣抵不過內心產生的濁氣?舉例:當你聽到垃圾車的音樂,心中就會想像倒垃圾的人都是隨便穿,穿休閒衣、短褲、拖鞋,人手拿大包小包垃圾,由此心中所產生的「外在」影像而影響了「意念」,「聽」久了「意念」愈強,濁氣也就愈來愈重。所以,本來清淨的修行人也被自己分別心的念頭而染污。 今天的重點:我們身體上的「氣」與意念是在一起的,可以受精神力影響,也就是受到正念的影響而改變其清濁。清聖的氣是為正,意念是為邪時氣就轉濁,兩個比高低。比如:通靈者一天清聖的氣只有通天時的那1小時,而他每天想、看別人時產生「分別心」,足足有23小時都在污濁的氣之中,日積月累,愈修愈我慢,濁氣愈勝。 如果你有「正念」,如同開窗戶去看究竟,就會反省、調整自己的想法,這個「意」就會消失、修正到只有「聖氣」在,不會走偏,否則你修的再好,氣再強也只是一時,污濁的氣會把人吃到一根骨頭都不剩。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有正念,才能讓你的修行完成。如果有正念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沒有正念即使種在最清聖的水池中,連水也會變黑濁, 今天重點是:要用「正思維」來調整「意」,讓「意」幫助你,而不會拉你往後退! 雄文堂是不唸經的,為何以前道教有在唸經、迴向?因為經文裡有許多正念的道理,告訴你什麼是對、錯。你唸經有想經文的意思及反省就會有正念產生,如果你唸經只是把經文唱過,考慮的是音調、唱腔,而沒有去思考經意,唱得再好聽也是沒有功德。為何唸經有功德?是因為有正思維、思緒。為何二樓辦事金母會要求念經?每一個派們都有護法神,護法神領受教令會督促你做功課,記錄你的一言一行,如同學校老師收筆記看你有無做功課一般。比如:當你念金母經內心產生正思維,護法神就在一旁做了記錄,當你有求什麼,就可以用你念的功德來轉換,有教令就有護法神在看。 雄文堂沒有這種護法神,師公沒有這麼閒,所以雄文堂不唸經。 這週給的功課:在家要靜坐思緒,從早到晚所發生的喜、怒、哀、樂、疲勞、煩躁,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情感,是否正常?有無過度?要好好反省行為。如修練時結日、月、星三印,如果沒有正念,正炁就無法下降。 沒有反省自己,進而產生「正氣」,你的「意念」就會把你往下拉,修到最後,神通大、「我執」也很大。 問與答 弟子問:每天晚上睡覺常常作夢,請問陽師夢境中所為與修行有關係嗎? 陽師答:什麼是夢?白天胃腸蠕動、心臟跳動,到了晚上身體器官還是在運作,夜晚當你在睡覺時,靈魂也在休息,但腦細胞有一些會維持反射性的活動,這就是夢。 你的夢算不算修行?也算也不算。什麼道理呢?在睡夢之中,你的靈魂是醒著的,而你的肉體是靜止的,六根、六塵的正念是醒著的,屬於肉體作用的意(情感)還在休息,這時念和意識分開的。遇到肉體細胞反射運動而產生夢境,此時有正念產生,夢可以自主,夢中也可以修行,「夢法」:在夢中保持正思維,但夢中修行是很困難的。 當「意在睡、念醒過來」這種夢是沒有意義的,醒過來就忘記了,無論你的夢是黑白的、彩色的、科幻的,都只是反射動作,不具業的意義,與解脫無關係。 反之,當「念在睡、意醒過來」,情感會加倍,憤怒會變得更兇殘,變成在夢中殺人、發育期做春夢、或者白天想到老朋友很悲傷,夜裡做夢痛哭得一蹋糊塗,這都是因為正念沒有產生,只有意醒著。 夢只是一個生理現象,不管記得多或記得少,只跟生理遺傳與神經作用有關,如同:有人唸書很專注但掃地不行一樣,各有各的情況、方式。夢境多並不用擔心、不用去管,只要維持正念即好,醒過來好好修行即可。有一種法術,可以操控夢中發生的內容,那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就算你能操控夢,白天發生的才是真的,夢境是假的,不要真、假不分!希望大家知道夢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