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命一如

2014923日  雄文堂台北分堂

 

從修行的方式來說,道教主要分為符籙派與丹鼎派,靈寶派屬於符籙派的一支,武當山供奉的真武玄天上帝是武當山的守護神,武當道教屬靈寶派的教法。全真教屬丹鼎派,講求的是丹法,修心性為先,修命為後,先性後命,來成就金丹。內丹術如同禪宗直指本性,不立文字,以內養之術為修煉的要點。

 

然而內丹學的發展,起初因為受外丹學的影響較重,因此引用了大量外丹學之丹鼎、藥物、火侯等名詞來說明內丹術,用詞隱晦,所以外人不易窺伺其理。另外在鍛養上引用了周易卦相五行之宇宙論做為理論基礎,因此造成內丹學說裡含有外丹名詞、易學與五行等種種不同根源的思想基礎,造成內丹學說混淆難解。我們知道易經是儒學,為儒家五經之首,而陰陽五行是道學,源自於上古方術。丹鼎術南宗集內丹大成之紫陽真人張伯端(平叔),與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是好友,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一書,太極是易學,但是太極圖說這本書中內含的對應卦象解釋,是道學的內容,所以朱熹曾經批評周子之著述為抄襲道學。因此不要以為學了道術就是道,其中也含有儒學的成分;內丹術中應用到乾坤八卦種種的變化來成就內丹,其中許多卦象之意義並不是原本易學的東西,早因道術之需要而有另解。

 

各丹派各有心得,對於易學之旁解各有其妙。所以,外丹術奉參同契一書為萬古丹經王,而參同契援引易經之宇宙論卦象為修煉成仙的理論基礎;內丹術的發展又受到外丹術的牽制而處處有外丹學說之影子,導致其內養術處處受到易學的牽制,但又不得不發展出別解以應丹術之所需。實際上,陰陽五行八卦實與內丹無關,因內丹所指為人之本性,也就是佛性,乃先天一炁,陰陽五行八卦都是落在後天的範疇,非修煉之必要。心性與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天與地的分別,先天本性是不受後天五行氣所影響,但是有人主張修煉之理為由後天轉先天,這是不對的。在丹法中,晚期張伯端主張先命後性,更早一點的全真教則先性後命,而最早的晚唐八仙時代則是否定心性,只靠修命,以練命之法而得大丹道成,這是內丹術的三個不同發展變化。

 

追溯早期道教,認為只要長生不死就可以變神仙,許多成仙的傳說是只要直接吃了外丹就可以變成神仙,遨遊物外,長生不死,完全不提性與命之修煉,影響所及,很多求仙道之人只求燒煉外丹以成仙,這也就是外丹術。道教由早期的援道入術、眾術雜揉至逐漸受到儒、佛的影響,哲思的發展才真正深入老莊之說,並融合了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加入了儒家、禪宗的思想精要,由有形之修煉轉化成形與神合,道與術彙聚。認為經由命與性兩階段的修煉,將受後天五行所影響的身體(命)與先天不滅不變之心性合併修煉可以得大成,明確定義了內丹成就就是指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謂的無形金丹就是指元始不滅的本性,也就是禪宗所直指的佛性。心性與後天氣互不相干,為何要修煉法術來幫助身體的轉化呢?接下來我繼續解釋。

 

我們以前說過:雄文堂有丹法,但是我們不做,因為現代的社會,沒時間按後天氣以及按時辰的變化時時刻刻的去鍛養。另外,既然心性與後天氣互不相干,那為何我們不捨棄身體的鍛養而直接修煉心性呢?為什麼我們不學佛家視身體為臭皮囊、為成道的負擔,反而要將之鍛鍊呢?因為在陽師眼中,心性和身體是無二分別的,不需獨尊其一,兩者都是同等而無差別。為何如此說呢?因為佛性(亦稱做「道」)是無相、無形、無體、不可命名。什麼是無相呢?昨天在雄文堂台中分堂提到燈法的修煉,燈法是歷代陽師的能量加持,讓同門增加道體、道骨,幫助同們對修行的體悟能快速掌握要點。既然同門受陽師能量的加持,那麼陽師本身的能量是不是會因為加持同門而減少呢?陽師會不會因此而氣減、衰弱?

 

我舉一個比喻:如果說陽師的法力相當於一個很大很大的儲油槽,十個同門各分一公升油,那對於這個大儲油槽來說,是沒有什麼影響的,但如果分出去是一千個同門,一萬個同門呢?那就是分出去一千公升,一萬公升的量,那這個儲油槽遲早會被分光。因為在這個比喻中,儲油槽屬於後天有相的設施,是可以計量的,所以一定有被用盡的時候。但,歷代陽師的法力是先天一炁所化,乃無相之炁,也就是不可量、不可數、無盡、沒有「無(0)」與「有」的分別。「無相」就不可(法)用單位度量衡去計算,所以完全不可能用盡;因為「有相」則可以「數」的出來,有單位就可以計量,有相就會有消耗完的時候,不管其量是多麼大的巨量。無相就無單位度量衡,就不可「數」,無法數,因此用不盡,所以陽師之能永不耗竭。這也就是為什麼陽師不收紅包供養的緣故,這是陽師以自身之能解釋先天無相之特性。

 

我們的身體是五行構成,秉後天氣長大,但本源來自先天一炁所化。後天炁涵養才成就現在的「我」,所以到頭來「我」的本質還是先天炁,後天的本質是先天,這個臭皮囊(色身)是無相所化的後天相。外表只是先天一炁的變化而已,由無相而有相。在無相中包含空與有的概念,這也就是佛家中的空中妙有、空包含有、空有不礙的意思。既然我們是由先天變化成後天,才有如今之個體,所以不管是修命或是修性,其實是無分別的,因為空包含有,有又不離開空,所以,煉身與煉心是一如的,只要可以看破箇中執著就可以超脫。如果認為修身是二乘法,修心性才是超脫,那就是內心已起了分別心,有礙的分別心。如此,修出來的本性也不是真實的本性,並非絕對的成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