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第一壇 素與葷供品之差異

五星法會第四天第一場

素與葷供品之差異

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五星法會的四天的活動,在第一場裡面大家可以看到台中分堂大家非常的分工合作,三個人就把這些供品全部一個早上就準備好,然後這些前天祭祀過的米是每天早上都會捐到家扶中心,他們會開收據給我們,每天都換一批新的,一天一天送,三個人把這些搞定,法會結束之後每天都還要清潔,到第四天了,真是非常辛苦。

五星法會不是一場把供品擺上供桌去的大拜拜,一般的廟宇道教的寺廟如果有建醮、幾年式的大醮的話,會有流水席,流水席會拜很多的供品。這個跟建醮有什麼不一樣?這是陽師今天要說明的。佛教的供品如果是純佛教的話,就是拜素食,素的,就是不會有葷的東西上桌;道教的話是以葷的為主,那在現代的歷史的演變裡面受到佛教的影響,還有受到準備、工商社會變化人手不足的影響,提倡簡約,因此會想用鮮花素果替代傳統的雞鴨魚肉種種繁瑣的菜餚,不過在傳統道家,還是以葷食為主。

今天第一壇講素跟葷的供品意義有什麼不一樣?先講葷的,葷的供品就是以動物、植物素材烹飪混合而成的,如此供品是指葷的。所以假如一盤菜裡面,裡面有加一點動物的東西,譬如說一盤米粉加一點肉燥,這就是葷的供品;即使米粉佔百分之九十五強,肉燥只佔百分之五,這還是叫葷的供品。所以葷的供品的定義是葷素混合,葷食材料不管是百分之零點多或是百分之百全部都是葷。像這個烤豬肉上面撒一點芝麻,豬肉佔百分之九十七、九十八,芝麻佔百分之二,這樣子叫葷;我剛才講的肉燥炒米粉,肉燥佔百分之二,米粉佔百分之九十八,仍然還是叫葷。在我們的定義裡面,只要有一點點的葷在成份裡面,不管是擺盤時擺邊裝飾、調味,或是作為主要材料──主要成分是肉,都叫葷。

素的供品是全部以種植的植物做為材料所得,假如說以魚為食材,就是葷;奶類也是葷,蛋類也是葷,陽師是指在供品上面。今天不講營養學,如果你是以素的供品來供養神明,比方說是於純佛寺內供養佛菩薩的話,就是以地力之氣來做供養。為什麼說「素」是地力?因為那是從土地長出來的,就是以土地長出來的,地力就是土地之氣,來做供養。舉個例子,假如你拜家裡的土地公,祂要不要去吃素?或是你家的土地公喜不喜歡吃素?土地公也是有個性的,你家的土地公可能不喜歡吃素;你拜素的東西,祂可能不歡喜。要怎樣才能得土地公歡喜?

土地公是這個地方的地境、境域內的小小的地神,祂們最喜歡的是你以這塊地、這塊境裡面、地力的東西來做供養。假如說我這個地方主要的產物是稻子,另一塊是種麥子,或這邊是葡萄園、那邊是果園生產梨、蘋果,以這邊的地力所供養的東西是小土地神最高興的。假如說今天你比較有心一點,買進口的水果、進口的農產品、進口的花卉,也就是說買進口的食品來拜土地公,它(供品)的地力是不同的;土地是國外的土地,土地公不會喜歡。因為產自不同的地,它的地力,這個力量對土地公沒有幫助,因為土地公是掌地的。對土地公而言,同樣一個屬性種出來的東西,它就有個力量,不是指那個食慾或是味覺而已,而是對祂本身的神氣及所有陰神的神氣是有幫助的。雖然說你花比較多錢,你花那麼多時間、精力來準備,可是土地公不喜,因為對祂沒有幫助。所以喜歡和不喜歡對土地公有特殊意義,在人間喜歡和不喜歡是好不好吃、好不好喝、合不合?好吃、好喝跟它的口感和習慣不合也是不好;合與不合,在土地公是指地力和地氣。比方說這個土地公喜歡吃糕,你是用台灣的米、單純的米所做出來的糕,土地公會喜歡;如果你用進口日本的米、進口的大陸米,土地公不見得喜歡,因為氣不合,不一樣的關係,對祂的幫助沒有那麼直接。不會說完全沒有,是不會那麼直接,會有一點偏差。在這個情境下,高興的是你自己,因為你拜完之後就自己吃。

酒類也是一樣,除非這個酒是國產酒,國產酒是以國內的材料所釀造出來的,不管是米酒、高粱,土地公會喜歡,祂不見得生前喜歡喝酒,並不是酒精的問題,而是這個材料所釀造出來的東西有個地氣、地力在。所以今天假如有個很高級的國外進口酒,土地公是地方神祇的話,那就只有高興到你自己,祂並沒有太大的感動,祂知道你的心意了,可是它沒有太大的感動,這是指土地公。

供神就不同,假如你今天供的對象是在佛寺裡面的神祇,該怎樣準備才好?並不是說供佛只能用素的,不是的!原始佛教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那時候佛陀也好,大阿羅漢所有弟子也罷,拿一個缽出去化緣,化七戶人家,人家給祂什麼、供養什麼就吃什麼,跟現在的南傳佛教國家,如越南、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家都是一樣,去化緣,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不挑食不偏食,給雞腿就吃雞腿,只有米他就吃米,不挑,有湯有米在缽裡面,成為大雜儈;本來是乾的,然後一個施主供養湯,加進去之後變成米湯,他也一樣照吃,不分葷素、乾濕。

佛教傳到中國至梁武帝南北朝的時候,因皇帝喜歡吃素,皇帝又信佛,皇帝下令所有的佛寺都要吃素,所以不是佛陀下令要吃素,是皇帝下令要吃素,傳襲多年,已經演變成中土佛教的傳統。受到歷史影響,中國佛寺內修行者都是吃素;既然出家人吃素,當然他所使用的祭祀供品也是素的。若出家人吃素,他會去菜市場買葷的、買一隻雞來祭拜神明嗎?不可能!其他地區就不講了。受中國佛教影響的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等也都是,出家僧眾茹素。部分日本的佛教進行過宗教改革,故少部分的日本佛寺是不吃素,可是絕大部分的日本佛寺還是吃素。西藏吃不吃素?藏傳佛教就不吃素,因為藏傳佛教不是中國的佛教,它是從印度傳到西藏,不是中國傳到西藏,有不同的歷史演進,對於葷素的戒律規定也不同。

道教在中國的文化裡面是有吃素的規定,那是在做盛大慎重的一個祈福法會的時候,像是國家級皇帝級的,為了全國祈禱的時候,主事的大法師、大道士,他是要沐浴齋戒的。為期幾天,可是只限於他一個人,供品不是素的。為什麼主壇的人要沐浴齋戒?是要讓他的心能夠清,不要整天想吃,心靜下來好好的準備這場,是要讓他把念頭集中。因此,扣掉土地神,來的不管是佛教的佛菩薩、金剛護法或是道教的神仙,葷跟素的供品是隨施主的方便。如果今天你家的人習慣吃素,不管是健康的理由、基於傳統的習俗,或是準備上不方便,平日就是吃素,如此,你只要拜素的就可以;假如說你家的人平時就是吃葷食,那你供葷的就可以。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面,尤其是在一般民間,葷素供品有另外一層生活面的意義。你覺得中國以前很有錢嗎?沒有。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裡面,真正沒有打仗的只有兩三百年,其他的都是爭戰不已,因此餓不死吃不飽;現在我們算是過得最好了。一般市井生活,餓不死也不會吃得很飽,故,什麼時候可以吃葷?逢年過節的時候!平時有一點點肉味、肉燥就很好了,因為肉很貴;假如今天有好朋友來,我就把家裡養了好幾個月的雞宰了,煮了上桌請客人來吃,這是主人最大最大的誠意。這隻雞養了三個月,主人家可能三個月才吃一次雞,他自己沒有吃,客人來才為其宰割烹飪,一直捨不得吃,因為很貴。

所以葷食在傳統的思想裡面,代表的是一個誠意,有客人來對客人表示誠意,善盡主人的誠意;過年的時候要歡慶,誠意是讓所有回家的家人,在這個年、這個節日可以很開心,這個是誠意。所以你要供神,什麼是你最大的誠意?就是葷,因為很貴,所以為什麼道教的供品以葷為主?是因為代表這個主祈者、信眾們,他平時自己就沒得吃、自己都捨不得吃,幾個月才吃一次肉,來做祭祀的時候,所有供品卻都是葷的,表示這是他莫大的誠意,如此逐漸變成一個習俗。那素的供品方面,剛才講過是因為皇帝規定,所以出家人吃素,你去佛寺拜拜帶葷的去,出家人就會傻眼,所以尊敬出家眾起見,將供品改為素食,這也是誠意。

假如像現今這樣很富庶的社會裡面,供素的比供葷的更麻煩,素食館比較貴、比較少、又比較難找,為此而準備,你的誠意完全不會輸給供葷,這就是以誠意為主就可以。天上界的神明沒有地氣的問題,跟土地公不一樣,因此各種進口的食材食物,對祂們來講都不影響,是你的誠意,你的能力到哪裡,就盡量的去準備。像五星法會這樣盛大的法會,我們在不鋪張浪費的情況下盡力準備,剩下的東西都有分給人家吃,沒有浪費倒掉,有些乾的供品就送給家扶中心等慈善機構,完全沒有浪費掉;不是說我們準備了很多,吃不完就丟掉,沒有,全部都給人家,都有人分享法喜。所以我們台中這邊一切都設想周到,沒有吃完的都有人會幫我們吃完,而且吃得很高興。

這場就把葷跟素的供品講完,第一場就到這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