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第四壇 巨觀與微觀上的定業

五星法會第二天第四場

巨觀與微觀上的定業

繼續來講聽不太懂的東西,先把比較容易聽的懂得先講一講。比較容易聽的懂的是「定業」-還是發生了,譬如說這顆隕石終於掉到地球軌道,這是「定業」,它一定是降下來了,不是跳過去。船破了很大一個洞,它一定是沉下去。我想要施救,施救的方法中一個是「法」,高空攔截、中空、低空,高空的話力量不夠當然是回來,中空的話轉了一圈還是回來,到低空真的就消失了。重點是它發生了,重點是隕石真的進入軌道了,只是進入軌道之後的結果有曲折,表示完全如預期的結果。還有最後是施救這個「法」,「法」的施救是有效果的,會讓它改變途徑,可是共同的特性是發生了這件事情,它真的進入地球軌道。再來是船,船撞到冰山要沉,所以重點是發生了,它真的撞到冰山,真的破了一個大洞。

如果我們觀察主體是看在施救的主體,在此舉的例子是船的話,那就像「道」,它是沒有改變的,不管是什麼都不做,救難船在旁邊觀察、或是說裝了很多抽水機、或是把很多船艙關起,可是速度都來不及,船還是沉了。所以你不管做什麼或不做什麼,最後船是很快就沉到海底。假如今天觀察的重點是人的話,有可能是什麼都不做,人也是跟著船一起沉下去、另外一種是來得及救,人可以救活、一個是人救了可是救不活,隔天就死掉了,或是因為併發症就死掉了。不改變的是被救活的那個人,他的心已經死在當場;雖然僥倖救活,身心的創傷讓他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不是原來那個完全沒有經過事件本身的人。

以上是大家容易理解的,再簡單提醒一下重點:「定業」注定發生,船注定破一個洞,這個隕石注定進入軌道,而且幾乎是會很強很強的發生這樣的結果。所以你用「法」來施救,只能在千鈞一髮,就是在很為難很為難的狀態下勉強有效,可是大部分的機會你應該會失敗,結局還是一樣,只有很少數很少數的結局會產生改變。

如果是「道」的話,結局都是一樣,只是它形態有分巨觀與非巨觀。巨觀的話可能也許這個人是救活了,巨觀上人好像是改變了;可是在不巨觀的情況下,已經不是他本來的人,這些都可以解。所以「道」講求的重點是起點跟終點不會改變,可是終點的形態,就是從觀察者的角色來看,它本質上早就已經改變了。「法」呢?它是不講究終點,是講究這個途徑,已經開始試著讓它去改變不同的途徑,可是它最後可能回到終點,也可能沒有在終點。

先把描述說清楚才能繼續講哲理。所以說,業的產生源自一個因,有因就有果,假如說沒有這些施救,沒有「道」也沒有「法」,那麼有因就會有結果,就是注定幾乎差不多會發生的結果,這是「定業」,強力地確定會產生結果。相對的,「不定業」的力量就薄弱很多,因為它影響的變因太多,因為它不定、變異太多。在種種不定業中,若逢很強的「不定業」,在很強一定會發生的過程中,因它的重點是在啟動(因果的發生),Activate 啟動,啟動之後幾乎就會有這樣預期的 Result 結果,幾乎是九成九以上,可是沒有百分之一百,是九成九以上,幾乎是這樣,這些都是指沒有施救、沒有阻擋、沒有辦法去化解。業(力)跟道(化解)本身沒有必然的關係,因其本質各自不同,容易混淆的是因為加上化解,所以才讓大家覺得困擾。

所以一般宗教的書籍,在佛法上都只有講因,都只有講「定業」與「不定業」,不講施救。所以如果沒有因、不去造因,就不會有果;有出生就有結果,所以無做作就無因。如果你擔心有惡果,那就不要去造作惡因,如果你擔心這個善果會轉變成另外一個惡果的惡因,那你就不刻意施為善因。因為你無善因、無善果,就是與世無爭,如此就是無造作。如果你想要做一個善因,你就想去做好事,想要做好事你就會做一些事情,有了事情就開始產生交涉;你的本意是要做善因,可是有可能你在這些交涉的過程中,反而造成了一些惡因跑出來。如果你是一個出家人,你與世隔離,你沒有善因也沒有惡因,什麼都沒有,那你就是無生無死;沒有善因也沒有惡因,什麼都沒有,那就是無生無死;沒有善因也沒有惡因,所以沒有善果也沒有惡果,就是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這是佛教裡面一個很簡單的定義。

佛教只有講「定業」與「不定業」,可是在婆羅門教也好、密教也好、道教也好,甚至所有的巫術都會講化解之術,因為這是所有宗教的起源。所有的宗教都有那種改變世間既有的事實,希望把它變好;所以,有個信仰,不管你信基督教也好、信神也好、信父親也好、信母親也好,不管你信誰,你都希望有改變,讓你的現實生活有所改變。把不好變成好的,幾乎是所有信仰的共同特色,不管是大的信仰、小的信仰都有此特性;這個改變就是化解,這就是宗教的介入。不管是人力的、非人力的、神力的、非神力的,當想要影響已發生的狀態都叫介入。所以介入的方式有很多,一個是神力的宗教儀式,像這樣五星法會的介入;另一個是社服、支持團體、法律、社會福利法律的介入,這種是人力的介入,所以有形跟無形的介入都是一種化解。

這都是在我們的範疇裡面,我們的範疇不是只有在講無形的法術而已,還有包括有形的,如人的介入......,都在我們講的介入,也就是化解。這個化解就分「道」跟「法」兩大類;「道」的話就是說,不管你去做什麼?不管你去改變什麼?它的起點和終點是一樣的。也許在終點的形態上,它有一點點與你認知的不一樣,可是它的本質是一樣。比方說鈾232、235放射線同位素,在還沒改變之前它可能是銀白色,到鉛是黑色,那黑色或銀白色放久了也是有點氧化,有點黑黑的,可是它本質還是淺的,只是有點氧化的東西,削掉還是一樣。巨觀上,有你認知上的輕微的改變,可是本質是不變的,這是「道」。為什麼會叫做「道」?因為剛才講過,「道」就像四季自然的變化,春夏秋冬,所以它是必定發生的自然程序的變化,它本身沒有好和壞,好和壞是你的認知而已。這個鈾235的鈾,變成Pb90的鉛,這只是它的改變而已,可是鈾比較好,鉛比較不好,是誰比較好?
誰比較不好?是你的認知,對它來說只是一個改變而已。地球的轉動是因為引力跟星體的影響,這個也只是它的一個物理的現象而已,可是你認為它的轉動是好或是壞,這是你這個旁觀者的認知,這是你認知上的主觀判斷。

所以「道」講的是不變,因為它是這樣動,它的法則是這樣的運行,所以就等於是沒有變化,沒有改變它運行的規則,沒有改變它運行的結果,起點跟終點就是不變,所以「道」的本質是不變。那既然不變為什麼你說這是一個化解?為什麼把「不變」放在化解裡面?一般的認知,化解就是想要產生轉變,就像「法」一樣,化解就要變,可是變到你要的結果?或是變到無路(dead end)?而走了其他和其他船不同的河道,結果它到不同的結果去,有可能是這樣子,最後是導致同一個結果或是不同的結果,都是「法」。

為什麼不用「法」就好,要把「道」也放在化解?假如說我只有放「法」的話,達到中間有障礙物,然後我繞了一下障礙物,最後得以回到原訂的終點,如此就是成功的「法」,因為達到了我計畫中目的地!那假如說我繞道之後繞不回來,繞到其他的地方,則是不成功的「法」,兩者的差別就是成功與不成功而已,相異處只是我的施救成功與不成功、能化解成功與不成功。所以,為什麼擺一個不變的東西,放在施救裡面,納入施救的範疇?這就是今天要講得比較難懂的哲學部分。

請大家眼睛輕輕地閉上眼睛聽陽師講:不要讓你的視覺阻礙你的思維。假設我們今天有個小朋友,我們要教育他,把他從小教育養大。當然是教好的不是教壞的,按照正確的步驟培養他,好的東西教導他,教他趨吉避凶,教導他行善,教導他除去內心自心的惡,這是教導,這叫「法」。因為你的施教、施救,算是一種介入,當你介入的話,就是屬於我們講的「法」,就是施救的部分。小朋友長大之後不見得如你的預期,不見得你教好他就會變好,也就是你教好,他有可能變壞;當然有可能你什麼都不教,他也是好。你盡力的去做,可是成果不見得是你能預期的,為什麼?因為這孩子有他自己的命格、有自己先天的福分、先天的智慧,你教的他不見得能領受,你不用教他自己也能想得懂;他自己出生的時候有與生俱有的路徑(path),你教導他,讓他照著這個路走得更順,可是你不見得能夠改變他的路;你也許能夠改變路(他的人生方向),可是你不見得一定可以改變他(他的人生終點不因你的後天教育而改變)。

好,請大家眼睛睜開,聽陽師講:你教他,是屬於「法」,也許他真的教好變好,可是有可能教好變壞,這個是他自己先天的特性,這些都沒有問題,很容易理解。就像老師教班上50個學生,不見得每個學生都能夠如老師預期。陽師要講的是:「法」跟「道」有什麼差別?「道」講的是結果,「法」講的是路徑的改變。它有重疊的地方,重疊的地方就是結果,有可能都是一樣的結果,如果是「道」一定是一樣的結果,「法」也有可能是同一個結果、有可能是不同的結果。在這裡要講的是這孩子先天的命、先天的智慧、先天的福報、先天的本性、性格、他的個性,一切有形無形的東西,這個是「道」。他將來的結果幾乎不會有什麼大改變,你把他想像剛才那個船的比喻,你更可以想像在宇宙無盡的生命裡面,一生的出世是電光石火,五十年如果是跟五百萬年、五千萬年、五億萬年,一下子電光石火,可是即使是電光石火,它還是有一點點改變。也許你用「法」可以讓他的外觀、具象上有一點點改變,可是在不巨觀的地方,他的本質還是一樣。也就是說,在施救上,你不管做什麼?改變的都是你觀察者的角度,對本質上還是無法撼動,更可以說「法」是歸於「道」。也就是說你所謂的施救,最多影響的只是巨觀而已,可是在不巨觀的本質上,從來什麼都沒有改變,「果」也不會被改變。會改變的都是從你觀察者的角度所觀之外相有所變而已,這是指哲學。

也就是在施救上,「法」要歸於「道」,而在結果上被改變的都只是具象上的改變,其實本質是不容易變的。

剩下的等一下再解釋,等一下會把「不定業」講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