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第五場 細論:定業、不定業、道、法之異同、交叉作用

五星法會第二天第五場

細論:定業、不定業、道、法之異同、交叉作用

簡單的複習:所以你可以發覺,一但是「定業」則一定會發生,你雖想要去化解,最後卻發覺有做和沒有做都是一樣。有改變的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巨觀上眼睛所見的、由感受上去改變的,其實本質是沒有改的。儘管如此,你還是會做得很高興,我做了千萬努力終於有點改變了,但實際上是一個植物人躺在那邊,他的心沒有改變;還有一個就是他不再是你本來想救、想幫助的那個人,他的心、人格特質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變化,等於是不同的一個人,這是「定業」。

消極一點跟你講:「什麼都不要想,儘管努力就好」;積極一點跟你講:「你什麼都可以去做,結果由天。」天是什麼意思?天就是天定,天定就是「定業」;既然是「定業」,你什麼都做,即使巨觀上有所改變,但本質上卻早已經是天定。可是你還是盡力去做了呢?就因為你是觀察者的角色,你自己心會安,會覺得我自己做了一點努力,有了一些功效,其實成功或失敗是你覺得「我已經努力過了」,自我安慰而已。所以在於你從什麼角色來看?有些人覺得說他必須做點東西,雖然結果都是一樣,可是做點東西他就不會那麼煩躁。

「不定業」比「定業」更難,「定業」是它一定會發生,地板是斜的,桌腳不能調整高度,我只要一打翻,它就會發生。「不定業」是我有可以調整之處,桌腳是可以調整的,所以它可能會發生,可是因為你的改變,它會變成不會發生,為什麼它比較困難?因為它也是一樣分成「道」跟「法」。

這邊有個高空的氣球在軌道上飛行,有風,這高空氣球可以飛行,飛過太平洋、飛過美洲......,到達目的地。「不定業」就是在過程中,可能會遭受鳥擊,剛好碰到候鳥,把氣球穿一個洞,害我提早降落、墜落。不管是怎麼樣的墜落,這個「不定業」就是墜落,鳥擊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因素。對於「不定業」的化解,可以改變的因素就多了,如在飛行的過程中避開有候鳥的地方、飛行的過程中用望遠鏡觀察四周,看到鳥就趕快閃、還是說對於氣球的材質、顏色,選擇鳥類不喜歡的顏色以及不容易被鳥刺破的材質......,可以改變很多因素。或甚且預測有鳥群過來,無法避免,因此中途先休息,著路停飛兩三天讓鳥飛過去,再重新啟程,雖晚個兩三天到達但勝過被鳥擊落......,有太多改變因素以避免被擊落,這是「不定業」。剛才講的種種方法屬於「法」,不同的方法,期望改變;如果方法成功,還是可以到達目的地。如同不同的河道會到達不同的目的地,如果我的失敗可能我最後是降落在不同的地方,這是「法」,比較容易了解。

「道」是不管你做什麼都不會改變,所以,若碰到什麼都不能改變就比較難,當然是「定業」比較容易講,「定業」就是結果都是一樣一定會發生;「不定業」是不一定會啟動,啟動的意思是說我不一定會被鳥擊。「定業」是說它一定會被鳥擊,「不定業」是也許會但不一定會被鳥擊,有轉變的契機,這是大家最喜歡聽到的:「有可能可以改變!」在「道」中,雖然嘗試種種改變,但結果不變,這樣的結局會讓你心驚膽跳;剛才講「定業」的時候,「道」是在「法」之上,大家聽了之後內心非常枯沉很難過,所以那是「道」。「法」講完之後再來比較,如此容易理解「道」跟「不定業」的意義。

「道」講的是結果不能改變,可是「不定業」則是指事件不一定會發生,既然不一定會發生就不會有結果是好是壞的議題,有事件的發生才會有事件的結果。重點是在發生與否?不在最後的結果,這就是 Tricky 的地方。

當「道」碰到「不定業」,那就是維持了「道」,「道」是什麼?是不管做了什麼都不能改變的結果;「不定業」呢?「不定業」就是不一定發生,當「道」與「不定業」同時發生的時候,「不定業」的本質不變,仍然是不一定發生。


「不定業」若碰到「法」,它(結果)就有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樣就是最 Happy 的 Ending。它不一定發生就是你有可能去改變這個不好的結果。


「道」是沒有好跟壞的主觀判斷,只有一定發生的 Sequence 次序,好跟壞就是次序後的結果,好跟壞是你認定的(主觀判斷),不是它(道)本身,「道」只是一個現象。「定業」發生的時候,現象就是「定業」;「不定業」的時候,現象是「不定業」,不會變成「定業」。

「法」,是方法途徑的改變,不講究結果為何?「定業」在產生了改變之後,最有可能是結果什麼都沒有變,也有可能巨觀上有點變動,可是本質上是沒有變化,它永遠都是合於「道」;不管你用「法」怎麼施救,結局無法撼動,呈現的現象就是合於「道」的特質。如果是「不定業」,因「法」的介入、改變,就開始有了不管是巨觀上的變化或是本質上的變化。

最難的部分來了,「道」跟「法」何者為尊?這都是屬於施救,誰比較大?是「道」還是「法」?一樣重要?兩個合在一起最大?以上皆是?答案是以上皆是。如果我們來比喻的話,把「法」當成一種慈悲心,你有心想要去改變,希望不好的東西能有好的結局,希望挽回一個不幸,是一個慈悲心、一個發心,因此有了「法」的誕生,這是發心。「道」則只是講天地運行的準則,並非全部都是人力可以去改變,因為這些運行的軌跡本身沒有善跟惡的區別;當你發慈悲心的時候,你已經定義了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不善、什麼是幸、什麼是不幸,你已經去定義它了,所以才有慈悲心的救度。可是在「道」裡面,它是沒有定義的,它只是一個現象,善也好、不善也好、幸也好、不幸也好,那只是一個現象,無關善惡。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世界上,若連一個人都沒有,你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存在的神,有一天,你覺得有點無聊就來個創世紀,所有的子民都是你的一滴血所化,這是一個神話故事的比喻。就是說眾生的誕生源自於這個慈悲心,讓本來沒有生命的變成有生命,讓本來什麼都沒有,都無的、死寂的,變成生意盎然,本來這邊被人類的工業污染、溫室效應,所有的生物都死光了,突然地球獲得再生、新生,本來人類要從地球上消失了,突然所有生命被起源,這是一個慈悲心,讓萬物產生,這是在「道」裡面就是一個現象。現出了一個、一萬個、一百萬個、一千萬個生命的個體,它只是一個現象,有出現跟沒有出現只是一個現象的變化,無關善惡。所以,在金母經裡面講,不生不滅之「道」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道」,不生不滅之理還不在我今天講的,也不會在這次講的範疇。所以這個「道」講的就是它只是一個現象。

陽師做一個結尾,如果今天沒有「定業」、沒有「不定業」,也就沒有施救,你要施救是因為有業,你才要施救,不然你沒有施救的理由。如果這世上沒有「定業」、沒有「不定業」也就沒有「道」也沒有「法」,因為這個世上有造作的因果,就是有了「定業」與「不定業」,才會產生施救之方。這施救之方裡面又分成了現象的不分善惡的「道」與慈悲心的「法」。以「法」來講,它是由主觀的判斷善跟惡、幸跟不幸;以「道」來講,它只是一個現象,沒有善跟惡、幸與不幸。所以「定業」發生,有了結果;「不定業」發生,它還是「不定業」,不一定有結果,有可能有結果,看你的「法」怎麼施救。所以「道」是跟你講,你如果是「定業」,就有「定業」的現象,「不定業」就有「不定業」的現象。你因為了解了這樣子的「道」,所以你不造作「定業」,你也不造作「不定業」;既然沒有「定業」與「不定業」,這世上也沒有「道」,就沒有施救,沒有「道」也沒有「法」,所以是空寂。

今天先到這邊,明天更精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