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與道之異同

2014518日  雄文堂台北分堂

 

「佛」指的是西天如來佛祖,「佛」要教授給世人的是平等性智、五大智慧、發慈悲心、發菩提心、學佛向道的心、發救渡眾生的心、學聖道(解脫道)、學習類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次第,將心的惡習、惡念以及心對俗事產生的種種困惑,層層解開,行菩薩行。

 

親師傅是佛祖,更是先天一炁的化身,祖師賦予雄文堂教派雙重身份,因此雄文堂主尊是佛祖且又是道教教派。佛教需要學習佛的儀軌、學五戒等,但是雄文堂的弟子是不需要特別去學或者去做這些佛教的儀式,這是因為雄文堂本身是道教教派,我們跟佛祖學的是這些佛相、事相背後的宗旨、精華與中心價值,也就是學習「佛」真正內在的宗旨,而非學習「佛」的表面。

在「佛」的教派裏,外在與外表有很多的包裝與規範(外相),例如金身、金缽等使人產生莊嚴歡喜心,但是扣除這些外相,其中心要旨是什麼呢?中心的中央處理器(CPU)是什麼呢?對於道教而言,道教的外在包裝,像是香爐、燈、符籙、種種救人濟世的法術、通靈、慈悲喜捨、自然無為、順天不逆天處身處事的哲理等等。

 

如果將這些包裝換成了行禪、內觀等方式,那麼雄文堂這個教派,就等於是換外在包裝,也就是換了身份,就不是道教的教派。因此我們知道這些外在的包裝只是隨順、隨性(隨眾生的本性)做個調整,它不是真正的實相,它只是個假相,因此對於這些教派的外在包裝,我們只要了然于心就好,並不需要特別去執著,外在包裝可以改,但是包裝代表了特質、身份(ID),雖然說包裝可以改,但是改了之後就等於換了身份(ID),例如,上清派茅山宗的包裝和雄文堂的包裝是不同的,雖然兩者有很多一致的東西,但是畢竟還是不一樣,所以以我們教派來說,我們是雄文堂的道士,而不是上清派茅山道士,反之亦然。以雄文堂來說,雄文堂的包裝就是符籙,雖然有很多道派也用到符籙,也用磨墨來畫符,但是

 

雄文堂的符籙有四點特性:一筆呵成、先天現籙、道由心轉、慈悲眾生。

一、一筆呵成

以符籙來說,其他道教教派的符籙,符上有符號,祭三官大帝、祭鬼神、祭風雨雷電祭敕令等等,有點像是象形,是多筆多畫,雄文堂的符籙不管是一筆直下、連續多點或是轉了好幾圈,都是一筆呵成,這樣一筆呵成的特性,是繼承上清派的符籙特色。

 

二、先天現籙

「先天」並非指先天一炁,而是指西天如來佛祖親師傅,也就是說雄文堂的符籙上自動顯化有親師傅的官防、官印,不用特地找個西天如來佛祖親師傅印章來蓋一個印,至於其他道教教派例如媽祖、金母,符籙上是會蓋上媽祖、金母的官印以顯化主神的威靈。之前有說過雄文堂的法籙可以遍及五湖四海、四大洲,因此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雄文堂的法籙一樣有效。

 

三、道由心轉

「心」是指道士的心,轉是指轉譯、解釋、了解。「道」並沒有固定的條例,不是說我們講的內容符合道經,講的就是「道」,不符合道經,講的就不是「道」。「道」並非如此,「道」在於自己,不在於他人、道伴、同門,也不在於堂主,更不在陽師,不在教派的leader(領導者)。例如大毛的「道」可以跟丸子的「道」不同,Fiona的「道」可以跟克拉克的不同。「道」是修煉者的心在流轉,在體悟,在認證,這點非常重要。道本無形,可說不可名,可以「說」可做各種描述、敘述,就像是對面的大樓(「道」),你可以說它像媽祖廟,像阿波羅神殿,或像黃金聖鬥士的雅典娜神殿,我們可以做任何的描述,這個描述就是我們的心轉。或許每個人看見大樓(「道」)的角度不同,體會不同,但是所描述的仍是對面的大樓(道)。所以說,不能規定對「道」的體悟,大家都是一樣的,對於「道」的描述、體悟不同,只是大家看「道」的角度不同,但是所描述的仍然是「道」的體悟,除非你見的不是「道」,那麼不管怎麼描述形容都不是正確的,都摸不上邊,就好像看到的是隔壁比較矮的大樓或是遠方的大樓,所以不管如何描述,都不是對面的大樓「道」。所以這裡的道由心轉,並非指的是遇到逆境或困境,將心轉的比較正面的意思。而是對「道」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因為看的角度不同,而體悟不同。

 

四、慈悲眾生

當真正做到無我,心化為無相,自然所做的事情都是利益眾生的。就如同朋友養了一群貓,照顧貓就像是養小孩一樣,其中有一隻小貓半夜會餓好幾次,所以朋友也要起身好幾次餵食小貓,因此照顧小貓是很辛苦的,那要照顧一家子就更難了,現在養小孩雖然說並非養兒防老,比較像來分財產的,但是至少有血緣關係,那要照顧沒有血緣關係的眾生,沒有薪水,為什麼會想幫助跟你沒有血緣關係、親戚關係的眾生呢?是因為我們的心走在「道」,道無形,「道」涵養化育萬物,使萬物欣欣向榮、向善,並非只是將小孩養大,而是要他們趨向於正道,這才是道的本意,如果我們本身已經與「道」合一,我們應該知道在娑婆世界裏,外表的美醜、內心的苦、樂等,皆是幻,如果我們對於「道」了知了,我們去做濟助眾生的事是很自然的。當明瞭了雄文堂「道」的描述,大家可以把雄文堂的特色與佛教或其他道派做相互的比較,其中有幾分相似,有幾分不似,當拿掉那些外在的包裝,剩下的西天如來佛祖的本質是什麼?因此大家也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會在雄文堂裡唸三皈依、拜懺或是發菩提心真言等等的佛教儀軌了。

 

共修練習:

1.       第一階段結日光印,觀想師公牌上兩條龍的龍珠發出紅色火光,紅色的的火光慢慢變大,火焰襲向自身,再擴大到四周、堂裡、這個區域、這個縣市、這個國家。觀想清楚之後,手放下來,靜靜坐到丹田能感受到微熱的火焰之氣才到位。

2.       這火焰就是守護這個區域/縣市/國家的結界,這紅色的火光與之前練習的太陽之炁是不同的。

3.       第二階段可以將這股火焰之氣(正氣)收攝聚集在心輪,另外天心處想著做火焰時候的太陽之炁,將太陽之炁放於天心,正氣放在心輪,如果兩股氣息可以交融的話,就讓他相互交融,如果沒法交融,就讓它留在天心和心輪,這樣的練習方式當可以將正氣安住在心輪,太陽之炁安住在天心,兩股之氣可以相互交融之時,就類似在心輪之處產生風,天心之處產生焰,風焰交流循環可以去除體內的陰煞。

 

說明:

龍珠的火焰,象徵道的正氣,在正氣之下,邪佞不存,所以是個結界,在這個結界裡從事任何的法事是不可能會有沖犯、沖煞,如果是邪佞碰到這股正氣,會覺得如火燒一樣,當正氣下降的時候,個人若有沖犯、沖煞或是身體內有邪佞,皆會待不住,所以如果說若是感覺到沖犯、沖煞時,可以花一段時間做這個練習。另外講個運用正氣的例子,陽師前一陣子幫別人做超渡的時候,當時他的很多祖先都來了,要將他接走,在當時陽師並未請神或是請師公下降,只是運用天地間的正氣,當正氣充滿時,一下子結界就完成,心念發出「不可以帶走」的意念,他的祖先也就隔絕在結界外面。




子網頁 (1): 道教與佛教的差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