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實力‎ > ‎

堅固之道心

2014720日  雄文堂台北分堂

 

一、道心

「道心」是指求菩提道成就解脫的心。我們知道世間是幻境,是娑婆世界成就的因緣假合,當幻境一滅,一切的六道輪迴就不存在了,當然也就沒有天堂與地獄之分,也沒有任何淨土。什麼是佛教徒眼中的淨土呢?淨土並不是指死後靈魂飛升到某一個地方去,那裡沒有宇宙的自轉、公轉,沒有時間和空間變化的地方,地方永遠不會壞,人也永遠不會老的地方,簡單的說就是永遠沒有輪迴,住在這種地方就是「解脫」。並不是這樣的!淨土只是一個權巧方便之說,修行目的之「解脫輪迴」並非如此,並不是修煉到可以乘坐蓮花而冉冉上升到一個沒有戰亂,無憂無慮,隨心所欲的地方。佛教裡面的「淨土」只是一個幻化權巧之地,讓尚在迷思中的眾生有一個暫時可居之地,但那卻不是真正的得道,就算居於淨土,不論時間長或時間短,還是有始有滅,非究竟圓滿,不是永恆不變。堅固的道心代表對真理的迷思已經破滅,也就是成道之人。一般泛指的道心堅固則是指尚未證得解脫,雖然迷思尚未破滅,但以「毅力」來堅定成道的決心。所以,道心堅固是指對自我信念、信仰的堅強與堅定。有些人對自我的信念是比較堅強的,但有些人容易受別人煽風點火,信念是比較薄弱的,甚至受點火之後還會像魔鬼一樣去攻擊別人,因而被有心人挑撥利用,自以為捍衛正義,但所做所為卻是魔事,更有些人的毅力是零,完全沒有毅力,是完全無法啟動一點正向的力度,沒有毅力的人大概是佔這個娑婆世界中的絕大多數,大概有九成以上的眾生是比較沒有毅力的。因此能夠皈依雄文堂或是其它教派的人,走解脫路的人,就比絕大多數的人多了一點正向動機,相較於目前大多數人只會求神明保祐、保平安、陪伴神明繞境或是鑽神明轎底等宗教行為並不是修行。

 

二、修行之路的迷思

修行之路並非是簡單的,主因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處於幻境中,習慣了幻境的生活模式,就像是每個人從小到大,有著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與個性,若非環境所逼,大多數的人是不會想去做太大的改變。修行之路亦有相同的道理,在成長過程中,二十歲或二十五歲之時,個性或是生活型態已經趨於定型,過了這個年紀就很難立志走解脫修行之路。年輕時,對宗教可能還心存幻想,想求神明保祐,可是等到年紀日長,幻想的事情也隨著社會的歷練而變得越來越少,頂多只是定期去廟裡拜拜,對於走「解脫之路」的動機也完全不存,或認為太崇高或認為於現世生活無影響。因此,除非是遇到重大打擊,平穩的生活產生重大扭曲,才會重新思考自己的路,否則是很難以走上修行的道路。解脫修行路難行,對一般人的誘因也少,沒有顯而易見感官的刺激。一般人求學的過程中,很少在高中、大學階段就立志走修行的路。大學中佛學社等社團都是社員稀少,反之,研究紫微斗數、算命等社團,社員倒是很多。大學生尚且如此,更甭論普羅大眾;所以在世界上走解脫路的人是寥寥可數。在這些少數人中,要能如一而終,修行得到成就者又更少。解脫的路程中陷阱重重,第一個陷阱就是「迷思」,「迷思」包括對宗教偶像(金身)以及教條的名相兩者的迷戀,被形(偶像)或名(教條)所綁。

 

三、形象

形象是指哪一尊神明比較有名、哪一尊比較投緣,就像某一位影星與粉絲間的關係,可能因為影星在某一戲劇裡的角色詮釋,因而你變成該影星的粉絲,然後就一直追星,直到該影星變得與你心中形象大相逕庭,你才會停止粉絲般的追星,宗教裡的形象也是相同的道理,我們可能聽了某個神話故事,神明在神話故事中所向霹靂,從此我們就被神話故事裡的訊息所感動,而開始崇拜祂,就如同在新約聖經的故事裡,使我們對教主產生崇拜,但是如果我們暫時先拿掉在新約聖經裡的神蹟,先不去看這神蹟部分,而直接開始講解聖經裡的教導,那我們還會保持一個粉絲的心嗎?一般大部分人的信仰是基於神話故事,而不是基於該神明的本性,就例如胡秀華仙師,在我們平時同修或在家自修時,師公也常常會下來教導大家,關心大家,有些人可能會感受到或看到,但是不論看得到與否,這是我們面對的胡秀華仙師,但大部分的人對於胡秀華仙師,是崇拜仙師跟南洋降頭師正邪大戰的故事,而不是服膺於仙師下降時的教導,一般人對於仙師的印象是拿菸斗,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菸斗是清朝才有的物品,在一千多年前中國怎麼會有菸斗,一個道教祖師的造型怎會是拿著菸斗呢?另外,以阿彌陀佛來說,阿彌陀佛出現於佛教的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三經就等於是佛教版的新約聖經,如果將淨土三經內的神蹟故事隱匿,那麼在你面前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你還會崇拜祂嗎?那你為什麼不崇拜布袋戲的素還真,他不但打不死,還愈來愈厲害,只因為他是戲劇中虛構出的人物?但你又何嘗知道經典中的記載不是後世文學家的生花妙筆?宗教界中的偶像扣掉了神蹟之後,還剩下了什麼?你心中的教主是由精彩故事情節包裝之後的形象還是一個實體?

 

四、教條

對教條的服從度要求最嚴格的應該是伊斯蘭教,其重視的程度大概相等於中國顯教的律宗,種種的懲罰、行為舉止、膜拜的規矩等等均記載在可蘭經中。當一個人對於心理與行為舉止的規範產生高度服從並與自心潛意識產生交互行為之後,就會從遵從教條而轉變為崇拜,並產生幻境。所謂的幻境就是你期待執行教條規範而得到獎賞(Reward),如死後可以升天...等等,那麼你就會因為這個預期獎賞的心理而拼命的遵行教規。當現世的規矩、規範只是限制你的行為而沒有給予有形的正向回饋時,你的動機就會大幅縮減。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陽師在雄文堂裡面增加教條,要求弟子好好供養陽師,每次遇到陽師要供養十瓶運動飲料,那麼就會保證你現世衣食豐腴、全家和樂平安、死後可以進雄文堂。又比方跟大家講:初一、十五不吃素不拜拜的話,以後要還債,不能往生淨土。如此,有獎懲行為的戒律和教眾內心喜惡扯上關連的時候,就會變成宗教上的約制力,這是宗教上的約束、管制力 。 這樣的制約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以讓心受到規範,知道要走往該宗教教主要達到的精神境界時,教徒的心要如何去改變才能抵達該境,也就等於教主所留下的武功寶典,按照寶典內的教條實修就可以練成絕世神功,達到教主所宣揚的神境。至於壞的一面是:如此的手段也同時加強了人心的控制與精神鉗制,簡單的說就是洗腦,就像是養寵物一樣,只要一個手勢,要寵物坐就坐,要寵物站就站。教徒被徹底洗腦,沒有自由意志。被洗腦過的教徒往往是盲目的,行極端之事。

 

五、道令

向道之心與教條的服從,兩者之間要怎麼才能取得平衡點?如何能有一條道路、一個正確的方向可依循,且同時保有個人的自由意志?宗教並不是要神明收你當乾兒子、乾女兒,也不是來跟神明認爹娘,堅固的道心也不是來被陽師洗腦,更不是要大家去閱讀神話故事,把瑤池金母大天尊當做無所不能的女神來崇拜。所謂的正教是給教徒一個依循的方向,煩雜的心有一個依止的靠岸,並且保有個人的自由意志。這裡先提一個一千多年前全真教全真七子的故事,全真教教主是王重陽,收了很多徒弟,其中最有名的七個徒弟稱為全真七子,當時全真七子在修道成就之後,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度世理念,因此跟老師王重陽說明之後,先後離開全真教而自創門派,用不同的包裝度化不同緣份的人,他們沒有因此而成世仇互不往來,全真七子依然保持和善關係,之後過了數年,老師王重陽的全真教掌門任期將盡時,將掌門之位傳給馬鈺馬真人,之後全真教掌門之位再依續由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等其他全真七子所執掌,也就是說,當全真七子在自創門派後,也因為掌教之需而最後仍然再回歸師門,那麼,在當時他們自創門派時所收的學生,在回歸後,與原有全真教門徒彼此間應如何稱呼?他們是否也是全真教的學生?答案是全部回歸全真教,七派回歸一派。

 

這個故事要告訴大家的是:道教教規給與教眾足夠的自由意念空間,沒有鉗制,沒有規定一定要做什麼,一定不要做什麼,個人可以自創門派,自任教主;但是「道令」卻不是由人間所決定的,道令來自於天,也就是說教主之職唯天所定,依照自由意志而自創門派的教主是沒有道令的。道令是道教中役使鬼神天地風行的敕令,敕令即是號令鬼神行事的公文,是一種權威力量的代表。在人間界,學生會因為師徒關係而對老師的號令遵循;但在形而上的世界裡面又是用哪一種關係呢?如何役使神明、鬼差、陰司、冥吏?如何尋求無形法力協助?一個人並不會因為修行成為真人,去除迷惘,就會神通力無限。神通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令」,這裡可以跟大家說,接任陽師位一年半以來,陽師的法力一直沒有變過,接掌陽師,有了「陽師令」,法力就一直是如此,我的法力就是陽師令。這一年半,跟親師傅、胡秀華仙師學習了很多道術,讓我知道如何運用法力,如何使法力發揮到最大的功能。雄文堂的法術沒有相對應的法力是練不成的,所以,我不擔心將修法細節公佈在網路上會遭受COPY(複製),自家的道法外流。

陽師傳法時會一併賜予所需之法力,我常簡要依照古制稱之為「法簶」,有了法簶,弟子學法才能有所成,所以,傳法時所需的法簶就是陽師在開壇時所開出的法力符,而這些「法力」就是神明的「敕令」,更精要的說就是雄文堂親師傅西天如來佛祖的教令。當每次將口訣細節步驟和大家一起在分堂操練的時候,陽師所做的就是如何讓同門去運用親師傅所給的法力,去控制你們既有的法力,讓法力能夠去駕馭道術,而道術產生應該有的力量與效果,這個共修就像是一個駕訓班一樣,車已經給你們了,只是教你們如何開車,沒有給你車子,是不可能教你開車。沒有練成,可能就是練習的太少或天賦不夠。

 

所以回到上述,若當你要出去創教時,若沒有教令,你能夠帶走的是隨身的法力,在祖廟時有多少法力就帶走多少法力。除非由當任的掌門收回你的教令(車),收回你的法力。但收回令並不是代表回收你操控的能力(開車技術),就像是你違規開車被吊銷執照,雖然開車的執照被吊銷了,但是你還是俱有開車的能力,開車的能力不會因為你執照被吊銷而喪失,沒有人可以拿走你的開車能力,能拿走的只是你的駕照而已,因此所謂的法力回收,就是只是回收給予你的「令」而已。也就是說,你因為菩提心願想要渡更多的眾生而跟現任的掌門說,你想要去創教,同時也獲得現任掌門的首肯,那你可以去創教,掌門也不回收你的法力,那你就帶著你現有的能力去做,因為,即使是現任掌門是無法給予你掌門令。

 

所有宗教教派的分支都是上天的敕令,屬於神明的教令,這個教令是由天上道教的教團(其地位比三清祖師還高)來賜予的,無論是數萬人的教派或者是一個小宗派的掌門都是如此。教令會因為緣分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教令不同,法力不同,力量就會不同。例如北港天后宮的道士與大甲鎮瀾宮的道士,因為不同的教令,依該教令辦理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天后宮辦事出來的結果也會不同,雖然都是供奉天上聖母,但因為廟所領的令不同,緣分不同,就有不同的濟眾方式。同樣的,親師傅給各分堂的堂主令與各辦事者的辦事令也是不同,Jeffrey、橘子、布萊恩、李老師的都不同,當修行有所成的時候,師公們會再調整令的層級來適應各濟眾道士的需要,也就是說:號令的力量就會不同了。以我來說,現在陽師的辦事的方式與過去不同,雖然都是師公指導,但在使用技巧、方式和成效上都有天壤之別的差異,而這樣的不同,就是因為現在陽師所擁有的教令與以前尚未接任前的教令不同之故。

 

六、宗教就是教令

沒有教令就沒有宗教,宗教就是「教令」。宗教不應該只是對神明的崇拜,也不只是教條上制約的約束,所謂的道心堅固是建立於服膺教令的基礎上,而「堅固」所代表的就是服膺的毅力;在教令的引導輔助下持續地走在解脫道上或是走到明心見証法性而沒有迷惘的境界。所以說,假如有一天全真教王重陽卸任掌門而卸下教令的時候,全真七子與王重陽雖然是師徒關係並且仍然很尊教自己的老師,但是全真七子還是要服膺於下一任掌教令的掌門。就像是王重陽退位後,全真七子要服膺於下任掌教令的馬真人,但是如果掌門之接任產生類似密教史上雙胞案的情形時,那麼底下的門人是要服膺於真正執掌教令的掌門,而不是服膺於大多數人擁戴、門徒多或是行政資源豐富的人。 不需要去看他的前世是誰,也不用管是不是靈童轉世,重要是的看他有沒有拿到上天賜與的教令。

 

Q:如何以智慧判斷該掌門是否有接掌上天賜與的教令呢?

A:

一、接掌教令者,教導的內容是否符合門派的特性,例如雄文堂,接掌教令者其所教導的內容是否符合門派的特性與延續胡秀華仙師以及祖師之前教導的傳承。

 

二、教令一定有役使鬼神與天地之令,可以看役使鬼神的神通力是否保持依然。

大家並不需要擔心卸任掌門者(例如王重陽真人)是否會失去神通力,一個開悟的真人或覺者可以分辨神通之用而不執著於神通,他知道這個教令是因為這個教權所需,掌教以菩提心度眾生因而得天命。有人接位代表世間有賢人出生,因此會高興後繼有人可以承接掌門的位子而不是擔心法力失落。

 

Q:如果假設有一天,雄文堂陽師宣布:本派入世的緣分盡了,對外不再有雄文堂的稱號,一切對外的聯絡關閉,你們會有何感想?

A:從古至今,道教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如果一個教派的度眾緣分要盡了,上天唯一的作法就是讓這個教主收不到徒弟,讓該教教令隨著教主仙逝而結束。當教主沒有傳人的時候,就算是有妻兒子女也無法傳承教令,該教在世間的緣分至此結束。 



子網頁 (1): 規則與真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