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令與菩提心並兼談開悟

2014年5月25日  雄文堂台北分堂 

雄文堂的大事包含了「喜與喪」。

在「喜事」方面,如陽師登基、法門弟子出嫁或迎娶、法門弟子生小孩等等……,在「喪事」方面,如法門弟子家裡有親人過世(含直系或旁系)以及其他如社稷國家大事等重要事件都算是雄文堂大事。

辦大事時,下降的主壇師公與平日下降的師公不同,一般辦事時,大部分由分堂師公牌裡駐守的師公處理,是固定的一位師公;而個人的師公牌裡的師公,來來去去不一定,但是擔任導師的師公是固定的,是不變的,個人的師公牌每次奉請下降指導的師公是不固定,主要是配合該法門弟子修行程度而來指導的師公,但是像是重大日子時,不論陽師是否在場,或是分堂堂主是否在場,主辦者祈請辦事,一律是親師傅親自下降,並無差別。

剛才大家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親師傅下降的能量,因此大家可以感知到親師傅下降的法流能量與金母的法流能量是不同的,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教令」的不同,我們感受到的並不是親師傅或金母本尊自己的能量。我們感受的法流、觸感是「教令」不同所致,簡單而言,就是我們沒有透視眼,看不到親師傅內在穿什麼,我們只能感受到親師傅的外表、外衣也就是「教令」,至於親師傅內在是什麼,陽師是知曉的。所以當我們的經驗累積增加之時,可以清楚明白王爺、土地公、城隍、真武大帝、王母或是道教諸尊等的能量,給我們的感受都不相同的,就算是天上聖母,北港和鹿港不同的分身,顯化的能量也不相同,這些都是因為渡眾天命、群眾緣分不同,則「教令」不同,所以心的感受就會不同的原故。

如果我們很虔誠的從北港請了一尊天上聖母分身回家供奉,回到家後,我們可以感受到家裡的媽祖與廟裡的媽祖能量也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在家裡供奉的媽祖,祂的「教令」是針對你或是家人,或是會來家裡參拜的親人或是與家裡媽祖有緣的人,因此家裡恭奉的媽祖,祂與媽祖廟裡的媽祖,其天命、教令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如果法門弟子一生平平凡凡,沒有大志向,想平安度日,即使法門弟子修行日益精進,家裡的師公牌、神明能量也是不會因此有任何大的改變,為何會如此呢?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已經設定好目標,而且也按照這個設定的目標前進,所以「教令」不變,縱使我們的禪修功夫越來越深,對道的理解,或是心的解脫與初學時,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牌子還是牌子,家裡的師公牌或是神明所散發的能量,就還是如同初開光之時一樣。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改變了心意,當我們修道日益深厚,我們的菩提心因為修道而變得很廣泛,那麼我們就會因為菩提心改變之故,而使得天界、人界、冥界與我們結緣的眾生增加,所以我們會發現,師公牌的能量,會因為我們的菩提心改變,師公牌或神明的能量也跟著改變,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教令」改變的緣故。所以菩提心變化,「教令」亦會跟著變化。

另外有一種狀況就是陽師給法門弟子教令,例如陽師給橘子教令,雖然陽師沒有對橘子家裡的師公牌做加持,但是會因橘子獲得教令,所以當他回到家後,他家裡牌子的能量也會自動跟著改變。

所以師公牌或是神明的能量是應天命以及應我們的心,如果心不變,就算到家裡媽祖請到祖廟湄洲去進香過香火,家裡媽祖的能量也不會因此而改變,在祭祀的過程中或許我的們的心很虔誠,神明可以護佑並且幫助我們消除一些無形的災難,但是「教令」也不會依此而有所改變,所以我們可以明瞭,我們的「天命」和「菩提心」是緊繫在一起的。

菩提心有兩類: 一是濟眾生於苦難的心,二是求道求真的心,這兩個都是菩提心。

在此我們先解說濟眾生於苦難的心。

一、錢財佈施

假設雄文堂有筆歷代留下的善款,現在某個地區或是國家有難,在可維持家業下,把多餘的錢拿去奉獻救濟眾生,不論是施予醫藥、飲食,或是訓練那裡的人使之可以自力更生等等……,這就是菩提心,這樣的說法是大家都可以很自然地接受。

更進一步說,個人所得扣除房貸、車貸、稅額、旅遊費、子女教育費、治裝費…等之後多餘的錢再拿出來布施,對資源較缺乏的慈善團體予以補助,做這些佈施,其實對大眾利益並不是很大,而且或許沒人會記得這樣的善舉,但這是很單純的菩提發心,對個人的修業會有很大的助益,若我們持續如此的發心,不僅無形災障消除,也使得師公牌的能量跟著這股敕令而改變。這樣的改變是因為菩提發心,讓慈善團體裡,這些受幫助的人或事,跟我們搭上今世以及來世的善緣,也就是說命運之輪已經在無形中不停地轉動,或許我們看不到來世,但是你的敕令會因為三世一如的關係而有所變化。

例如現在有十個師公牌子要開光,奉請親師傅及胡秀華仙師開光,同樣的開光筆、墨以及相同的儀式,但是十個師公牌,十個教令都不相同,所展現的能量、法流都不同,祂們很清楚哪一個師公牌是屬於誰的,就算把陽師眼睛矇上,開光後每個牌子的能量法流也是不同的,因此法門弟子希望師公牌力量變大,是在於法門弟子的「菩提心」,而不是在牌子。

二、心佈施

第二種菩提心跟錢沒有關係,就是佈施天界或冥界的眾生,不是多燒些金紙給天界或冥界的眾生,他們就能離苦得樂,並非如此。而是在道士修煉的過程中把我們本身的力量、本身的法流、本身的證悟、雄文堂根本大印等,用心念傳遞給他們,讓他們得到利益,用你本身修持以及証量來感動他們,讓他們能夠中陰身轉生天界或淨土,這就是更高段的超渡,這是比拿錢去幫助眾生更高段的,所以超渡會越做法力越高。另外,若是道士懂得符法,在開壇辦事時或是自己在家中做符法,家中土地公或地基主會因為道士的修持與符令使祂們得到利益解脫。

就像之前要橘子、大毛、丸子等做很多功課,這些都是因為戮力執行親師傅或陽師交代的功課而使得菩提心向上延展之故,所以後來擁有「教令」的資糧。

雄文堂和其他教派不同,雄文堂一切依循敕令、教令來做事,所以做事不會愈做愈衰,愈做愈累,不會像其他宗派的辦事人員,辦事是用自己的法力,到最後因為法力用完,加持的時間也愈來愈短。

有些人本身是沒有教令,也就是與神明沒有締約,做事情靠自己,每做一次,法力就流失一分,等到沒有法力了就要靠自修把法力補回來。所以修雄文堂的法,用「教令」做事,可以大量去做,大量累積修行的資糧,這就是有教令與沒有教令的差別;沒有教令者,修一分給出去零點八分,然後還要從早到晚一直在修法,每天都要苦練,做一場法會,就把一週修持的法力用光,做完又要靠自己修持把功力補回來,補回來後,又去做一場法會同修,又把法力用完。這樣週而復始,就算修了十年,還都是零蛋,當青春老去之時,或許招致很好的名聲,但是修行的功力卻沒有在身上累積,本身修持的成績總分仍然是在原點。那是因為沒有用「教令」做事的緣故。

所以菩提願行不一定要靠花錢,但是有些是真的要花錢,例如飢餓沒飯吃,給麵包是實際的,不能靠心佈施,不能每次都算CP值,該花錢的還是要花,要能分辨清楚。

三、惟在自心

「惟在自心」是無關菩提心也無關眾生,而在於自己的心,不會去想說做多少,眾生回報多少或是累積功德有多少,這種是最高段的。

狀況題:

假設現在在後方101大樓倒塌了,煙霧迷漫,火光爆發。此時此刻身為道士的我們會去觀察原因,我們亦發現天兵天將、冥吏等已到場各盡其位,人世間警消等救災系統也有系統地在執行救助任務。白天在災難現場,我們盡己所能在出錢、出力,晚間回到家後一身疲備,但是因不忍眾生之苦,繼續出符救渡,事後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惡夢連連、精神不濟、胸口鬱悶,我們檢討自己所為,發覺是負能量侵襲,又趕緊修法去邪消災等等。

Q:救度時為何會有這些負能量造成道士身體或是心靈上的不適?

A:我們曾經談過以符力在做消災除惡之時,施展符力即使雙方身體沒有碰觸到,但是會在能量交會的一剎那,能量就會反饋,就會受到影響,法力大的反饋的少,法力小的反饋的多,法力勢均力敵的,一半一半,是不可能全部沒有反饋的。因此在施展符力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能量的震盪,這個震盪並不是對方的負能量反饋過來,而是這個能量的震盪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心」也震盪了,這個震盪是自己內心因為修持不及,所激發自心深層的負能量或是陰影,而不是對方給的,所以不是替代。

因此救濟一個大災難,是會將所有前世、今生內心這些所以的黑暗、恐懼也同時都被震盪出來。因此一位道士從開始得知事實的驚恐、現場參與救濟,到散發自己能量去救人,在身體上、心靈上、法力上都消耗怠盡之時,原本因被自己心力、法力、修持力壓制住的黑影,此時在沒有警覺、自覺中冒出來,所以是自己讓自己癱瘓、癱掉了。

因此道士面對這樣的狀況是好?是壞?

以陽師來看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這是平時不管如何內觀都觀不到的,可以看到自己最負的能量或是以往隱藏起來的陰暗面。但是問題是身為一個道士,面對這樣的衝擊,有沒有能力再站起來?內心會不會歸究於替代或是以為是自己的業力、因果而對於修道的路產生恐懼不敢繼續往下走?或是認為這是自己被自己嚇到?

因此面對這樣的衝擊,我們有沒有能力往下走?因為沒人知道自己的業力有多深,如果一出生都知道自己這輩子會發生的事,那可能連上學都不敢。就是因為都不知道,才能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所以對道士而言,最恐怖的是可以預知未來,預知未來不是難事,難是難在預知之後,你不再是你自己,你會被自己預知能力給擊倒。所以不是預知與否的問題,而是我們把這世間的種種事情,都當成宇宙的實相來看。這是因為我們忘了「道」。

「道」長養萬物、化生萬物而不居功;「道」無名、無實體、無一切色相;「道」因為長養萬物,所以有興衰、有生滅,因緣到了會再生起或消滅。如果我們去執著這個生起或是衰滅,則「道」就不再轉動,這個就不是「道」了。因此如果我們在修煉中走入「道」、進入「道」,變成「道」,那麼我們就會知道這些生滅、興衰仿彿是一個「幻」,我們的心念也能容納這一切的變化,而不是排擠。

如果一出生就知道一生會經歷這麼多事情:被老師背叛、好朋友變敵人、親人的不在乎等等,若我們的心能包容這一切,其實有沒有預知能力反而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有了這些的包容是「道」的特性,有了包容甚至還可以提早做好好心理準備,有或無預知能力,並不影響你走入「道」的腳步,因此對於這種「心」的解開就叫做「開悟」。所以明瞭解什麼是真正的道士,「開悟」並不是看到鳥不動、橋流水不流等現象或是神通大就是開悟,而是內心真正接受「道」的變化,心能容納而不勉強,因此如果我們的心性若無法跨越自己的束縛,則永遠是站在「道」的外頭。

Q:何謂道士?

A:道士就是修道之士,有賢德的人、有為的人叫做士。

Q:開悟是否有程度上的不同?

答:開悟就是開悟,開悟沒有程度上的不同,修道有程度上的不同,譬如將星體比喻開悟,並不是說你看到星體的邊緣叫初開悟,走入星體的外層叫中開悟,走入星體的內層叫全部開悟,開悟並非如此。另者法力高低亦不影響開悟的程度,開悟與法力無關,就如同若獲有道教的最高敕令,可以呼風喚雨,但是心還是有可能尚未開悟,反之若是心可以開解世上任何事相,若無敕令,可能連鬼神都叫不動,因此開悟與否,與法力無關,你們會認為初果阿羅漢、二果、三果、四果是開悟的程度,其實這樣的分類不是指開悟的程度,而是自我束縛的解放不同。

當你初開悟的時候,心對事物可以開解,我們給了一個名詞稱「見道」,當你面對世間的人、事、物,你的心一直去試煉,一直去修煉,反覆的開解稱「行道」,當你保持剛見道的心,一直修煉到連心中細小的微塵也可以開解,心可以做到、了解到並包容一切人、事、物時稱「證道」。

例如:當你遇到一個胖子,雙方一言不合打起來,在打的當下,心可能是不能原諒他,但是事後想想,可能會原諒他,雖然你的心可能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原諒對方,這樣掙扎的過程叫「證道」。所以「道」只有一個,但是「道心」有可能會進進出出的,如果你怕考驗的話,就一輩子把自己關起來,把自己躲房間、躲在在雄文堂裏,但是你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去「證道」,若你是因為害怕,而將自己躲起來,這個就是畏懼,就是「畏道」。因此小心謹慎的去走,才是「驗道」、才是「證道」。所以當你什麼都知道,可以預知未來會發生的事,你有可能選擇在母胎裡而不出世,但是當你什麼都不知之時,能夠任由命運反覆,並且能夠「見道」、「行道」到「證道」這樣的走完,你才是一位「真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