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4 台中上課筆記 雄文堂的符為道派之符,不是巫法的符籙,更非某些密教裏面的符。道、巫、與密,本來就不能混為一談。 撇開外教符法不談,雄文堂符籙與其他正統道教有什麼不同之處?同樣是道教,雄文堂的符與其他道派的符一樣嗎? 答案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用神不同。什麼是用神?意指奉請的神明不同。 密教修煉隨行者不同而有不同的本尊。雄文堂沒有本尊;雄文堂只有因為道法的不同而奉請不同的諸尊,雄文堂是沒有本尊法的。法門弟子、三清弟子不需要去探討哪位神明下降?只管開符就好。陽師傳授法籙時,這法籙上面就有代表著哪尊神明的印記。因此,只要你開符的地方是在雄文堂或是在雄文堂允許的地方,開壇畫符,一定有該法籙神明佈光,符籙一定靈驗。若弟子沒有法籙授記,或在其他地方開符(非雄文堂認可法壇),則就算將符拿去3D影印,符長得一模一樣,符法也是無效,因為沒有“用神"。 開符過後的加持,雄文堂不像其他教派要奉請主尊加持、持咒108遍、最後謝謝主尊的這些步驟儀式。 以畫符法來說,只要身上有法籙、按照雄文堂的規矩開符,無論神明是否下降,這道符就等同於雄文堂神明敕令在符紙上,神明敕令就是佈光、佈氣加持。 用神並不是唸唸經、咒、唸個佛號聖號加持就可以。 那神明敕令之後,一般人會問一個問題,這張符的法力有多大? 其他教派會有唸咒108遍加持等同蓋官印,道門沒有這個,即使蓋再多印仍是同樣一張符,如同一張公文上蓋滿官印那仍只是一張公文,威力是一樣的。當我們發心想要幫助其他人時,在座的幾位用金母敕令開出的符可能會不同;但如果有個人來求金母,金母答應之後,若有三位道士應金母令來開符,則這三人開出的符效果都會是一樣的,而且無論加持幾遍,法力都相同,因為這是道門的道令,不管金母說開三套符、五套符,三套有三套的法力、五套有五套的法力,背後都有因緣,因令而出的符,至於出去的效果如何,那就不是我們傷腦筋的,背後有其因果,成與不成或成一半,都有它的理由,除非沒有授命,只有膽大妄為自我,開出的符可能就沒有效。 接下來是練法與符法之後的第三個主題: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不順的事情,息息相關的家庭、親人、非親人、鄰居、公司、社團活動,若事情違背了自己的意願往不同的方向走,你該怎麼做?說得更詳細一點,身為父親的你認為辛苦栽培的寶貝女兒應該在公家機關輕鬆工作,心疼掌上明珠,她卻執意要在辛苦的私人公司上班,當女兒與父親意見不合時,如果你是一個道士和同時也是一位父親,出了符之後結果還是不如預期,那接下來你會怎麼做?身為事件主角之一,在引起家庭風暴之前,身為一個修行者、道士,你應該怎麼做? 切身的事情發生時,往往把修行上所保持的道、自然運作的道理丟在一旁,用情緒、信念、信仰、主觀去處理。內心堅固的信念信仰中,女兒就應該去做公家機關比較輕鬆,打破這個信仰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信仰不同所造成,這時首先就要了解彼此的信仰信念不同,但是在一起生活就應該要彼此尊重,沒得躲。了解親人的彼此信念不同也是尊重,分析清楚彼此的信仰,看似簡單的道理,你分析過別人的信仰是什麼,知道別人的信仰之後,從中就至少會有三個小問題: 1.你知道自己的信仰嗎? 2.你知道自己信仰的寬度有多廣? 3.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放棄(放下)自己的信仰而去接受另一種? 下次上課請口頭報告三分鐘,虛構或切身的事情都可以 人與人接觸彼此的信仰都有很大的寬容度,自己有沒有情緒加在做決定decision making上面,每做一次判斷、交涉,情緒emotion加諸在邏輯思考裡。當你情緒好的時候,什麼都OK,當你情緒反反覆覆的時候,跟你接觸的人就很辛苦。一個修行人、高僧、道人也會有情緒,你如何跟自已的情緒共處?面對事情處理時,會把事情處理好,是否能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舉例來說在路口攔計程車,分堂樓下交通流暢計程車很好搭乘,可能等個三到五分鐘就能攔到一輛,或是多走一個路口直接到計程車行搭車,那當身體因感冒受涼疲累時,是否會因為多等一兩分鐘情緒一上來乾脆不搭了,寧願先去吃麥當勞或逛大賣場?或是早上起床心情不好,但今天要去找客戶談一個重要的案子,是否會因為情緒的關係,讓自己業績大好大壞? 在時間的延長線中,學道影響逐漸加深或變淺,因為教條的關係,就像有人會說你是學道的人要無為所以不可以生氣、學密教的人不是也要大圓滿嗎怎可以動怒,不知不覺被一個又一個的教條綁住。 你應該要對自己的情緒可掌握得宜,用比較成熟的方式mature way去調和情緒。在道中,這樣的改變、成長叫『無為』,所謂的『為』是指主觀、價值意識的『為』,因為有主觀才會有情緒,『無為而為』,第一個『為』是主觀,第二個『為』是客觀,沒有主觀之後的客觀行動,因為沒有主觀才合乎道,那你的修行跟這個有什麼關係? 雄文堂畫符、三山印、結手印日光印引太陽之氣下降時,這就是無為而為,因為你身上有道令敕令,結印時太陽之氣下降就會自然而然的一定會發生,這就是客觀的東西,當然也可主觀引導太陽之氣下降,因為內心沉靜加上定,二者俱足就可進入客觀的定,沒有主觀意識就直接進入,直接跳過有為變成無為。 佛法講中道,道法講中庸,庸就是平淡的意思,不走極端,對一切事情感到平淡,這就是解脫輪迴。
唯有客觀去看每件事,才會對一切事情感到平淡,對每件事都感到平淡,那就是解脫輪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