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雄文堂台中分堂 題目:佛的四印(道之四德) 印:指的是印章的印,上面有自己的印章,表示相當於本人親臨。佛之四印等於說是代表佛的四個特徵。 四印是哪四項? 1、對世間的生死無懼 2、對來世轉生的地方、對象無畏 3、對於這一世的事情無論順緣、逆緣都不用喜樂憂愁的情緒去面對 4、對於這一世、累世的成就不掛於心 說明: 第一點:對世間的生死無懼-出世間與入世的分別,所謂的出世間就是無生無死的解脫彼岸,而所謂的入世就是入現有變化的世間,即指我們居住的世界。有的人在面對生死時,心生畏懼、迷惑,那是因為不能了 解宇宙運行的法則,其實一個人壽命的多寡是取決於跟這個世間緣份的長短。(比如:這一世的緣份就是能活到50歲,下一世的緣份是活到70歲) 一般人就是不了解這樣的運行法則,而對於未知的未來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懼,當一個人成就後,就會清楚明白這樣子的法則也會隨順因緣的流轉而不會對壽命的長短(生死)產生恐懼。 第二點:對來世轉生的地方、對象無畏-一般人對於來生轉生到何處及受生為何種生物均感到迷惘及畏懼,會有轉世表示與另一個地方有緣份,而這個緣份是由業力的牽引轉生到相應的地方,例如來世會轉生為 人,就代表此生以無明推動而造下受生人道的業,而這個業(因果)也決定了轉生在何處的緣份,而對一個成就者來說,來世轉生於何處及將轉生的對象的因果關係都了然於心,自然無懼。 第三點:對於這一世的事情無論順緣、逆緣都不用喜樂憂愁的情緒去面對。 一般人都喜歡順境而排斥逆境,遭遇到順境時所作出的直接反應都是高興,遭遇到逆境時所作出的直接反應都是悲傷、煩惱,那佛為什麼不會呢?是因為佛抑制自已的內心嗎?還是少根筋?還是大風大浪看太多 了? 答案是:大風大浪看多了。 什麼樣的大風大浪呢?是我們的內心心念無時無刻的起伏不定,每一分每一秒內心都在浪濤洶湧,上上下下,真正在靜思、禪定、無所為的時候,與自已的內心成為知己好友,心思就會變成細膩、敏銳,而看到內 心因為順境、逆境而引發種種的喜怒哀樂變化。(這也是每一個教派最基本的功夫) Q:那如何才能更上一層樓呢? A:內觀的智慧。例如為什麼我們的心在某些時刻會有那樣子的起伏?是因為過去的回憶觸碰到自己的心情?是因為某人說了句不中聽的話?是某首歌的歌詞觸動了我們的心?還是自已的心思變敏銳了而觀察到內 心的起伏?我們的心才會有這樣子明顯的表現嗎?還是其他原因呢?常常問自已為什麼,觀察這些變化,去找到答案進而產生結論,這就是智慧的增長,這種成長不只是與日俱增而是分秒增長。 當它成長到一種程度,就代表你的修行修到了何種程度。這是無形心境上解脫,適用各教派解脫的通則,這種智慧的解脫也就是『慧解脫』。一個已慧解脫的成就者,對於順緣、逆緣就不會用喜樂憂愁這些情緒去 面對。 第四點:對於這一世、累世的成就不掛於心。 一切成就不掛心,不只是這一世包含上一世、上上一世、累世都不掛心。假設如果有人說他以前曾經是XXX大天尊下降,當這個人說了這句話就代表喜歡他喜歡這個頭銜,也引以為傲藉此提高自己的身價,這就 是對成就的掛心。 倘若這世有了成就,做得好就要一直持續做下去,不管過去世曾經是XX教教主都與這一世毫無關聯。當有了想光宗耀祖的心,就是有了得失,想要有得的喜悅,就要承受失的憂傷與憤怒。 所謂的無為,就是指不為自已顯耀,成功不一定是自己的功勞,許多的助緣造就這份成功,自己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若為了顯耀自己的厲害而去做就是有為,例如陽師四處渡眾,並不是因為要證明陽師很利害,陽 師教出的學生都憾動三界,而是為了要利益眾生,所以才要出來傳法教導有心想解脫的眾生。 佛之四印也就是道之四德,就是道破這世間的虛妄,比如說:求長壽、求善終、 求往生淨土、強調自已是XXX轉世這些迷思。這是今天下午金母慈悲的教授。 好,今天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