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4講述於台北分堂 鬼月祭祀(下篇) 一、中元節之意義 中元節是中國習俗的大盛事,對於中元節的由來,從目蓮救母的傳說至中元大帝的慶典,人們對這節慶是既恐懼又歡喜,恐懼的是因害怕對亡靈、鬼魂祭拜禮節的不周而遭受牽連,害怕運勢變弱或是諸事不順,所以出發點是站在敬畏神明的立場來祭拜鬼神,這是傳統的民間習俗。另一方面,對中元節慶歡喜的佛教徒是把這節日當作佛的歡喜月,希望在做祭拜的時候,期望掛念的往生對象──不管是人或是動物都可以脫拔超生。基於上述兩種混合的文化與教義,在中元節慶的時候,人們寄望可以搭起一座介於陽間與陰間的橋樑,希望在遠端的往生對象或是寵物也能夠聽到來自我們心中的思念。 二、道門弟子對中元節慶應有的想法與態度 雄文堂是道門,雄文堂不做普渡,亦不做超度,雄文堂弟子若要仿造民間的習俗進行祭拜就任由弟子的歡喜心去做。雄文堂不做普渡與超度的原因就是:「沒有道理也沒有必要要做。」為何這樣說呢?在「道」的角度來看,「自然」是道的一個現象,冬天冷、夏天熱,四季有變化,在北半球靠近北極的地域,氣候變化明顯,靠近赤道的氣候變化少,其中牽涉到天體運轉的關係。對「道」來說,本來就應該如此,因為有因緣生滅的關係,一個人或是一個物品,自然有出現在世間的期間,這就是有「生」與「滅」。生與滅也是一個自然現象。同樣的,人類亦會隨著歲月逐漸變老,雖然感到無奈,但是也是必經的過程,即使可以做醫學美容來使得外表可以保持美顏長駐,但是內在器官的老化是無法遏止的,也就是說物品物質的功能退化是必然發生的現象,這個生滅的現象是一出生就註定的。 對事物的看法會隨著年齡增長、智慧累積而有所改變,這也是自然的現象,就像小時候覺得與父母在一起是最快樂的,尤其是小嬰兒,給爸爸媽媽抱跟給別人抱那是不一樣的,等到了國小、國中到高中,對父母的感覺就會比較疏遠,所以小孩對父母親的感覺是會變的,但是父母親對小孩的感覺是不變的,情感會因為年紀成長而自然改變,情感不變的原因是因為捨不得、放不下情感的自然變化,也就是說物質物體的功能會因為色身的衰敗而改變,但是情感會因為執著或是念頭而不變。情感正是推動輪迴的主要推手。 情感可以不因時間的消逝而改變,就像是小時候養一隻狗並且很喜歡它,長大的時候,還是很懷念第一個養的寵物,這個思念可以保持著如同小時候一樣,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七十年而不變,感覺不僅可以永遠被抓住,而且還可以被美化。須知,世間一切空幻,儘管某一天物質毀面了,精神卻可以長存。但,我們亦要知道,物質與對物質的情感是並生的,物質會滅,情感卻可以因為執著而不滅。可是終有一天,對著情感執著不滅的這個人也會因為色身老化而消失;當人不見了,這個執著不滅的情感也會隨著死去的人而消失。到頭來,還是沒有任何一項事情可以永存。所以放下這個執著的情感才是聰明的作法。 一個人會放不下是因為心沒有做好準備。任何事物都會消散,都會終歸於滅,心還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心在掙扎想要抓住最後手掌裡的一點塵土,但是總有一天還是會抓不住,因為那個想要抓住的手還是會消滅,所以為什麼不學聰明一點放開手,去接觸有生之年可以接觸的東西,而不要去抓住過去的那一掌塵土不放。 小孩子在長大的時候,從開始出生,慢慢得學會爬、會坐、會走路、學會數字,學會上廁所,每天手裡有太多新的東西和事情要抓住,所以一開始是抱著父母親,然後開始有學校的同學、老師、玩伴等有太多新鮮的事物,隨手一抓都有新鮮的事物可以滿足,新鮮的事物可以使之興奮,但是卻永遠無法抓住或抱住所有的事物。相反的,當為人父母以後,生活趨於單純,身體也老化了,精神也隨著色身的老化而無法承受或承擔太多新奇的事物,想抓住事物的手(心)與身體也因為虛弱而無法抓住或嘗試新的事物,所以只好選擇抓住既有的事物不放,讓手裡保持滿滿的感覺,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手有既定的大小,小孩子的身體允許他的手一直抓新的事物,永遠保持有充實感,抓不住或沒辦法抓住的事物就會放下,但是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因為生理與心理的衰敗,已經不允許去抓太多新的事物,所以只會選擇把舊有的事物抓住不放,而保持手中的充實感,所以是自己在做賤自己,想讓手擁有事物。這是幼童與年長人之主要不同點,年紀愈大,欲捨不得放。分析人類共通的弱點在無論新的人事也好,舊的也罷,只要有東西能夠被自己把握就覺得滿足。因此,為何不嘗試放手的感覺呢?就像是常用手機的人,當有能力賺比較多錢的時候,手機遺失了,可能沒覺得什麼,反正可以常常換新的手機(手裡常常抓住新的),但是等到有一天退休,生活不是那麼富裕時,可能一台手機就會用個五年、十年,甚至當古董在用(手裡抓住舊的),這就是人想要抓住一個東西的情感。當一個人有能力的時候就抓新的,當沒有能力的時候,就算舊了,也要緊抱在手。人的情感對於手錶也是一樣,像在英國市區常常有大時鐘,大多數的人是沒有戴手錶的,只要抬頭看一下就可以知道時間,但是在台灣,大部人都有戴手錶,甚至選擇名貴的手錶,將手錶當作身份的象徵。這是一個人心裡面有不安感覺的時候藉著抓住外在物質來安適自己的心。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心裡想要抓住的就是這個不安的感覺,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什麼不說是想抓住舒適安穩的感覺而說是抓住不安呢?我們想想,在「道」、在「自然」中什麼是「安」?什麼是「不變」? 天地的演化表面上看起來是變,但從「自然」的眼光來看是不變的。為什麼呢?因為天地從來沒有停止過變化,也就是說:天地的變化是常態,也就是「自然」。所以,保持常態的天地就是永恆不停變動中的天地,這才是自然的天地。可以這麼講:變(天地)就是不變(常態),不變(常態)是自然,「自然」中的變就是不變。就像是一億年前的生物有生老病死,一億年前的一億年前生物也有生老病死,到現在的生物依然有生老病死,這就是不變的現象;所以我們是不可能抓住這些變動中的事物,不管內心再有多麼多的執著也是無用。因為數百億年前以及數百億年後,地球都保持一樣規律,處於自然,恆常變動。 所以,一個修道人如果真正體悟了「道」,走入了「道」,了解了「道」,我們就會了解變才是真正的不變。生死輪迴是宇宙的常道,而這就是為什麼中元節的時候,雄文堂不做超度與普度但也不反對弟子去做的道理,大家現在應該知道其中為什麼沒有必要做的含意何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