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與不及

326日講授於高雄雄文堂

過與不及 


這是耳熟能詳的人生哲理,但亦可應用在修行上。


賣滷肉飯的攤販若成本下的重,魯肉飯材料多又好吃,客人自然多。如果利潤要抓很高,材料變差變少,人家不喜歡吃客人也會變少。而本下太重材料放很多,雖然銷售量變高,做到累死賺沒有多少。過與不及都不好,須做調整。

 

如何調整?可以參考同業的作法,先把附近的店家都試吃過一遍,了解別人使用的材料及價格,至少要和別的店家有一樣的水準。剛開始開店的時候,可以弄比較好的食材,吸引粉絲,穩定了之後再調整價格。如果同行競爭激烈,想下重本搶客人,那要自己的本夠重,能撐到別人都垮了。這些商業的策略,從平常生活中可以去體悟。

 

小孩子念書也一樣,有些學生功課好,但其他的項目差,比方說忽略了人際關係,德、智、體、群、美,只有其中的智好,其他都不行。品性不佳、體能不好、不合群等等,這也是不行的。

 

上述的這些都是「過與不及」的生活例案。


那修行上呢?修行有沒有過與不及?

 

比如禪修:每天打坐70柱香,整天在打坐,睡太少飯也吃少,一天到晚一直打坐,很厲害是吧?是很厲害,可以坐那麼久,但是失去了什麼?想一想。

 

修行並不是長時間的念經、打坐,或是法力高強到可以讓燭火衝高幾丈、可以將坐椅騰空而起;也不是每天一開門就有一堆問事的人等在外面,從早到晚服務這些問事的信眾;或是把雄文堂發揚光大開起連鎖店,像7-11還能代繳水電費。

 

道法的目的是什麼?修煉的助緣是什麼?如同烹飪的道理是一樣的。食材,火侯...種種影響成品的因素,不同的食物使用不同的方法料理,這樣食物才會好吃。道法也是一樣的。

 

什麼是靜坐?靜坐不是呆呆坐在那裏什麼都不想。

 

靜坐是調心、調氣、內觀。內觀是向內看自己心性的活動。(想法、思維、反省、檢討)如果禪修時沒有心性的活動,雖然達到靜,1020年苦修的時光過去還是只有靜,這不能成佛;靜之後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還有很多階梯待攀登。可是如果連靜都做不到,就是連法門弟子的基本功都達不到。


念經可以使精神統一,讓心不會亂跑,念經時對神明產生誠意,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東西,方法簡單而收立竿見影的效果。 比如你的親朋好友,你跟他們說打坐很好,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坐得下來,現在的人不容易做到幾分鐘的靜心。如果讓他們念經一遍可以靜下來35分鐘,念了10就有50分鐘,常常練習就可以使奔亂的心慢慢靜下來。

 

但,修行如果只剩下念經,就是不及,不足以完成成就所需的必要項目。

 

反之,修道也不是整天練氣功。 炁可以增長先天的緣分,有形無形的炁,隨著炁的變化,可以修補內部的傷, 炁有千變萬化的面貌,不同教派各有其專長,種類也不一致,假如一輩子只搞氣的修煉也是不對的。修行不能忽略本性,不是每天練習氣、道術

追求神通、速效之類,偏離了修行的本心、本性。需從每天的生活中常內觀自省,才不會走入邪魔歪道。

 

可不可以只修心性,學古代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每天檢討自己,文章貼在部落格,拍照,還做成表格,螢幕上左邊貼菩薩戒,右邊貼出家戒,熟悉民法、刑法......等等。每天生活得很嚴謹,對自己是很嚴格的道德標準,生活都是合於法治的,遵守種種法則,就像一個設定好程式的機器人。這樣做對不對?答案是不對的,因為心也是無形的。修了這麼多戒律所守住的心也是空,如泡沫、夢幻般的功德。修行不只是心,太過了,只是在夢幻中建立功德,夢醒了就什麼沒有。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是合宜的道士?

 

有些人會抄經,一次幾百本,拿去廟裡拜拜後迴向,祈願生意興隆、化解冤親債主、自己跟家人的運都可以變好。以此法為主要功課,每天花很多時間抄經,反而耽誤了主要的工作,這是太過。(只有抄經,比如做生意25元的魯肉飯,不去研究材料配方火侯,那還是沒有人會買的。)


可不可以不抄經、不內觀、什麼都不修?拼命參加法會?直接拿錢出來作功德,認養孤兒?比如:我錢很多,認養一百個孤兒,從小到大供給一切:的食、衣、住、行、道求學、結婚、生小孩,樣樣都補助,追求功德、善業、福報。 

修行可不可以只做功德?若祇是把財產都拿去布施,而每天努力工作生活節儉,窮到牙膏都擠不出來了,還切開容器刮到一點都不剩才捨得丟掉。在外面名聲很好,但全家貧乏過日,做功德做到自己生病,也沒錢;苛於自己,只是在想著別人,忽略了自己。這樣子的作法是有疏失的,須知:自己也要顧,家庭也要顧,功德有內有外、有親有疏,這些都是有順序的。要看時間、看地點,有彈性的調整,不論在何種修煉的要項上都勿太過而產生了偏頗,導致事倍功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