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符及消業障的原理 2014-02-16 台北分堂
今日傳法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化(燒化)符,第二個是業障消除的原理。
要點一:化符
我們知道符代表令,代表敕令,在道教上是代表公文,用以召請天地神明,例如:藥符是召請神明調理身體,祈請神明的法力調理身體的五臟六腑,除非是很嚴重的情況,才是神明親自進入病患的身中去調理,來達到治癒身體的目的。
一、如何燒化符紙呢?
1. 召請護法神、土地公的符令,是化在香爐中,在儀式上需要點香秉告神明後再化在爐中,這是禮儀。化符時,先將符摺起來,有墨的地方摺在外面,燒化的時候從符頭燒化到符尾,等符快燒完了再把符丟入飲符水的水杯中,不要點火以後,咻的一下就把符丟入水杯,這是表演特技,不是化符的技巧,燒化的時候應該是靜心地看著火,等符快燒完了才把符丟進去水杯中。剛入門的弟子,可能因為怕火,所以會點火後立刻把符丟在杯中,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入門已久的弟子就要學會快燒完了才把符慢慢放進水杯,此外,化符時也可以使用夾子,雖然拿夾子不好看,但是沒有旁人在場的時候也是可以使用夾子的,重點是不論化符怎麼燒化,並不影響符本身的力量。
2. 召請律令神或功曹神的符令,是不用香爐的。符如果是要在門口燒化的,可以不用金爐,燒化時直接放在地上即可,因為符令化了,令就會被神祇接走,也不需要夾一張或兩張金紙一起燒化,當然如果是符紙太濕,也是可以夾上金紙一起燒,幫助燒化符紙。如果是在像是在電梯大樓,對於直接化符於地上有所顧忌的,也可使用一只碗來放化符後的灰燼,但如果是在戶外沒有顧忌的地方,就可以直接放在地上了,不需用到碗。
3. 符如果要化在當地廟宇的金爐裡,需要事先得到該廟主神的同意,先點香告知廟宇主神,打個招呼,若是無法通靈者,可以以擲筊的方式詢問主神的意見,一般如果是處理善事,大部分都是主神大多會同意的,但如果擲筊的結果不OK,表示人家不方便,我們就不要硬碰硬,不OK的理由也不用問太多。
二、有幾種廟不要做化符這種事
1. 邪廟:(例如:XX宗),不適合化符召請神明,這是因為後續會很麻煩、會糾葛不清,就像是有個無賴到你家裡來亂,找警察也趕不走他,這時候你如果選擇找黑道兄弟出面幫忙喬事情,以後就會很麻煩,黑道兄弟在幫你處理完事情之後,很可能隨時回來找你聊天。
2. 偏僻地方的廟宇:一般大眾的廟宇,即使是萬應公、有應公等,只要是該廟宇在當地有幾十年以上的歷史的,也比邪廟的好,但是若是隨便去深山裡玩所看到的廟宇,有可能是通靈人所設置的,則不適合化符召請該廟主神,因為你並不明白祂的來歷。
三、無形符
雄文堂中最高級的符,是有形符化為無形的符
例如像是師公傳法時授予的無形符籙,在手上或是頭頂,這道無形符籙算是公文、識別證。
至於無形的符如何化於天地呢?
通常來說,無形符籙的給予不會是由陽師所給,而是在正式場合(像是共修或是師公誕時),由親師傅或師公所給的,像一年前陽師就任時,陽師就任的無形符籙是由親師傅所給予的,親師傅給予之後,陽師須自己化符於天地之間,告訴其他的道派,雄文堂的掌門換人了,作法用自己的氣和親師傅給的符的能量結合後,一起散於天地。
至於有些傳說,可以拿一支筆畫符,隔空畫符, 或是畫一畫某人的眼睛,眼睛就會飄,基本上是沒有這樣的事情,那些都只是精神統一的力量罷了。
四、符的禮儀
符籙是敕令,要有禮儀、供品、點香、最好還要有花和燈(古時候香和燈是一起的,點香就會點燈),代表具足莊嚴性。如果只是拿一支毛筆隨自己的意念畫出符形而非真實神文下降者,那算是用自己本身的念力來做事情,並不是畫符召請神明,因此切記,有蓋官印才是正式的符,才是給正神的公文,畫符並不是兒戲,如果是兒戲,則無效。
畫符兒戲的話,如果是非辦事人員,那還好,如果是辦事人員兒戲,那會被師公打屁股,像你們大家都有金母畫符法的令,也不能夠兒戲,施用符法都須要做到恭敬(只要是用到符都須要恭敬)。
化符時如果符的用法是用洗的,那水是媒介,用來洗乾淨,重點在於水只是一種媒介,空氣或是其他的物質也是一種媒介,如果以後科學進步,有噴氣式水洗的,到時候化符的方式也可能有所變化,就好像是傳遞一道公告一樣,可以用電報、電話、EMAIL或甚至學蝙蝠俠用探照燈的,都可以。
五、如果是符化在大樓裡的,灰燼應該如何處理?
如果符化在大樓裡的,可以用一只碗承接灰燼,之後因為令被神明承接走了,所以灰燼可以直接倒在垃圾桶裡,或是如果更恭敬一點的作法,可以把灰燼包起來,在戶外將灰燼散於天地。
六、佩戴與沖洗等的符籙作用有何不同?
如果符是用佩戴的,那作用就有不同,佩戴的符等於是一張某間公司的識別證,例如像是一張中油的識別證只在中油廠區有效,那這張識別證到醫院裡就沒有用,所以配戴的符式有地域性。值日的功曹神或是護法神看到這張識別證, 神明就會遵照這張識別證的律令守護,即使是土地公也會遵照這張識別證的法令執行。而其他像喝、洗等的符,是只用一次,一次就沒了。
配戴的符籙不會有神明住在裡面,例如行天宮的護身符,是有行天宮的律令在裡面,而不是有關聖帝君隱身在符中,只要有跟行天宮有諦約的神明,就會依令辦事。
七、符的有效期限
一般來說,吃的符不要等太多天,雖然符本身是永久有效的,但是神明執行時會有一個有效期限,一般吃的或洗的,都不要超過三天。一般廟宇的護身符約是七七四十九天須要過一次香爐,但是如果講好是用於流年的符,就不用四十九天過一次香爐。
八、符上會不會有神光。
符籙會不會放光?符上是沒有神光的,就像是一個修行人行走在路上,也不會一直放光,一直漏電(放光代表放出能量)。以雄文堂來說,符紙上是有道氣。若非雄文堂的作法,則是靠精神力調和在符紙上。當有墨在符紙上時,可以把法力凝聚在符紙裡,等於是說藉由後天的元素(墨)將令凝聚在符紙裡。所以,如果墨比較淡,那附著下去的就比較少,這種情況影響最深的會是法力符。
就像是很鮮豔亮麗的衣服,遠處就能看的見,那是如果衣服的顏色太淡,神明如果有近視眼的就要靠比較近才看得見;因此,法力強烈凝固的符就像是光鮮亮麗的衣服一般,敕令明顯。另外,像是佩戴的符如果是有定時擺在神壇前加持的,也能夠讓符上的令更明顯,在較遠處就被看見。所以,修行也是這樣,一名心清心正的修行者,在神明的眼中是乾淨整齊,比較容易被正神看見,反之,則不容易被看見,相反來說,邪神惡神就不喜歡乾淨整齊心清心正的人,這是物以類聚。
要點二:消業障的原理
這裡先談佛、道的的論點有何不同?
佛教認為因果不可互相抵消,道教則沒有這個說法。緣起論,是佛陀開悟的真理,由此開演出佛教的教理,緣起論是佛教的奧秘之處,緣起論講成、住、壞、空,講無因則無果(沒有產生這個因,就不會結這個果),如果沒有世俗之因,就不會在這個世界出生,所以是講「無生」,為什麼證悟涅槃?因為已經沒任何境界出生的緣分(包括天人或地獄六道等等的出生),所以才說是入滅,這是佛教教理的基礎。
道教講的是萬物是由一炁所化,自然的法則就是先天氣運轉而促使後天萬物的變化的過程,這個自然法則在佛教解釋為成、住、壞、空。佛教的自然法則和道教理論很相似,因此在佛教傳入中國時,遭遇的阻力較小、易於被大家所接受,最初還在被認為是黃老之術的一種。但是道教所稱的自然法則並不只有成住壞空,更包含了順應天道的道理,例如,果園裡有果樹,果樹施綠肥則葉多茂盛,結果就少;若施開花肥,則花苞多,枝葉就少,這也是自然法則。
此外,道教自然法則中的生、殺觀念與佛教也不同。
佛教所謂的「生」的觀念,人是由自然萬物所生,是父母後天之氣所生的,是有孕後的產物。但是道教更進一步指出,既然萬物是一炁所化,那難道一定是由後天之氣所生的?能否由先天之炁直接誕生?例如,佛教認為萬物沒有父母是不可能會出生的,因為無業之因緣。但若想在實驗室裡以人工合成生命,只要有適合的先天炁以及其他的合適的物質就能產生,不需有陰陽交媾的父母。
「殺」的觀念,這裡討論的殺是指沒有按照正常程序而死的,像是病死而去世的,或是地球末日一起過世的,佛教的教理是說依照正常程序而死者方可正常受生,但是不正常而死的,例如像是枉死、自殺或是他殺,就會在鬼道諸多徘徊 。道教的原始典籍裡並沒有談論到輪迴轉世的部份,一直到三教融合之風興起之後,轉世觀念才現於道經。依照道教教理,不正常結束生命者,死後也是進入輪迴重新開始,並沒有不同於一般的死亡。例如,如果是車禍而死的一道陰魂,巡邏的天地護法或是黑白無常,會將之帶去見閻羅王(閻羅王是自然之神),之後依業力審判而去受生。
這兩者分別的重點是道教沒有宿命論。宿命論是指例如原本有50年陽壽的人,但若是只活了30年便早夭,仍有20年未享的陽壽,於是說他仍有未消除的業力或是未享盡的福報,所以不能成佛、不能轉生受生。但是道教教理是把這些未受用的業力或福報帶到下一世去,累積到下一世。所以說,道教是講究當下這一世的資源,例如如果這一世的資源是有機會可以當到院長,但是卻因為看太多動畫的關係,而沒有當到院長,這是因為個人的努力不足,而不是依宿命論來解釋,因此,對於「殺」的觀念來說,道教教理認為被殺、自殺的人,其人會進入輪迴重新開始,而今世剩下的業力和福報都會一起包裹帶到下一世去。所以道教非常重視現世福份的運用。
今天先講到這裏,下次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