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的體會、放下的真意

2015年6月18日高雄共修筆記

心性的體會、放下的真意

昨天講很多,今天就直接實作:先抬起左手(掌心向上)在腹前感受氣,再將右手放在左手上方約2、30公分(兩掌心相向)。左手是父系特質,右手是「相反」於左手的母系特質,翻掌成左右相對,將左、右手「極性顛倒」後,開始旋轉接收天地之氣。接著把手放在膝蓋上(掌心向上),提起心輪之氣。(陽師在一旁加持大家)

講解:

剛才無法感受的心輪之氣的同門,是因為體內還有很多污穢之氣,只要常常練習親師傅教導的法術,體內的濁氣就會漸漸被排出。當體內清聖之氣多了,感覺就會強烈。雖然剛才做的並不是很複雜的道法,卻牽涉到「心性」的體會,陽師、親師傅、師公都曾經多次提過:心性、身上的氣、和本性三者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的想法、感覺、所表達出來的行為,都與你的「氣」分不開。就算你只修氣,沒有修本性,還是可以一點一滴藉此脫胎換骨;不用練幾百年,有生之年一定可以有成就。配合內省、內正、內檢討,由內心(核心)往外淨化,雙方面配合,不是只單方面向外面的氣追求。

陽師提供一些例子給大家體會:例如陽師很喜歡拍照,在螢幕上看自己拍出來的照片,感覺一方面可以舒壓、一方面也是一種樂趣。拍照有兩種:一個是拍「景」,一個是拍「心情」。如果是端午節去市場裡拍賣肉粽的人是在拍景,如果拍的人是你認識的人或是你媽媽,這時所拍下來的照片是情。如果是去幼稚園拍活動的照片只是在拍景,假如有自己的小孩子、孫子或認識的人在其中,所拍的就是情,是由「我的感覺」投射到所拍的照片上。大部份的照片有情也有景,情多者理智少,理智多趨近於無情。例如我們學佛,佛教中觀照、禪修、檢討,let go…… 放掉,這是屬於智慧的修行。放掉「let go」就是無情? 難道佛陀教人做無情之人?當然不是。親師傅也不是教我們要無情,在此講的是「心性」的道理。

情有兩種,第一種:緣自天性,自然產生。第二種:五蘊造作增加出來的。

真正的let go 是無沾染、自然無為、不去造作堆積不可破滅的愛恨情仇。

拍小朋友時,你自然會想抓住他的笑容,看照片就仿佛聽見其笑聲,這是順其自然的情。但假如你對自己的孩子不結婚、不生孫子傳宗接代,讓你年紀一大把了還無法抱孫子,內心產生怨嘆,雖然拍照一樣可以把小孩拍得很可愛,但實際上這樣的照片只是你內心的「習氣」所堆積出來的影像,負面情緒凌駕理智之上。又比如你到一個風景很美、花開得很漂亮的地方,你忍不住想拍下所看到的美景,這是執著嗎?這不是執著,而是自然有的感觸。四季的變化起起伏伏,為了「抓住」那一種美好而堅持每年這一刻一定要來拍,這就是執著。你要知道每一年的氣候變化總是有好有壞,你來的時間早一點或晚一點,景色都會不同。也許你來之前剛好刮過風、下過雨,花況頓時產生了變化。每一分一秒、天時地利、人和、心情……各種集合而成的現象都只是「機率」的巧合,並非每件事情都是老天爺的安排。機率產生的感受是自然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天時地利人等三者和心情的搭配就是自然,相反的就是產生「造作」的執著心。

造作就是某種「信念」的堅持,比如信仰宗教,心被信念主宰了感覺和表達,產生了「自我封閉」的行為,信念的堅持愈多心就會愈封閉,身體的「脈」也會逐漸萎縮,導致練習道法的進度像蝸牛一樣緩慢。法術是正的,內心是封閉的,正負互相拉扯,因此無法很快領受親師傅的教導。所以每一天在你的日常生活、待人處事、遊戲玩耍之中,都是修行,不是人坐在這裏觀氣、觀心才是修行。

今天親師傅對「心性」的開示及陽師所舉的例子,是要提醒大家想想自己要如何快速走在修行的路上?陽師只是敲響了鐘,走路的還是你自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