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8 台中分堂上課筆記 外丹內丹補充說明 太清之氣源自瑤池金母淨池的聖氣,聖氣可以用來洗滌凡濾,可以結聖胎。在中國古時候先秦時代有很多方士(巫師、巫婆),傳說在渤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裡面住著神仙,種植各類靈草及煉制神奇藥丹,傳說有些藥丹吃了更可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這是外丹。古時候皇帝想生長不死就派人去找藥丹,找不到傳說的三座山,海外尋找一無所獲的情況下就自已煉,根據丹經(周易參同契)做理論基礎,以陰陽、藥物、礦物、五行、爻象作丹,重點有三:1、藥物-硫黃、汞、水銀、黃金,2、丹鼎,3、火候(火的控制、反應的時間),三者再搭配春、夏、秋、冬季節還有熔點等等注意事項。 所以古時候煉藥丹是皇帝、諸候、有錢人花了數月、數年及大量金錢的化學人體實驗,煉藥丹等於是用錢換神仙的速成法、一種捷徑,一般的平民百姓付不起這樣的花費,古時候的書籍講得比較誇大,丹經裡面有記載吃了金丹成仙的例子,但盡是虛構的人名。在唐朝,唐太宗立道教為國教,唐太宗是第一個吃了金丹死亡的皇帝,唐朝也有好幾位皇帝及很多道士都是吃金丹中毒死亡的,經過一千多年的試驗沒有人成功,有很多記載清楚死狀。外丹在唐朝發展極盛,到北宋死亡的人數有降下來,到了宋朝末年就逐漸被捨棄,這是外丹的發展過程。 丹是道教的根本,內丹術語出現最早是在魏晉南北朝,把「內修」的道門靜養法門都統稱為「內丹」,上清派黃庭經有提到內丹的字眼,只是提的不多,在八仙時代內丹興盛,八仙是唐朝人,那時還是外丹盛行,外丹術、內丹術也很難分的清楚,因為歷史背景的關係,內丹的丹經用外丹的名詞加以解釋,外丹的名詞也是用內丹的意念做解釋,如果你不懂外丹,就看不懂內丹的書,內丹會興盛是因為內丹主要講吐納,每個人都可以煉,不只侷限在皇帝、有錢人。 唐朝以道教為國教,當時道佛兼容並蓄,有唐三藏佛學教義深奧,也有很多禪師,比起佛教,道教教理較為薄弱,後期加上內丹,用內丹理論補足,不再靠一開始的老莊思想。佛教求死,道教求生,二者理論完全不同,造成道佛衝突不斷,八仙批評佛教跟禪宗,指佛教的開悟為陰仙,道教以氣聚形為陽仙,道教以純陽退陰為主,丹法跟禪宗也是不同的。 北宋、南宋之後,丹鼎修煉方法不同, 北宋-王重陽、全真七子,先性後命,與禪結合。 南宋-平叔(紫陽真人),先命後性,命是丹法、性是心性,先以道教內修,當內丹修成,再參禪見性解脫。 總結,外丹是有形的丹(陽丹),讓你的肉體長生不死,內丹是無形的丹(陰丹),讓人的靈魂超凡脫生,成就一個不死神仙。內丹不只是方術的吐納煉養法,也不是氣功,而是最精華的修煉術。氣功是後天炁,丹是天先炁加本性的開顯,大道金丹要成就需要先天炁,後天炁是不可能煉成先天炁的,就算房中術、採陰補陽、吃中藥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同丹派有不同的丹法,有的丹派說丹成即明心見性,宋朝強調三教一統,內丹學與禪宗的理論有許多共通之處,內丹也有人認為即是本性、等於明心見性。內丹學中認為一切的肉體都是會崩壞的,並無法靠著一顆金丹而練就不壞之身。道教基礎:先天一炁產生萬物,肉體是由炁所組成,所以煉內丹是要返本歸源,由肉體昇華,煉回無形的炁,再加上煉養心性,也就是性命合修,最終就是所謂的神形俱妙,回歸本性(佛性),道教長生不死指的是由有形的肉體煉成的無形炁,而非指有形的肉體。 雄文堂在馬來西亞已滅,原因有二,一、教導的是佛教的方法(寂靜靈修中心講捨、放, leg go ,這些都不是道教理論。),二、以黑函摒棄、攻擊畫符法及鄙視符籙,儼然已非道教,是佛教,剩下的徒留雄文堂牌子而已。要知道,雄文堂乃是符籙教派,批評符法就是忘本,連本都丟了,就是斷根。所以說,馬來西亞的雄文堂是無根之派。 道教的理論基礎,三清化生出宇宙萬物,人秉持先天一炁而生,道就是炁,肉體會壞,肉體是由炁所成,將肉體煉回原始的炁,這個過程就是道的修煉。肉體的修煉也稱修命,將有形的肉體提升、昇華成炁,如果肉體已成就,但個性仍是貪、嗔、癡、慢、疑還有慾望,心性還是凡夫,所以心性也是要修,雄文堂由靜開始,看自已的執著、鑽牛角尖…,過程中內心的煉養與提升,最後找到自已的本源,這是禪修的智慧。 內丹術乃色身跟心性皆需加以鍛鍊而昇華的道家煉養術,先命後性是指先煉身,延年益壽得長生,原本不順的人生順利後才煉養心性。先性後命則是先鍛鍊心性,開啟智慧,然後才一步步鍛鍊氣機。真正的本性無形無相,藉由神氣二者結合──也就是內丹的成就後,訊速證悟本性成仙。宋朝時的丹術發展將兩者(性、命)合而為一以就快速成就,否則,只靠禪修鍛鍊心神,想要證悟是很困難的,兩者放在一起修煉,就會很快速的即身成就、一世成佛。 雄文堂是先性後命,先埋下伏筆,今天就上到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