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7 講述於台北分堂 覺受和方法 覺受是禪修的感覺,一種非有形感覺器官所產生出來的覺受。方法是指想在心靈境界或是練氣的領域提升的步驟與技巧。 過去在前陽師或是真佛宗所學的,是把感覺當做一個跳板,藉由感覺的變化而跳到下一個鍊養的境界。佛教有六觸,例如禪定時會麻涼熱...等等不同的覺受,而形容這些不同種的觸覺都是假借來的形容詞。因為這種不是人體感覺器官的感覺,所以種種的這些形容詞來替代講不出來的感覺。 覺受和修行是兩碼子事,今天要破除的就是:「把覺受感覺放下」。感覺從哪裡來呢?是從神經細胞或是從大腦(心)而來,例如:我和橘子、Jeffrey、Joyce的心看到同一個好吃的pizza,心看到的不會一樣,pizza是同一塊,內心看到的會隨著當下心情狀況及個人味蕾不同,感受會不一樣。 修行到了一個境地,有時候兩個人的感受雖描述地一模一樣,但是這不一定代表心靈境界成長到同一境地,甚至可以說是一定不同,或至相反。為何如此?因為同一個描述是由不同的心所總和出來的。 感受和心靈境界成長之間是否有必要性、關聯性? 是否要有伴隨成長?答案是不一定。 例如,今天是10月27日,從昨天26日到今天,有24小時的成長。你的感受有變化嗎?是否每天都要感受到變化,才代表有成長? 是否一定有感受才有成長?其實不是這樣的,成長與感受並非同步,成長是無形的。心也是無形的。 為何由古至今的鍊養,幾乎都提到感受?這是因為心是無形的,而感受可以作為一個指標,無形的心,搭配一個無形的指標(marker)。 但是心的鍊養,可以有marker,也可以沒有marker。 哪一位祖師完全沒有marker?答:佛陀、胡秀華師公等皆是。指標多者的教派則留下比較多的記載,比方說:內丹派。因為內丹派是以氣法進行鍊養,丹成時,還要過一個階段之後才是道,也就是,丹以下的氣法修煉有指標可供提示修行的層次高下,結丹以上至成真階段就脫離了指標的範圍。 三十三天,二十八天的境界描述,是強烈的指標;光也是指標,紅光、明點都是指標。為什麼許多教派煉養中無法捨棄指標?因為大道無形,無法以自心體天心,因此才會列指標。又因為指標既主觀且無法一致,今天、明天、一年感受都會不同,所以易造成混淆。 所以,因為感受是鍊養過程中非必要性的東西,如果你拿它來作為必要的參考指標,那就會變成一直在得道的門口徘迴。 在沒有指標的情況下,那要怎麼樣做才知道走對呢? 最好的做法就是「放棄指標」,放棄指標對大家目前來講很困難,這是因為大家已經習慣指標性的鍊養方式。把感受當成指標是因為與身體有最直接的關係,易於掌握。例如血管擴張時會感覺局部的溫熱;長時神經受到壓迫則會麻的感覺;這些都是人體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交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現象。為了追求指標覺受而不停擴張右手、上手臂、前臂、左手........玩著練氣練靈的肢體動作,不管是巨觀或微觀上的神經血管肌膚腸胃道反應,這些覺受其實與心是無法搭配的。 要心靜,可以說是種手段;但重要的:靜是一種狀態。靜之後再靜然後再更靜。 藉由不斷調和自己的呼吸,讓自己更靜。如此,真正靜了嗎?由這種方法所得來的靜,只是「平」,心從來沒寧靜沈澱下來,因為「有意圖的」靜是一種假靜而非真靜。什麼是真靜?真靜 就像是睡了15小時後起床那種零負擔狀態,那才是真靜。當然這是一種比較小孩子語氣所對於「靜」的描述方式。煩悶的時候,像是如果要與長官開會、有報告要做,那就把報告做完,心自然會靜下來了。調和好生活、私生活上的因素,改變想法,化解內心衝突,將有形和無形的因素調整好,然後在師公牌前坐下來,按照教授的方法修習,指標是自己蹦出來,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產生靜的覺受,這是不求自得。推演來說,就是不求金丹而金丹自顯。愈拼命求丹,反而丹道不成;一旦放,丹自成。 把心不平的因素調和好,自然去做,指標自然自現。無任何方法的造作修煉而功自得。這是一個道理簡單但是難辦到的事情。因此為了增進修行境界而追求覺受,因此追尋種種「方法」,這些皆是捨本求末,不得正門入真道真如。與其徒費時間精力,修行者應該回到修行的根本,捨棄花巧,如此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