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議題:抉擇的重要性

2014718日  雄文堂台中分堂

 

我們知道娑婆世界如幻境一般,當業緣結束時,一個人就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直到下一個業緣將其重新塑造、排列組合後重新誕生,一直到業緣終了,下一個業緣又開始如此循環。這樣的過程看起來好像是被環境推著走,很被動的,沒有選擇,然而,雖然誕生的環境沒有辦法自己選擇,但其實每個人擁有的是出世後的抉擇,你可以選擇出生後自己要走的路。比方說要到達一個目的地,你可以選擇最直接、路徑最短、最省時的路,但它可能不是最方便的,連中途想要伸伸腿、上廁所的地方都難以找尋;或者你設定想走的是舒適、方便的路途,路程雖遠,但沿途更多旑旎風光,增廣見歷,只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同樣也能到達目的地。當一個人出生踏出娘胎,就是在人間的第一步,直到死亡,就是這一世的終點,如果陽師告訴你,每個人一生下來一切就注定了,那陽師就是外道。如果陽師跟你說可以改變,你應該要想:如何變?為什麼要變?這才是人生的目的。可以這麼想,大部份人的歲數幾載,會碰到什麼人、良師益友、財庫、庫藏、財富、名聲、名譽,或是惡友、惡人、惡事種種種種,這些可以說是一生下來就已經settled注定好的「材料」,注定-不是發生次序注定,而是「材料」注定,而發生次序是你可以選擇的。好比你手上有兩種水果(芒果跟百香果),你可以決定先吃芒果或先吃百香果,什麼水果先吃是你可以選擇的。

 

可能你會說:人生要遇到什麼人事物,哪有什麼選擇?陽師說:其實是有的。你是在有條件下做的選擇,基於安穩、安全、安逸的直覺下做選擇,你親近你直覺上喜歡的人事物,避開直覺上討厭的人事物。比方說,身為父親有義務管教小孩,教孩子明辨事非對錯、培養獨立自主、革除依賴的個性,所以父親是扮演黑臉的角色,而如果是爺爺呢?爺爺的天性是疼愛孫子,買玩具買點心給孫子、帶孫子到公園玩、講故事哄著睡,享受含飴弄孫而不是扮演父親教育的責任,沒有責罰,小朋友自然而然的就會比較喜歡爺爺。但其實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才是對他以後人生有利的,但小孩子在本能上往往都不是這樣選擇的,會趨近疼愛他的爺爺而不是責罰他的父親。學生選擇老師也是如此,會比較喜歡那種期末考考試題庫都先透露、還會畫超級重點,如果沒考好的話還可以補交報告的老師,而不會喜歡每堂課都要學生上台報告及課後都出作業、常常考試、嚴格要求的老師,這是本能很直覺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然而,學生可能在某些科目只念了那些會考的題庫重點部分,考完也就忘了當科在教什麼內容,反倒是他自己下功夫做過的作業報告、努力唸書的那個科目掌握得最為紮實。但本能往往所選擇的會是輕鬆不費力、沒有太多波折就能達到目的地。貪圖眼前近利是人生路抉擇的第一條迷路。

 

再舉一個在職場上草莓族找工作為例,很多人找工作都憑本能很直覺選擇要找錢多事少離家近、週休二日、不用加班、平日正常上下班,以確保下班後有休閒生活及生活品質的所謂的「好工作」,但這樣的「好工作」往往是不用花太多腦筋去想、可能也無需太多的勞力就能勝任,但日後的發展往往就很侷限。如果能在找工作時做智慧的判斷,而不是憑感覺、憑本能的跟著感覺走的話,看遠程而不是看近程的話,那你選擇工作的考量將會是公司的潛力、發展性以及自己未來的成長。當然,前題是你要有充足的實力,是你選工作而不是工作選你;自己的實力不會是憑空而來的,以紮實的訓練為基礎是免不了付出代價的。人生中有很多本能與理智的選擇是衝突的,也就是評估的層級不同,真的要好好的用智慧判斷,到底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後,你要的終點是什麼?到底要憑本能選擇,還是智慧選擇?所謂全方面的考量就是英文中的mindful,佛家稱之為「正見」,在道稱為「致知」。「知」就是正知,正確的知識,也就是說:在全方面的考慮、評估、審議之後最接近事實的正確看法、最後的結論。評估你手上所有的條件,思索局勢日後的走向,抉擇,致知。這就是人生鍛鍊最重要的課題,也就是你的人生修行考驗!

 

生命上的考驗就是俗稱的劫難,人生下來有或多或少的劫難,有小劫、中劫、大劫等之分:

小劫-小擦傷、扭傷、些許擦撞,

中劫-住院、打點滴、折騰,

大劫-生命的蠟燭被風吹熄的大危機,

 

劫難發生時,小傷(小劫)也能因為處理失當,而病情轉壞、傷口潰爛而衍變成整隻手要被截肢(中劫)。中劫發生時,若處理妥當,也能大事化小,以小劫收場。所以,命運的決定不獨於事件如何發生,更取決於如何應對。「前世因,今世果。」這句話裡面的「果」就是應著因緣果報發生的事件;外道之人、巫峴之派以此為真理,認為命由天定,不可改,不可強求。但正道之修煉士更知致知、抉擇、正見之理,是稱不昧因果。最終的命運還是取決於處理方式,處理方式也就是你的選擇。遇到大劫時,能得到高尚之士或陽師幫你做處理信賴其中介治療,那就是好的選擇;如果你憑著感覺走、憑著本能而亂找可協助之人,遇到真正救星時也不在意所得到的協助,對於給予的「幫助」棄之如敝屣,則,生命的蠟燭很可能就被風吹熄。人生不過是幻境,不管經歷好的或壞的事情,都是前世業緣帶過來組合成這輩子的套餐,但,這些都還是未定業。在生命的旅途上,更是應該用智慧謹慎的判斷及處理,才能大劫化小劫,甚至預先處理於未發之時,如此,才能從容的渡過一生。修行的要旨在於「正心誠意」。「正心」是指修的這個法是正的,心是天心,也就是正天之法;「誠意」是指修行者的意要誠,誠意跟抉擇是不分的,正直本性的人,意不會不誠,不會有欺瞞、短視近利。於人間界出生,甚至混雜於人群之中修行,其重要之處在生活中是否顯現意誠。法門弟子的修煉不是只在於燈氣、太陽之炁、太清之炁....不在內丹、外丹、不只在於這些道術,更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能顯示意誠,每個決定是否正確。兩者一併的重要,生活上的修行(誠意)與先天之炁的修行(正心)是同等重要的。

 

佛家重慈悲與智慧,道教重正心與意誠。

 

大家別忘了,如果你憑感覺去走自己的人生,那好比把自己放在一個隨機的位置上,結果將會令自己非常的隨機,你的命運就如同失去羅盤的海上飄舟。陽師希望大家不僅法要修的好,人間的生活也要過的好,誠意、致知是關鍵要素。要記住:人間是幻境,以假修真,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幻,不要被幻所迷,忘了什麼是真。陽師再次語重心長的告訴大家,抉擇與判斷就是出離幻境最大的本錢,判斷更也是修行的一部份,要由幻中取出離。如果你仍舊迷惘,仍然跟著感覺走,就算道術再高也是不可能離開此幻城的。 



子網頁 (1): 法門弟子臨終之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