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2015-06-21 台中分堂上課筆記

正念

Q:請問陽師,有時候在心念上如果是以正念來判斷是應該往右走的,但往往會受到習性的拉扯而往左走,也可能會忽左忽右的,內心也會掙扎及拉扯,不知道這樣的過程中是該怎麼去歷煉?

A:有些事情是不需要去審算,不需要去卜卦的,只要從你所踏的那一步評估就會知道終點大概是怎麼樣的。所以說人生也是一樣,欲到達目的地有很多條路,有很多選項;你在太清之炁正法的灌注下,目標清楚,走這條修煉之路。可是因為種種其他的原因,世俗的業緣,使你在猶豫後走上其他路的時候。當踏上其他人生道路時,你就要知道終點已經不是原來的目標,踏上了異途即偏離了原本的目標,不管你是憂鬱、悲傷、掙扎也沒有用。求神問卜燒香祈求.....,能做的補救都已經有限。

你的方向所選擇的是什麼,終點就是什麼,這就是因果。你能夠去接受這樣的後果,那你就可以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你要承受過後,才知道此路不可走。所以有一句俗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為什麼畏因?因為菩薩以前有掙扎過,所以他知道如果走同樣的路就還會是同樣的結果,因此他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會選擇依照八正道,因為如果不依八正道來走,將來就是只有輪迴而已。你不能說我現在要這個樣子,依照我的喜好行事,滿足我的情緒。將來再來作息增懷誅的法術把這個結果調整過來,藉由法術把惡因惡果改成善果。這樣子因為宗教而產生的奇蹟是很少見的,奇蹟不是不會發生而是少見、且不常發生。就像我現在要去準備三年後的一個考試,這個考試對我很重要,那我這三年內就必須努力的準備;假如我現在不準備而仍拼命打工賺錢,等到最後一年才要準備的時候,我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時間,無法跟其他已經準備三年的人去競爭。

上述所講的重點並不是說為了要達到理想的目標,所以要走正法,正法只是一個必要的途徑、工具;如此,對於正法的認知就只有落在結果論上面,不是的!像陽師在其他地方講的,你修行並不是為了要解脫輪迴,並不是為了出離三界火宅所以要修行。一個人如果心在輪迴,則身也在輪迴,無法脫離三界火宅之苦。什麼是心也在輪迴之中呢?就是說當你已經經過這些種種的人世間的爭執,歷經種種起伏,但你的心仍然無法超脫昇華,仍然被世間情所束縛,則八正道是一條標準的安全線,行此路,得解脫,可免因你的心飄忽不定,一會兒在安全線左方,一會兒在安全線右方,這樣不穩定的心境隨時都有可能會失去道心,一不小心就會被拉過去。也就是說,即使你是修行者,但你的心是有牽掛的,像是有一條輪迴的線,那條線拉著你讓你有牽掛。你走八正道,雖然有牽掛,可是你還是走在正確的路上;如剛才所講的,你走什麼路,終點就是什麼。所以走在八正道上,你是絕對不會入輪迴的。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把這個束縛的心脫離,心不在輪迴,則腳下的步伐也不會踏往輪迴。所以就算沒有告訴你何謂八正道,你依然不知不覺就走在八正道上,永遠不會再落入輪迴。所以菩薩是一個修行人,不造塵世因,因為心不在塵世之中,自然而然不用擔心會走錯路,因為你不管怎樣走你的心會一直都在常道之中。

Q:請問陽師,以前只有練習禪定跟現在是在平常生活中練習太清之炁,發現在心念的轉化上反倒是比以前進步了,不知道這跟練習太清之炁是否有關?

A:當你行太清之炁的時候,在你的生活中不斷地運用,你的心便一直不斷的在太清之炁中轉化。短時間內你不會覺得自己變了,但你仍然可以隱約察覺自己和以前是不太一樣的,有一些看法、想法都會不同,不單單只是覺受的變化而已,心態在潛移默化中一直在調整。雄文堂高妙的教導很多世間的修道人是已經無法理解了,可是對我來講這是很自然、本來就是這樣子。

會有這樣子潛移的變化是因為道教的修煉重點在於氣,而氣跟心是互相連結的,這是道跟佛不一樣的地方。佛教的修行在於自心上起功夫,以戒律的規律生活,從行為到內心的規範,最後在心性上得到證悟。但道教用功之法不同,因此,也不見得一定要在僧團裡面共修才能夠成就,可以以氣的方式來讓你的心保持清明。所以你能走戒律當然是好,如果戒律綁得太嚴格,反而使你的心不自在。當你的氣越來越清,濁氣越來越少,你會發覺走的愈來愈合乎道。

如果只是單純地以南傳佛法來做律心的功夫而沒有道法之助,你會發現,自己的這顆心狂野難馴,難有長時的靜定。就算你不時地觀照,讓自心超越世俗慾望的拉扯,可是當你禪修結束而回到日常生活的時候,你的心也很容易再次地被拉扯下來。所以不要忘記了:這個身體的肉身會不斷地產生氣,就算沒有旁人來干擾你,自己的身體也會干擾自己的心。若你每天積極地經營自身的修持,心清、心靜,如此氣就會自然地跟著改變;可是這樣的方式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每天都要保持很長時間的修行。如此,當你發心為眾生做法事,你因法術而受到眾生之氣的影響,你也會受到汙染,因為氣是會相通的。尤其是有感知的時候更是明顯,那當你的氣被汙染的時候,你的氣場也會跟著混亂。

太金之炁練習

1.結陽師根本印,太金之炁

2.手印放下,住在太金之炁之中

3.再度進入太金之炁中,體會同樣是太金之炁但更深入的感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