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的興旺與衰敗

2014年8月31日  雄文堂台北分堂

寺廟的興旺與否有其氣數,此氣數非指神明的氣數,而是寺廟管理委員會的氣數,也就是事在人為,非在神明。比方說,今天由Jeffrey負責雄文堂台北分堂,Jeffrey的氣數呈現一定的興盛狀況,若某一天Jeffrey因工作關係必須將這個堂務交給他人負責的時候,那麼接手的人的運勢就會直接影響堂務的發展,其運作將和現在有所不同。所以不管任何的寺廟,其發展的繁華與否大致都跟主事者息息相關。

一般寺廟中管理委員會總是有理監事的制度,在理事長的領導及全體委員會共同的努力下,寺廟才得以完整運作,其誠心誠意獲得上天的護持,自然有信眾與之結緣。當管理委員會沒落、沒有心要護持寺廟的時候,寺廟運作就會出現問題,信徒也會自然離去。廟的興旺與否不是神明的責任,不是神明去拉信徒,信徒數的多寡非神明職責,更不是神明的工作要讓這個廟財務健全,這些是管理委員會的責任。所以在寺廟的制度裡,管理委員會是修行者,其修行的項目是經營管理、傳達神明旨意以及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做的不好,就下輩子再來;也就是說:該做的沒有做,積欠神明的,自有因果報應。反之,做的好有功德,這是管理委員會的功德,好壞功過都是自做自受。所以站在什麼樣的位置就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財務就有財務要做的事,理事有理事的責任,在神明眼中賞罰善惡都是很清楚的。

同樣地,如果陽師的任期像總統制,第一任做得好,第二任的期間做得不好而開始擺爛,這就是陽師的氣數快盡。所以可知,若寺廟禁燒香與禁供品,這不是神明的指示或是神明力量變弱,也不是卜杯決定,而是管理委員會的決定,所以管理委員得自負因果。焚香是人間與神明之間的訊息傳遞工具,有心香的人是指心量已証神明境界,因此可焚香可不焚香。但天底下有多少人已達心香境界?有心香者可以說已證通達神靈,能靠意念與神明交流,若沒有這個能力,怎麼會有心香?若信徒只是合掌口中念念有詞,那對神明來說也只是嗡嗡的噪音,實無法上達天聽。所以若寺廟的祭拜方式(禁香、禁供品)的改變而未能契合信眾的心,信眾自然會去別的地方尋求心靈上的慰藉,該寺廟就不再會是一個信仰的中心,或許為以往的名氣而轉形成觀光景點,但寺廟的角色必會被調整,護法也會撤離,辦事將不靈驗,更遑讓收驚了,就像是骨牌效應一樣,一步一步地推倒。


建立在神蹟的信仰
扣除了人為管理上的因素,信仰和神蹟的關連為何呢?有人說「自從相信主以來,人生充滿了希望,所以我有力量,我有力量是因為『主』給力量。」從以上這句話可以看出主要的意思是:
  • 因為活得好,所以產生了自信。 
  • 因為讓我活得好的力量是來自於「主」的力量,因此我相信「主」。 
  • 若我繼續相信「主」,我就繼續擁有活得好的力量。 
  • 因為有這個力量,所以我才能活得好。 
  • 若如果活的不好,也不會懷疑「主」的信仰;因為並不是「主」不存在,不是「主」沒有賜予力量,一切厄運是「主」給予的考驗。 
  •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只要繼續相信「主」,將來會過得好。

由以上的邏輯可以看出迷思所在:
  • 活得好是因為有「主」;因為相信祂,所以活得好。所以只要「信」就能成為祂的信徒;為了能夠繼續活得好,不能不相信祂。 
  • 我很相信祂,但是仍然活得不好,並不是祂不存在,而是因為祂在考驗我 
  • 不管我活得好或是不好,一切都是祂的指引,我什麼都不用管,我只要繼續相信祂就行。 
由上述幾點迷思來看,就是不敢相信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會選擇相信祂是因為我活得好,為了要活得好,所以選擇繼續相信祂,這是選擇「相信」;即使日後活得不好,也不敢質疑先前的假設,仍然要自圓其說,稱這段不愉快的生活為神的考驗。缺乏勇氣、不敢說:我選擇不相信。這樣的信仰是建立在信心的建立上,需要不斷的禱告來回饋信心的建立,當某天自信崩潰時,信仰也就結束。


雄文堂的信仰
我們回到雄文堂的信仰。雄文堂的信仰為何?是建立在神蹟上嗎?
雄文堂信仰的主軸是西天如來佛祖親師傅。親有親生之意,信仰這份如同親子的關係,意思是說在混沌的「道」中,「道」是本源,一切萬物是「道」所化,我們這個化體──在人間所現的形象,成為雄文堂弟子後,身上所展現的「道」與親師傅的「道」是連成一氣,也可以說,每一個法門弟子都是親師傅的一個分靈、一個化身,所以將來成就,不管是回歸雄文堂,或是直接回歸大道,就好像一個分靈,最後回歸於「道」一樣。所以分靈的意思並非狹小的含義,如同金母分靈是由金母的一道靈光在人間長大的一個人;分靈之意義,並非如此狹礙。所以不管是親師傅、金母也好,一切解脫的神明也好,最後都是回歸於「道」,所以我們可以說是任何神明的分靈。雄文堂弟子是親師傅的分靈就是因為今日弟子入門,學習雄文堂法術,所謂的法術就是修道的程序與方法;我們按照雄文堂的程序與方法去修煉,証得本性,回歸大道,所以就相當於親師傅的一位分靈,如同是親師傅的子女一樣,這是雄文堂的信仰。

所以雄文堂的信仰與信心能不能切割?也就是對這個信仰的核心價值相信也好,不相信也罷,信與不信都與此宗教沒有強烈的依存關係。因為雄文堂信仰就是雄文堂的方法學,此也是「道」的方法學,也就是返本歸元的方法(元是太初之意)。因為人們可以返本歸元,所以人無自性,都是太初一炁所化,因緣所化,只有太初才是真實的你,現在的你只是一時所現。並不是因為一百億年前的你叫春子,十億年前的你也叫春子,所以現在的你才叫春子,那以後就不能叫夏子、秋子、冬子嗎?所以人是無自性,現在的你只是權現、幻現,就如同這張桌子也無自性,過了一段時間也會變成空氣中的塵埃。現在,雖然這張桌子實有,但是在若干時間以後就會實無,空有之間是可以互換,雖說可以空有互換,但也要有一段時空才能互換,如果可以馬上把桌子變不見,那就是魔術了。


佛教的信仰
佛教的信仰是什麼呢?佛教的信仰主要講述的是「空」、「無有」、「本性皆空」。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繞著「本性」,南傳佛教是完全沒有提本性,南傳是方法學,這個方法學就是觀照禪定,南傳佛法相信的就是方法學以及少數成就的阿羅漢。在南傳佛教裡面可以什麼都不要,可以不要佛像,不要供品,不要香爐,但是就不能沒有數息!當行禪和坐禪兩個最主要的方法學不見的時候,中心思想就會開始崩潰。所以他們的重心是建立在數息上,以觀照禪法為信仰中心。 難道煉丹就不能成就正等正覺嗎?煉丹就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這是他們所不能信仰的,他們不敢放掉數息,這就是南傳的信仰。我們知道方法學就是「術」,道術有千千萬萬無窮無盡的變化,而我們所學的是雄文堂的術,但是不要被雄文堂所綁住,也就是說要達到返本歸元這個目的,不一定只有雄文堂的法術能成,其他門派的法術亦可成,因為我們入雄文堂,所以遵循親師傅所教導的法,以雄文堂法術而得成仙成聖;甚至可以說當返本歸元之後就不用一直再提返本歸元,沒有方法學上的執著。就像上回所講的,我們會輪迴是因為心念情感有所執著,不能放才是輪迴的原動力,若沒有這樣的問題,輪迴就不存在,就沒有太虛與非太虛境界之分,所以輪迴與否都只是在於我們的心而已。


皈依
最後談一下宗教裡面老師的角色。
三皈依是指皈依佛、法、僧,四皈依則再加一個皈依金剛上師。皈依在佛教裡是註冊的意思,在宗教裡面的學籍登錄:皈依佛就是佛教徒,皈依法就是依止佛法的教導,皈依僧就是依止僧眾、守戒律,皈依金剛上師就是視師如佛。

那雄文堂的弟子有皈依嗎?有依止嗎?雖然道、顯、密都有老師的角色,不管在道義上或是法術上的教導都需要一個人間的教授師,但道門的皈依與密教、顯教的皈依意義不同。

顯教:依靠師父傳法,但仍以佛陀的教導為依歸(依於經典所記載之法)。
密教:所有的傳法及功德完全來自上師(依於人)。
道教:老師是傳法媒介,最終要依靠自己去領悟道(依於教師所教授之法)。

陽師與其他各教派的天師、宗師、道師、點傳師的身份類似,都是教派教主(例如親師傅)指派,負責指導及「轉告」教主所傳的法,所以陽師一年多來,所教的法並非陽師所創,陽師只是「轉告」親師傅所要教授的雄文堂教法,因此陽師的角色是行政、授法和教育,但不是編寫教科書的人。陽師教導法門弟子修煉法要,但教科書著作權、版權是親師傅。相同的就像天師所教的法,是他們自己門派的法,宗師所教的法,有他們自己的法脈,這些教授者都是教派教主所指派擔任轉告教法以及教導的責任。同理,瑤池派的教主是瑤池金母,雖然瑤池派分堂眾多,但所有的法源都是來自金母而不是各慈惠堂分堂堂主。
雄文堂和瑤池派的組織架構不同,瑤池派是金母直接下轄很多分堂,雄文堂是親師傅下只有一個點,再由一個點再分成很多分堂,由陽師負責類似理事會的責任,若是一個很認真的理事會,就會把整個教派發展得很好,相反的,若是一個不認真的陽師,也會把雄文堂拖垮。所以若這一任若做得不好,上天就會讓這支脈滅掉,親師傅自然會再挑另一個人當陽師,繼續雄文堂的法脈。因此,雄文堂的法派是不可能斷的,而金母派的架構是所有教派發展直歸金母,沒有人間教主的角色,這是金母派與雄文堂的組織最大的差異。


子網頁 (1): 覺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