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6 台中分堂上課筆記 星部法 今天教導星部法,星部法共分上、中、下三卷,會分別在台北、台中及高雄教導,台中會教導中卷,大家可以上雄文堂網站參考其他星部法上、下卷的文章。 星部法第一點: 顧名思義,星:天上的星斗,在道家裡的星斗和天文學上的星星(星體、恆星)的定義是截然不同的。星體可以說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所產生在天空中的灰塵,不管是大的、小的、已經成型的、還在成長中的灰塵,且星星也是發光體,星是至微、至細,是如此渺渺的不可探查。這些都是屬於天文學上的星。而道教的祖師沒有那麼厲害,不會告訴我們:人類之外的第二行星在哪裡、在土星上有沒有其他的生命? 道教告訴我們的是:天上的星斗有肉眼可見及不可見的部份、有些是會對國家的國運昌隆有影響的、個人的「本命星」指的是一顆無形的彗星(這裡的彗星指的是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的星,所以它不是實有的天空上的灰塵,不是望遠鏡能看到的那一顆)。比喻來說,「本命星」就是接近雄文堂所教導的「炁」,這個炁是化成我們的命運之神,是息息相關、成型的發光體。「炁」就像天上的星星這麼遠、這麼閃、不可探察,是「相應」這個意思所以比擬成「星」。所以在道教裡講的本命星是一個描述,特性與天上星斗相類似,故借代為星。 第二點: 星部法是以炁入神(元神),所以與雄文堂的「五炁」是不相違背的,甚至可以說此部大法為雄文堂五炁的擴展。雄文堂的五炁是道門內修道的基礎,沒有五炁為基礎則接下來的法術都沒辦法深入。五炁法不是根本大法,不是說非此法不能成道,而是說每個法都有它的特性,五炁法自然有五炁法的特性,人部法、星部法、或是其他法術也都各自有擅長的地方。 第三點: 星部法一定要陽師傳授,不可偷學。其實目前的法門弟子也沒有盜法的情形,各個分堂只要說想學什麼,陽師請示師公若ok就會傳,傳法只是一個因緣,有興趣學就教,教的會和學不會,是因為弟子的天資與緣分不同的關係。 星部法分成上中下三卷,各卷是獨立的,並沒有說一定要學上卷才可以學中、下,也沒有說沒學過上卷就聽不懂中卷,更沒有說學了下卷一定可以比上卷、中卷更厲害。三卷是完全在三個不同方向的獨立,學其中一卷就能對另外兩卷觸類旁通,這並不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法,而是可以互相關聯。所以把自己的部分學好,再看其他分堂的筆記就知道在講什麼,有些法是共通,道理也是共通,之後想再學只要跟陽師請求,傳法之後就可以學,而且會學很快,因為是把自己的學好了再學其他的就會很快,但如果想要一口氣學三卷或是其中兩卷,陽師保證那是不可能學得好的。 星部法對修行最大的影響是可以幫助修行再達到更高深的境界、更深入道,道海是有涯的(可畢業;無涯是再怎麼學都只能摸到邊無法窺到全貌),道學雖廣雖多,但它是有體系的,由淺入深,有不同的領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把所有的東西全部學過,但在體系下可以學到最終點,不可能認真學且窮盡一生還不知道這個道有多深?幾重天?以為沒有終點。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代表沒有按照正統道學體系去學才會這樣,學的都是旁雜旁支才會感覺學不完。 講一點道教史: 自東漢「道」教的成立是由中土千年來各地的符籙、方術、咒術、各地的巫術等彙整而成,從養生到鬼神的世界、治病驅邪、無形精靈、到人死之後未來世的探討,綜合中土、中原文化中而成天然的鬼神宗教,後來再融入中國道家哲學的思想為主軸而成,由裡到外融合學術與方術而成一完整宗教體系。雖然道家老子的講授中沒有宗教的成分,而五斗米教與道家思想融合之初神話了老子為道教中的道德天尊,但冥冥中,老子真的就是道德天尊的一炁化身,也由於是如此,傳統方術與道學方能如此完美的結合成為一完整教派。 東漢時期,皇室沒落,諸侯割據,道教要從平民百姓的信仰進入到士大夫階層需要有學術,也就是顯學為依歸,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就是在那時期依附進道教,但冥冥之中,這也可以說是道德天尊的安排,因為道學的法跟老子的道是如此契合!假如說這不是道德天尊的授意,而是依附一家(法家、墨家或儒家)的學說而融合咒術,也是可以進入士大夫階層,畢竟談論鬼神的領域不獨獨道家而已。但問題是:那時諸子百家裡有非常多種教派,為什麼只挑道家來做依附而不是其他的?答案是:如果挑其他的顯學,道教就無法有這樣子融合道的體系。在融合的過程中,有些咒術在歷代道教的演變中逐漸失傳,合乎道本身系統的某些咒術也被改良,並不是拜了道德天尊、拜了道教的神祇,你就是道教,而是要看其內涵是否是道教?是否是道學? 在現今的台灣,道教裡面有紅頭道士,屬於閭山道教,裡面的主尊是以許遜真人為天尊,崇奉三奶夫人(臨水夫人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宋朝的時候,白真人(紫陽真人)在世時期就已經有三奶教(閭山派)了,三奶教是流行於閩浙一帶的地方巫術,三奶教是世襲(父傳子),與中原的道教,這兩個流傳上有地緣的關係不一樣。三奶教的歷史可以說跟中原的道教一樣的長,只是地域上不一樣而已,古時候稱這些地方為蠻荒之地,這些地方所發展的三奶教,可以說是一個跟中原道教(原始天尊的道)完全沒有關係,在思想上、哲理上、法力等各方面完全沒有關連。因為三奶教的宗教體系發展的非常有系統,且需要金錢供養,當時的南宋朝廷曾派軍隊鎮壓,令其改信他教,全部的教壇拆掉沒收,教眾因此轉而投靠在佛、道之中。但依附之後就產生了悲劇,其信仰內容融入了道教與佛教,其結果如同大乘佛教當年與婆羅門教融合一樣。 阿育王時代,婆羅門教與佛教並存,婆羅門教是印度早期在佛陀之前就有的宗教,由於阿育王篤信佛教,因此,下令打壓婆羅門教,令其不准再起。而打壓的結果就是化明為暗,所以婆羅門教的僧侶遷入佛教寺院,婆羅門教的思想教義融入了佛教的教義,變成佛教加入了婆羅門教的思想,成了佛教思想的變異,以致於當今南傳、北傳、密教等佛教派別教義之間有如此大的差異。 閭山道教融入了正統道教與佛教之後,閭山的祖師就被賦予了道教的色彩,在他們的神話裡面,或者說經典裡面,其學說融入了道教的經典。演變至今,很多的道士同時具備了兩個傳承:一個是正一派法師(黑頭道士),另一個是閭山道師(紅頭道士)。這兩者的分別在閭山道教裡面解釋成文與武,武者(紅頭道士)就是本來閭山道教裡面,本來的咒術巫術部分,文者(黑頭道士)則是正統正一派法術。所以一個道士會有兩個法號,屬於武號的使用閭山法術,屬於文號的則又稱為「真號」,此是道家的法號。道士為何需要兩個法號且還分文武?這是不合乎道教傳統威儀的,就是因為融入南部這些地方的咒術巫術而形成的一個新的道教文化。道教經典遭竄,所以順天聖母(臨水夫人陳靖姑)由原本的五代信巫,改成五代信道,敕封臨水夫人,這個敕封就是後來改造經典的時候所講。 在閭山道教裡面是完全沒有道德天尊的地位,只有許九郎(許遜)及三奶夫人,所以它處處有道教的影子,可是處處跟道教是不相融的。我們不評論閭山道教的對錯,只是講其不相融於傳統道教,形成獨立的一個派別。當然它也是會幫人家除妖斬邪、增福報、讓百姓平安.....,這個都是一樣,要講成西方社會中的白巫也可以,但它畢竟不是中原大家所熟悉幾千年來的道,而是加入了南方巫術而形成的新道教。中國的道為什麼會以老子為依歸,因其中所有的咒術會融合為一,同一個起源之故,這是中國道教的起源,也是上天的意思,因此才會有如此的融合。若非上天旨意,則就像現在的閭山道教一樣,處處相似又處處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