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雄文堂台中分堂
我們先來練習 1.結陽師根本印練習太金之炁。 2.再來練習星部法中卷觀想玉皇大天尊放金色光照天心,星部法中卷玉帝之炁。 大家剛剛的練習把太金之炁與星部法中卷有點搞混了,先來講課,讓大家上課也休息一下。
太金之炁上次有略提,這次談深入一點。太金之炁是「一切存在的萬物都共有的」,以這句話來說,那麼不存在的萬物有沒有?就沒有。存在的萬物共有的東西就是本性、佛性,就是太金之炁,那麼死了還有沒有佛性?死了當然就沒有,塵歸塵、土歸土,這裡是顛覆佛教輪迴換殼的觀念,反之,就是否認換殼,當你死了之後,一部分的氣、一部分的你加上聖炁加上父母的關愛,在不同的地方受生,那個已經不是你了,那個只是你的一部分而已。以盆栽來舉例,當有一天盆栽死掉了,燒成灰撒在土地上變成肥料,可以幫助新植物生長,一個人死了之後,氣就像灰一樣,變成一個新的生命成長,所以是新的生命的一部分而已,可以說是部分元素,有部分的基因,但已經綜合錯亂,更不用去講一些因果業力。所以存在的萬物,不管存在地球、娑婆世界、三惡道、聖道、天道,或聖者、聖人也好,都有太金之炁,那太金之炁是無分尊卑貴賤,人、聖者、三惡道都共有,平等無差別,無所謂平不平等,有就是有,講到平等無差別就有點自己做文章,簡而言之就是有太金之炁。
或許大家會問不存在的時候太金之炁消滅了,那祂去了哪裡?反問,聖者入涅槃,壽緣已盡,那太金之炁是在、是消滅還是用完?答案是像能量一樣,好像加油的汽油用完,用完沒了就沒了,缺了可不可以補?可以,怎麼補?天地之間本來就有,你跟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就有,你有你就永生,當然永生是基督教的話,我們講長生,你能永生就是不壞,在佛教講就是金剛不壞。大家很清楚金剛不壞並不是肉體的永遠不壞,陽師說過:聖者、娑婆世界、天道、三惡道這些都是一樣的意思,並不是在娑婆世界的人有太金之炁,你的肉體就不會壞,不是,而是你可以另外一種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的空間,比方說三惡道也是、聖道也是,皆是太金之炁,都是可以存在的一種生命形式。所以太金之炁只是關乎存在與否,而不關乎壽命的長短,你可能在人間壽命結束了,但是你的太金之炁還有,而你只是轉換一個形式存在不同的空間,例如你現在是一個修道的道士,或你是僧侶或你是依正道所修練成道,那你世間的肉體機能已到達使用期間,肉體也毀壞了,世間緣分也結束了,那你會去哪裡?你就會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存、長存、永存、長生,這樣來談太金之炁已經是很頗白了。
星部法中卷,就是玉帝玉庭中仙人之炁,這個炁與剛才的炁不同,星部法中卷的炁是一個丹,炁不是很正確的名詞,若是講丹大家又會認為是像仙藥藥丸一樣,都不是,它是一個令,不管是星部法上卷、中卷、下卷的仙丹都是令,是三個不同的令。但是都是中國道教裡所謂的內丹,就是金丹大道,所以你知道中國道教,道士修煉金丹有不同的方法,因為法不同,所以,丹不同,但其功同。功同的意思是其作用由這世間開始,不需要等待壽盡後才發生,不是寄望於出世間、超世間後才看到成果,這是功同!玉帝之炁是玉帝那邊仙人的聖丹,而丹是一個令,這個令有這樣的作用,陽師曾說過心如果已經不在輪迴了,你的身也不在了,如果用佛教的話說更清楚,緣起緣滅,因在哪裡,受生就在哪裡,這句話與原始佛教的源起幾乎是一樣,只是陽師用道教淺白的話說:無生無滅的意思是指在世間、在任何空間都沒有因和緣,當什麼地方都沒有受生也就是無死,佛教無死與道教長生並不是同樣的東西,這部分今天先跳過,所以如果你的心與玉帝那邊的仙人聖人一樣,那你的緣也會在那個地方,那將來出生或是說現在就出生就在那邊,當你出生了,你的令也就成了,這個令也就是星部法中卷之功。
既然太金之炁是世間一切有的存在,那玉皇大帝那邊的仙境是屬於有還是屬於滅?一切的聖者、聖人只要存在世間就是有,共同就是有太金之炁,那玉帝那裏的仙人是屬於存或不存?答:存。甚至包含三聖道也算是存,所以,玉帝之處的仙人也有太金之炁,該處的神仙乃天人聖者(不輪迴),也就是無生於六道輪迴的境界。那中卷的仙炁裡與一般的炁又有什麼差別?今天講更仔細一點,也是大家搞混的地方,因為祂有,所以你用太金之炁的方式切入,你仍然可以感受;但是重點若是認為一定有感受才是有,那就偏離了金丹,偏離了內丹之法,有一句話來形容,白馬是馬,那馬是白馬嗎?所以玉帝那邊有太金之炁,可是你有感受到氣感就一定是星部法中卷的仙丹嗎?當然不是,白馬是馬,馬不一定是白馬;一樣,有氣感有感受是金丹,但金丹不一定是只有氣而已,大家要仔細的去分辨:不是氣的部份的金丹是什麼?大家已經知道氣的部份的金丹,那不是氣的部份的金丹?這是接下來幾週的重點。
Q:剛提到玉帝那裡是有,那是屬於什麼樣的境界? A:那邊的天人是聖者的境界。
Q:所以以佛教六道來說是天道?聖者不是不輪迴的嗎? A:聖者是不輪迴的,所以不是天道,不輪迴是無生的境界,所謂無生是無生於世間,無生於六道輪迴又叫無生,剛說的有是指出生,聖者如果入滅就沒有聖者,如果以佛教的阿彌陀佛為例,阿彌陀佛是聖者,沒有入滅。
Q:上週談到太清與太金並存與星部法中卷是同樣的境界嗎? A:不同。
Q:上週的答案猜是無汙染的本性對嗎?是無我嗎? A:不對,被佛教洗腦太久,裡面有無我,但不只是無我。
Q:太金之炁像加油站用完是指轉換嗎?有些人是用完,有些人是轉換嗎? A:用完就是用完,有修道的人才可以轉換,轉換並不是轉換太金之炁,是轉換這個軀殼。
Q:所以太金之炁的存在轉換指的是一個完整的我,只是不是在這個人間或在其他的境界? A:對,那才是完整的你。
要知道佛教理論來自於婆羅門教尤其是在輪迴的理論,所以當時釋迦摩尼佛有很多必須要兼容婆羅門教教義,在各地方做闡述,幾千年的婆羅門教根深柢固的觀念,如果要一口氣全部都屏除婆羅門教的教義,則在當年佛教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看到很多佛陀深入的講解中,可以看到很多內容是否定婆羅門教的說詞的,只是很可惜後來婆羅門教重新興起之後,佛教教義也被扭轉、修改了很多,很多舊的婆羅門教思想又重新被提起。所以原始佛教畢竟還是最接近佛陀所講述的東西,大乘也好,密乘也好,太多夾雜了外道的思想,尤其是禪宗禪學,禪學裡教了太多很飄渺無邊的思想,類似很多中國黃老談玄的東西,甚至只有口頭的文字奔放而不切于實相,所以如果要學佛還是要以原始佛教為根本才會了解佛陀所講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