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雄文堂台北分堂 太陽之炁的本質與覺受 一、勿以覺受當成修行高低的指標 太陽之炁是無形、無色、無相,練習太陽之炁會覺受強表示後天之氣強,但是覺受弱、似有若無者,也並非代表功夫低。覺受弱只是代表沒有後天之氣的回饋機制,而不是功夫弱。有人一開始學佛學道,會感受到佛光普照,其實是身體的穢氣多時,當接觸到純正之氣、中性之氣時,身體的穢氣會往外衝,會感覺快爆炸,所以會有自身氣息強烈的法喜感。相對地,覺受少的人不代表他的修煉就比較差,修煉的成績不以覺受的強弱做認證。所以太陰之炁、太凝之炁等其他四炁也都是有同樣的道理。我們有時進到一間廟參拜或參與其他宗教的法會也是如此,有些廟進去時會感覺能量很強,有些廟則不會,我們不應以覺受來判斷能量的高低,並以能量的大小做為神明靈感與否的認定。覺受只能當作參考,例如我們看101大樓:會放萬丈燈光、煙火......等等,這樣的外相就是代表住在裡面的都是有錢人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真正的有錢人是一毛不拔,可能連一盞燈都捨不得開,所以不能以外相外觀來認定,因此如果有一天陽師穿十色道袍,身後隨從百人,手拿LED燈做的寶劍,身放無量光、無量壽光等等……各種光芒,這樣就能代表陽師很厲害嗎?其實未必。真正修行者,不會沒事就放光,讓人天鬼神都驚訝。所以,不能以有形或無形的外相來判斷一個人修行的高低或其身分尊卑,同理亦不能用覺受的強弱、種類來評量修行的高低。 如果用評量表來評量大家學習的等級,修行人的周身放出大白光代表3分,大綠光代表2分,大紅光代表5分等等……,分數愈高者是否愈趨近修持的頂點?不是的,所以不要以覺受來評量。若我們放棄以覺受當作評量標準,那我們要以何者為評量呢?答案是以「心性」做評量。 二、太陽之炁之本質 太陽之炁是大正之炁,是自然且不偏不倚的炁。當結印時,首先心性調整成符合太陽之炁的本質:自然、不偏不倚的正氣。重點在於心要正,才能契合太陽之炁的本質。其次是觀想雄文堂的三角型的山發出紅光及做冥思。 問:既然太陽之炁無形、無色、無相,為何在修煉時會產生對其感受呢?既然是空無之物又如何能感受? 答:若有感受,則所感受的的是後天氣;真正的太陽之炁是先天氣,先天氣的本質是無散發的外相。有散發的氣才能被感受。 問:既然先天炁無法被感受,那要如何評估自己的修煉成果? 答:感受不是絕對,並不是覺受強就代表修得好。更精確的來說,感受的強弱與修行要點的掌握是相對的,感受的變化可做為評估的參考。評估若從低分到高分,例如依據感受這週20分,下週25分…因修煉之故而後天氣慢慢變強,能覺受自己的氣息變強,這是一種進步。也有的人是原本感受100分,一開始修煉就覺得自己散發出強烈的氣,後因心性依止自然之道而行,減少了無謂的造作,厭倦放光、虛偽,反而分數(感受)慢慢的愈來愈少,因氣息日益收斂而感受變少,這是另類的一種進步。這二者都是進步,只是方向不同。 既然外觀、外相是虛偽的,在五炁的修煉時,要如何正確評估修持的程度?對於這樣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反問你對大正之炁瞭解多少?真正了解太陽之炁嗎?如果只是依感覺而行事,只知比手印,但也能因持續的修煉而感受逐漸增強,則雖未能一開始就深入太陽之炁的法要,也未知其內容、哲理,但對初學者是無妨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太陽之炁有其妙用,有無形功德轉變,由修煉的過程中時時反省,本心住於法中,由心性逐漸受太陽之炁影響而慢慢走入道中,往大正之炁的方向前行,終究能夠到達終點。但若能了解其本質,則可以更有效率的修行成就。就如同太陰之炁,你也應該先知道其內容哲理,了解要義與法要,修煉才會比較快,所以五炁重點不是在掌握氣息在於能實踐要義。 一部完整的道藏含天、地、人三部天書,學道不是只有懂得如何結印、畫符、儀軌而已,並不是只要會比手印或閉氣、龜息、胎息就可內法或內修成就,而是要明白而且確實地學習法要與法義。所以,什麼是道?要如何闡述「道」?舉個例子:例如陽師和Fiona都知道某一種法義但各有不同闡述的方式,雙方在描述法時,跟Fiona有緣的同修就聽得懂Fiona的闡述,但卻聽不懂陽師的教授。可以說:對於「道」的體悟,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與體悟。又例如陽師拿一套食譜給Joyce,告訴她放調味料要精準,200g的調味料必須非常精確,不能增減。同樣的食譜交給克拉克,教她依感覺放調味料大約200g,火候的控制也是憑感覺調整。教授的方式不同,但兩人煮出來的成品卻是一樣美味。所以當每個人學成之後,教理可以不同方式闡述,每個人認知不同,闡述出來的道相就不同,但道體卻是一如。就如太陽之炁,每個人吸收之後所散化出來的後天氣息雖不同,但都是可以的。不是要去COPY太陽之炁的覺受,而是要去瞭解大正之炁所代表的意義。 三、太陽之炁與心性修持 以太陽之炁的大正之炁為例,要如何依此修心性? 太陽之炁代表公正不變的準則,如鐵一般,也是亙古不變的自然之理,心性是要走在自然之理上,如果無法體會這個道理,心性就會偏來偏去,但是若可以仔細內觀與反省,修行的進展就會快,並且不至於愈走愈偏。但是如果只是專注在氣習的強弱,則不管怎麼地練習太陽之炁,也只是在成道的外面繞而已,無法抓住核心要義。這就好比做學問不講究源頭,只講究尾巴,那就只能侷限在應用的展現而無法在根本上做出創新和突破。我們要知道氣強只是演戲,很強的氣只是在裝飾而已,我們不能以氣息的強弱去判斷一個人、一尊神或是一間廟,因為這些都只是裝飾而己。就像電視募款時,主持人會說一段悲慘的故事,敘述這個人坎坷的生平,螢幕上會適時撥放這個人的紀錄影片,背景音樂適時響起,燈光暗下來,以引導現場聽眾產生感動,讓募款金額增加,再做張假的大支票頒給受募款者等等……,營造出人間很溫暖。難道在愛心勸募的活動中,人間真的就很溫暖嗎?這些都是表相。 參加法會會覺得法喜充滿、淚流滿面,這只是表相炒作;參加法會應在於「心」體會了多少真理,而不是感受。例如陽師加持橘子,他回去之後可以24小時打電腦不會累,跑步5000公里不會喘,這只是能量很強、氣很強,所以精神、體力變好,這跟修道無關。修道非指今天在師公牌前或堂裏的覺受比昨天強就是進步,而是心依止了這個法,心依止了這個「道」(無為道),讓本性去依止「道」。例如今天靜坐時有雜念,是因為想起十多年教授烹飪以來,一直鼓勵學生買有品牌的食用油以促進健康,但是今日才知道很多有品牌的油居然都是問題油,想要為學生好反而害了學生。因此今天靜坐時,內心因內疚故而起伏不定。我們要知道,外在影響或環境的變化是會和人有互相影響消長,心境會有因此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楚明白這樣的變化但不疑惑,非需要刻意抑止,就像四季、自然的時節有春、夏、秋、冬的變化,不可能一直很平,永遠不變。自然是有平,有暴動,有高、有低,有起伏。心境一直很平,反而是違反自然;不管是平或亂都是「自然」,你要知道心性是要走在天理之中的,如此,真性才不會因心情的變動而隱或現。 四、順應天理 什麼是心性順應天理呢?出世和入世又有何不同呢?順應天裡就如同上週所提及的清水與清油的比喻,例如現在世道慌亂,世人要求在點蒼山修行的真人下山拯救世人伸張正義,主持正道,此真人若是清水,被請下山很快就會被墨汁魔化;若真人是清油,則再多墨汁也無法影響他,所以心性如何走?大家瞭解嗎? 修煉太陽之炁,心念要明白太陽之炁之意義,鍛養時的心,此時此刻當下,心念是如何?行為又是如何?有沒有符合太陽之炁的本質?上法座與下法座有不同的心念嗎?如果我上法座時是佛,下法座時思考以凡事識時務者為俊傑,遇到醫療時要塞紅包......,若你認為這些在世俗生活中權達變通以利己的手段都是天經地義,那你的心就違反了儒道之自然法則。因此我們在修行時,要常常內思、內觀,每天改一點點,依自然之理去走。逐漸,心就會產生感動並與先天之炁契合,這才算是修行成就。所以當有法水、法流時,就算只有一滴,只要能與心合,也會引發很強的後天氣;反之,若心術不正,則灌再多法流、法水也是徒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