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護身法(二)--- 無心之法

2014-08-10講述於台北分堂

太陰護身法(二)--- 無心之法

一、心外求法

我們平時練習的時候,是藉由手印、存思的方式,以心感受太陰之炁並且與之融合。這樣的方式就像是判別桌上的一瓶飲料:我們看一看外觀標簽,標簽上寫著運動補給飲料,我們將它搖一搖,可以看出溶液液體有點混濁,就像是一般運動飲料的樣子,所以我們根據它的標簽、內容物的顏色,所以判定它是運動飲料,最後打開它來品嘗一口,口感是有點鹹鹹甜甜的,運動飲料因為要補充我們電解質與能量,所以有點鹹,有點甜,所以我們說它是運動飲料。因此藉由三個步驟(外觀、內容物、口感),我們靠這些外在的感官來判斷這瓶液體是運動飲料,這是心外求法。為什麼說是心外求法呢?因為是藉由感官認知來求證答案(法)而不是藉由本心直接了當的認知,轉了一個圈,藉由了感官的幫助,所以叫做心外求法。

同樣道理,平時我們練習太陰之炁,結手印、存思、感受能量下降,融合自身與道炁的時候,心中感受到太陰之炁的能量頻率,所以我們知道我們在練習的時候是練習太陰之炁,也就是靠感官與意念來練習,這也是心外求法。

二、無心之法

太陰護身法修煉至極致的階段是與感官沒有關係的,也就不需透過手印、存思、意念引導等媒介,也不需要「用心」去接觸、去品嘗,而是以「心」直接認取。什麼叫做直接認取?直接就是沒有一個中介物,所以修煉太陰護身,引導太陰之炁,以致「你」就是「太陰」,你就是「太陰之體」,太陰之炁就是「你」,你就是太陰之體,你=太陰,無二分別。這個過程是連一個做為認定的判別個體都沒有,而是說你「本來就是」,這就是無心之法。要達到「你」就是「太陰之體」也是按照上週所教太陰護身法的步驟來練習,一次又一次反覆的練習。但就算一個道士技巧已臻純熟,然而這也只能說他「心力」運用自如,並不代表其「心」已是太陰之體。

我們知道本性與心性的修為會伴隨在練習的太陰之炁中同時進展,當本體用意念導引太陰之炁時,這時「心」軌跡──也就是說由心所散發出的情感會外顯,因此,練習者緊張時,緊張的心念會透過道術的法力散發出去。因此,你的太陰之炁就會夾雜緊張的心念。同樣的,一切情慾甚至隱藏在潛意識而尚未浮出至精神層次的意念波動都會包覆在這原始、太初的太陰之炁外圍。但是當術者已臻「無心」時,因你的「心」本來就是太陰之體,所以「無心」之時,也就是情緒、感覺、意念都是沒有的時候,你的表面情緒甚至潛意識就不再成為障礙,因此你的「本心」(佛智)再也和太陰之炁沒有分別,沒有我跟他的分別。為什麼說「本心」與「太陰之炁」無分別呢?因為一切的本體為一炁所化,本心本來就有太陰之炁,故與體外太陰之炁無二分別。所以,一個高深的道士在瞬間成就太陰之炁,不用藉由引導,不用藉由感覺,因為你「本來就是」。太陰之法以無思、無為,「心」無造作,「心」自然體現太陰之體為其成就的本來心要。

南傳佛教的行禪、坐禪、數息實際上都是為達心無造作的一種練習方式。並不是說經由行禪、坐禪就能在甚深禪境中看到本性,而是當心漸漸平靜,心無造作,本性自然顯現,由心直指和認知,無關乎禪境。就像禪僧掃地時,不應在灑掃時狂念雜生,不應一邊掃一邊想下午要去哪裡?晚上要做什麼?掃地是一種單純、規律的動作,掃地僧的「心」應定於這規律的動作而旁念消除,隨著他出家一年、二年、三年漸漸地心無造作,一剎那間本被萬多雜念所覆蓋的本性就會自然顯現。

當你在做太陰之炁的引導,心沐浴在太陰之炁下,藉由太陰之炁讓「心」依附太陰之炁而平穩,太陰之炁只是輔助心依附的工具,等心念不存,本性顯現,自己就是太陰之炁。如果連最基本的心外求法(住心、定心)都做不到的話,那無心之法就更不用講了。

五炁的修煉(太陽、太陰、太晨、太凝與太金)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念(無念)之間五炁可以瞬間變化,其意義都是一樣的。五炁是雄文堂根本大法,五炁中任何一法都是直指成就。當你這部分修煉完成,剩下的另一個要項就是心性。

雄文堂修煉法是以五炁進入身,練五炁將身體化成炁(形化炁);修心性,內心無造作,從而炁化神。我們人身,以有形修「命」,以無形修「性」,當命成、性成,二者結合後可以還歸太虛。


超渡與普渡之釋疑

普渡過程是先祈請親師傅、師公幫忙召請本樓層幽冥眾,主壇者以太陰之炁加持供品,再以太陽之炁燒化來參加的幽冥眾之業力,等他們吃完就結束。普渡也就是請陰間的遊民吃飯。

拜土地公是請土地公吃飯,但是超度則是不同的。超度是有特定對象,不能將九玄七祖通通報名,因為超度過程中需要以法力加持靈眾,所以一次以一位對象為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