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與定太陰之炁

201579日  雄文堂高雄總堂

 

今天的法水加持太陰之炁,現在先看陽師的動作:靜坐,心漸漸靜下來,愈來愈靜時就是定。ㄧ般都會認為說要先有靜才會有定,今天來談談什麼是靜?什麼是定?靜和動是「相對」的,比如說有些人騎機車,速度是7080公里,這樣算是正常的,而且已經是習慣的速度,有些人則是覺得這樣太快了。因此,對於快和慢每個人定義不同。今天陽師在醫院裡忙了一整天,回來家裡還有問事的預約,處理完問事又接著上來共修,心不可能很靜的,事實上也在動中。

 

今天的重點就是 :

一般人以為需要靜到不會動才是靜,陽師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你即使不是很靜,也可以在「定」之中,在不靜之中還是可以做不是很靜的禪修。你會問:那這樣不就是衝突了嗎?尚在動,如何定?如果有人從早上開始靜坐一直到下午4點,已經很靜。星期一至五都是如此,不滑手機、不看電視、心不想其他的事情,星期-~二達到初靜的狀態,星期三~四很定,可以與先天炁融合,這樣就算是達到定了,ok了。今天陽師很忙,回來禪坐,衣服未換,只扒了一口飯以免血糖太低,但是我的心在與先天炁融合、在親師傅教導的法術之中,心不想著開會的事,只想著如何做好雄文堂的道術。心不想其他,心就是定的。定就是從事一件事情時要做到心無旁騖,即使心還未靜,心也不會亂飄。練習太陰之炁時的「先有為」即是定 。一個目的定了之後,繼續做,漸漸地心也靜下來,如此就是無為。這時是在有為中,也是在無為中。

 

有為:先定在有為脈,久久之後自身的氣與太陰之炁同調,氣息與心完全平和。所以太陰之炁練習就是先有為而後無為。

 

Q:感覺不是那麼容易達到靜與定的境界?

A:當你專心一致做一件事情時,你的心性上要有一個認知:我已經在做了,就要好好的做、認真的做到好,其他的事情都不要去想。好比你有一個將來要念大學的想法,那你從小就要開始準備努力讀書,不能說有那一科學習較不好,如數學或化學,你就擔心因此上不了大學而放棄。只要好好地一科一科唸,終是可以達到你的目的。學法術亦是相同的道理,先把練習時間預訂好,不要去煩惱今天沒做好,按部就班地做,當你的心可以達到忘我、安然、安適,一剎那忘記自我的要求,瞬間你就無為了。急著要做好、壓迫自己要做到,不是不好,而是沒有必要,因為緊張反而會做不好。靜坐的時間長短不重要,保持「定」,自然而然就能做到靜,自然有定境。如同養育小朋友,你不能期待他將來一定要如何,只能在一旁引導他,讓他順著自己的興趣跟專長學習,不能強求。父母親是唸台大的,不能指望孩子將來也會唸台大。練習太陰之炁也是自然的引導,一切都自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