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雄文堂台中分堂 討論:臨終的道士 剛剛的練習是藉由先天之炁讓大家有明確的感應跟覺受,增加大家的信心,而不是淪於空談和一律強調信心的自我催眠。所以如此,乃因陽師看大家目前最大的缺點在於自信心不足;所謂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能做得到,相信自己可以達到這麼崇高目的的力量。不管有沒有台中分堂的共修,也不管陽師是否一直在你身邊,你都能確信自己就可以修煉至正等正覺的終點。 雄文堂的道法是依法不依人,教法並不依賴陽師而存世,弟子也不因陽師是否強弱而能得證。陽師的工作是依止親師傅的教令指導來領導人間教派,法門弟子所學得的法來自親師傅的正法,陽師只是一個媒介。弟子們只要「意誠」加上「正心」,一定可以得成就。 「正心」跟「意誠」是道法修煉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口訣心要,其重要性同等於佛教中的慈悲與智慧。「正心」的「正」指的是正直、無偏頗、無偏邪,一切如來正知正覺的心,也就是Dharma(法)。「意誠」指的是修道的意以誠懇為之,沒有其他第三、第四目的,修煉是為了去除無始無明、黑暗,了解宇宙的真相,是為了止息痛苦、永離輪迴,不是為了一技之長、藉此出書、將宗教當成職業。修煉有成可以幫助人,但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譽、金錢,才幫助別人。 如何建立自信心?不因辦事靈驗,也不因世間的事業有成就,「自信」要緣自於自心的改變,是由內的,而不是藉由錢財、名譽等身外之物來認證,這些都是虛假的東西,不是自信的基礎。陽師問大家:學法一年半,在日常生活中,你改變了多少? (PBL小組討論時間,大家互相討論,有了共識之後,陽師再繼續提問下一個問題,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 問題1:當爺爺、奶奶都過世了,自己的父母親也許因為意外、疾病而消失在你面前,同學有的也不在了,這是無常。工作三十年,你有錢、有房子、退休了、退休金也準備好了,物質生活不缺,你驚覺到自己的生命也跟逝去的親友一樣正在倒數計時,你要如何準備最後的旅程? 結論:對我們來說修行就是為了解脫煩惱、認識人間是幻化,進而由認識無常契入開悟的真理,而人生剩下的最後旅程正是讓我們更有時間及機會來實踐及親身來證驗,精進於所學的外法、內法,於心性修煉中培養正見,進而洞查人間是幻化的本質,獲得離貪斷愛的解脫。 問題2:基於上述條件,你是個神智通達,上通天聽、下通幽冥的大法師,那最後的時間你會怎麼辦? 結論:若我們有一天達到這樣的能力後,此時也應該是我們貢獻一己之力的時候,除了以自己的能力行一切助人之事外,當然也會跟身邊的親朋好友、或是有緣人分享自己所學習及領悟的方法及真理,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能得到幫助,使得他們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止息自己的煩惱及痛苦、出離輪迴。 問題3:當有一天你這個大法師替天行道時,操勞過度、太累了,法力下降到幾乎是零,你年紀大,身體也弱,法力下降也導致身體衰弱。在你又老又病又累的時候,這時你有什麼想法? 結論:在這個物質世界沒有什麼是永恆的,有形的色身也終會有衰敗的一天,當所剩日子不多時,我們會先準備身後事,不讓身邊的親友好友為此煩惱,也不造成他們的麻煩,再來把剩下的時間專注於心性的修煉,達到解脫,心性的修煉最為至要,心性的修煉並不是要透過做多少的善功或是非得修煉什麼心性大圓滿法證得,這些只能說是輔助心性之用。真正的修煉是透過種種的自我的內省,才能解開自我的迷惑及束縛,這不是求某位大神就能幫你一筆勾消的,也不是拼命修懺悔法念幾百萬遍的懺悔咒就能達成的。 陽師:當你是大法師時要時時鞭策自己,你的法力有神明的力量。什麼人會有神明的力量?第一是神人。神人可以說就是半神但並不是神,若已開悟跟解脫才是神。凡夫肉軀的修道人於修行道上有所證悟而逐漸產生法力,其力如半個神明。第二是有菩提心者,此心是因修行而產生的正道,永恆不變。有菩提心的大法師若因幫助別人而法力流失,進而身體衰敗,但其所證之菩提心並不會因為法力、身軀等外相而改變,其意志跟心跟道是同在的。證道之心在道中所發的菩提心不因色身的幻滅無常而變。所以,對於即將捨棄凡軀的真人,其所講的話仍是道,即便是在旁服侍的童子仍可因一、二句的開示法話而獲得啟示。 問題4:現在你是個大法師了,收藏很多金光強強滾的符,吃了之後法力立刻恢復,有天你發現你幫錯人了,對那個人給了很多機會,但他卻走向歧路。最後,那人沒有接受你化度的良機而被閻王收走,這時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結論: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而人也是,人往往遇到問題時會很直觀的依據生存的本能去選擇自己最安全、最容易達成、最簡單的方式來處理,但有時這樣的選擇卻不是最有智慧的,結果也是沒有助益的,反而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很隨機的位置上,結果也會很隨機,而當我們幫助了這樣的人,而對方也對我們的幫助棄之如敝屣時,當然我們會覺得惋惜,惋惜的不是我們的幫助付之一炬,而是惋惜他還是依照著一般人很直觀的選擇,這些直觀的選擇害了他無法得到任何的助益,但在心理上我們並不會後悔,因為我們知道要有智慧的選擇是必需要具備相當的正見,而正見是由學習累積而來,每個人的背景及累積正見智慧的進度也不盡相同,所以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選擇,對於沒有培養智慧的大多數人而言,只能被其慣性所指使做很直觀的選擇,我們在培養智慧的過程中,往往也是如此,被自已的慣性所奴役而不自覺,我們和他其實並無不同,所以也只能嘆息此人與我們給的幫助緣分尚淺,所以無法得益,當然也不影響我們想繼續幫助人的心意,當有下一個人需要幫助,仍會給予幫助。 陽師:金母渡眾幾千幾萬年,剩下光明的法身,凡間的肉身早就不在,金母會不會累?雄文堂教大家的法已經是很淺顯的,但法門弟子已感不太容易吸收,更何況是金母的教導?金母在民間所流傳的都是些簡單的傳說故事,眾生對於金母的法只知唱金母的名、呼喚金母,卻連什麼是金母所教導的都不曉得。如果你在人間努力六、七十年,都會因為灰心而想要放棄如此珍貴的法時,那金母渡眾幾千年了,而所教導的法沒有人能有所成,祂要怎麼辦? 要知道,你所發的菩提心是不應有時間上的限制,如果有,那就是有條件的菩提心,那你的開悟不就也是有條件的開悟呢?那並不是真正的道。什麼是菩提?就是道,菩提心=道心,菩提行=道行,得道的真人行為都在道上,一個得道的人沒有「道心潰散」這種事,除非他從來沒有見過道。在身強體健的修行過程,由內心的煩惱去看人間疾苦,了解自然的運轉只是道的一部份,「自然」不是道而是工具,可以從自然中去觀察、從自然中去開悟。如果心是封閉的,術法不會成就;如果心是精進的,證道就會很順利,所以告訴大家:要常常檢討自己、反省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