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雄文堂高雄總堂
注 : 「上清界真人下降所示箴言法語」。 生命是什麼?以狹隘的觀點來解釋,生命就是肉體在娑婆世界的壽命,這是世俗人的定義。在道士、道家的眼中什麼是生命?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只有知覺,並不是能看、能聽、有情感、與人對談、或者可以和大自然的生物溝通、聽懂鳥叫蟲鳴、甚至於和精靈溝通...etc,這些等等知覺都還不配稱為生命的意義。一切知覺(眼、耳、鼻、舌、身、意)感官,都是身體的附屬品,沒有肉體這些感受就不存在。 人總認為生命是短暫的,要好好鬧一會才不虛度,但不是這樣的。生命是長遠的,知覺才是短暫的。生命「永遠」沒有開始,也「永遠」沒有結束。 完整的「神我」個體才叫做生命。何謂「神我」?其意義就是:我就是神,神就是我。「人」只是一個知覺的個體,能算是生命嗎?人間的我是生命中的一根毛,好比人身上的一根毛,可以說有存在,也可以說沒有存在。在宇宙的生命裡,我們的肉體就如同一根毛髮般微小。 宇宙的生命就是神我的知覺,什麼是神我的知覺?
指的是:全知與全覺。 【覺】就是知曉一切的變化,宇宙中一切的變化、一切知覺。 「知」就是知道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理由。
「道」或是真理都不離神我,你所追求的「道」從未脫離過「你自己的本我」。一般人認為自己是很渺小的,因此拜拜求庇護、求依護、求皈依。但,宗教所有的名相有脫離以上所列的範疇嗎?沒有。試問那一個宗教有脫離以上的範疇?反過來說,當一個人已經證得神我,已經證道,還需要依附於宗教嗎?當然不需要。心有迷惘、狂妄才需要宗教的指引。而更可悲、可憐的是雖立身於宗教中,卻連基本的人我的修持都談不上,連基本的覺醒都沒有,這是枉費了時間與精力。為什麼這裡(四樓壇城)有如此多的燈,需要師公、神明的守護?每個燈代表所相對應神我微粒的變化,而這之中的變化卻都只是一個笑話。怎麼說是笑話呢?變化就是本來不應該發生或是可以避免而沒避免所產生的後果。比如說:有一個人,不喜歡念書、不學好、無一技之長、從小怕吃苦,凡事挑軟的來做,欺負弱小,長大後加入幫派變成混混,但是有一天人老了,沒有力氣了,打不過年輕的混混,被欺負丟在路邊,才來後悔人生如一場夢,打架鬧事,生命在腐爛中結束。但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這樣卑微的人生原是可以避免的。從小就怕吃苦,不學無術,連一技之長也沒有,年輕時混幫派欺負弱小,逞兇鬥狠,當年老體衰後,被年輕的混混欺侮,最後淪落街頭孤老無依,但是這些變化是可以改變的,小時候肯咬緊牙關、堅定吃苦、好好地念書,或學得一技之長努力工作,選擇另一條人生的道路,人生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這裡的每一個燈,代表著一個「人間的業」。每一個人一生的美麗與哀愁,心酸與血淚,在道、在神的眼中一切都只是「知覺的變化」而已。剛才所舉的例子,不學好混幫派醉生夢死打架鬧事,人生的過程,一切喜、怒、哀、樂,有血有淚的回憶,都只是活在知覺的泡沫中,有一天醒了,老了,九十歲了,生體機能已經變化,味蕾品嚐不到食物的滋味,才覺得活著很乏味。為什麼如此?因為以前活著只是靠感官肉體去知覺,高興、想念、喜歡、厭惡…等等知覺,都是靠肉體與神我對話,當媒介(肉體)衰老,無法接受刺激,傳遞給人我,更無法往上傳遞給神我,失去知覺才懷疑這一生,活著到底為什麼?一直以來以為自己活得很有意義,卻不知道自己原來只是活在肉體的刺激中。試想人活到九十、一百歲,肉體退化到只剩下會呼吸、會喘氣,到了這個歲數,即使有俊男美女親你一下,你已經不會升起一絲興奮與刺激,此時的你才是最純真的你。大家以為純真就是像剛出生的孩童一般嗎?陽師不這麼認為。當肉體要偋棄你時,才是你最純真的時候,失去感官的引誘,心不受肉體的支配時,才是真正的純真。一個人愈老愈單純,沒有物質的引誘,心才能安止,安止就是陽師常講的靜。心靜、舒適、安穩。安止之後把心靜下來,靜在道中,擺脫肉體放出的靡靡之音。
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這是好事。為了事業打拼或是為了夢想努力,都是要用肉體來達成,這些陽師不否認。需知善業、惡業都是由這軀體自做因果,自作自受。打坐時不能捨下臭皮囊,不能拋棄對這世界的迷茫,就無法回歸神我、本我、佛性。放不下肉體的種種罣礙,不管你如何的捨不下、放不下,當你要老了、要死亡時,你也不得不放下。當肉體這個軀殼失去功能後,你的心也什麼都感受不到,用棍子打你沒感覺,神經、記憶退化到七情六慾都沒有時,剩下的只有空白,這就是純真。純真就是沒有一切的雜染。沒有雜染的情況下,才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本性。入門修道,西天如來佛祖親師傅、胡秀華先師所教導給我們的,是在臭皮囊健康時就能見證本我,而不是要等到死亡時才見到。所以人老了並不可悲,此時正是可以修道的時候,反而值得恭賀,可以沒有「世間的執著」束縛了。想要見證本我,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從內心證驗宇宙生命的意義,而不是整天打坐、拜佛、參加法會可以達成。
問與答 問:如果老人本身不識字、或是沒有念過書,沒有辦法理解我們所講的道理,那不就沒有機會可以證驗生命的意義? 答:言語、文字、感覺、感官、感情,或旅遊時所見的陽光、風景等等都是媒介,眼睛所看到的衝擊,也可能對人的一生產生啟發。有些人一輩子活在文字的象牙塔裡,但是比不上親眼看到車禍所帶來的感受,一杯茶給他的感受比經書有用,一個人一輩子念經,卻比不上自己臨終時別人過來助念的感動。所以,欲啟發智慧的媒介要挑選和他的本性最直接的相關的人事物。 陽師渡化世人,不保留的把所有的法教導給大家,也不知道哪一種對你能有所啟發?一千個法中或許只有0.5個法對你是一種啟發。所以知識並不是唯一的媒介,這個媒介有可能是家人、書本、或是你自己,也許是因為看電視或是聽音樂時,內心感受到一種孤寂而開啟智慧。智慧的開啟在「不定論」(註:上個星期開示的內容)裡發生,身為陽師也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啟發你智慧的鑰匙?即使是神明也無法預知。陽師以及神明教導千百種法,這不是亂槍打鳥,而是幫你挑最可能成功的案例去試,種種的嘗試只要不要違背自然就好。一個高僧不是懂所有經書才叫高僧,高道也不是通曉很多法籙或神通高強。高、低只存在世俗人的眼中,唯有證道才是道,證佛才是佛。 記住: 不是能記誦藏經閣內所有的經書,才叫做高僧。 不是擁有高深的法力,才算是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