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專注到純思

2016324日  雄文堂高雄總堂

 

最早的道家方術裡,氣功與吐納之術雖不同但是很接近的,現在的氣功則多合併吐納之術,以吐納之術來引導氣的運行。修行時的靜思、冥思是身不動而思念動,而觀照禪修時身不動,心也應該不動才對。但若心不動,要如何看念頭的起伏?念頭既有起伏,算是心動或不動?事實上是有動的。念頭若沒有起伏,與昏睡時的茫然不覺有何不同?所以,當心不動所看到的念頭起伏是屬於心動或心不動?以上的說法比較抽象,可能大家無法理解陽師的用意,若舉例來說明:現在前方桌子上有一盞油燈,當我們拿手機拍油燈時,鏡頭是沒有移動的。此時,若一隻貓從旁邊走過,鏡頭也要跟著移動角度才能拍到貓,這鏡頭是動的。觀照禪修的「看」就有如此鏡頭,內心不動則鏡頭不會動,然而,內心的意念有成住壞空等因緣的變化,意念須動才能看得到內心意識的起伏,所以心是有動的。靜坐是心的意念在動,氣功則是形體筋脈內氣的運動。一個是內在動,一個是外在動。

 

問題來了:靜修時,內在動與雜念、妄念的動有何不同?以拍貓來說明就很簡單。當你很專心拍貓,貓就只有一隻;當你心有雜念,看到貓一會跑東一會跑西,跳上跳下的,彷彿面前有一窩的貓在動,因為你的心受外境影響而跟著亂了。靜坐能讓身體內心的貓靜下來有如雕像,也就是心定;如果心不定,就有如一窩貓在動。當心不定的時候,你必需先專注在一個念頭上而放下其他的念頭,如此其他念頭也就會一個一個地消滅。當內心只剩下一隻貓在動的時候,你的念頭只需專注在那隻貓上面,此時禪修的念頭就可以放鬆一點,鏡頭只需跟著一隻貓動(純思),直到最後一隻貓停下。

 

重說一次:當內心有很多貓在動的時候,要精神統一,專注在一個念頭上;只剩下一隻貓時,專注的力道就要放鬆一點,進入純思。貓動則鏡頭跟著動,貓停鏡頭也跟著停,直至最後貓和鏡頭都相繼停下。當最後的一隻貓停下,鏡頭不用再動;當你不用再控制它(鏡頭、心),你就自由了、解放了。從一開始結手印,一步一步導引,至精神專注集中一處,心靜下來,內心彷彿只有一隻貓成為焦點,當靜的時間夠久,貓自然而然休息,你的心就靜下來了,天地之氣自然而然灌頂你,此時,氣的覺受就會很強。

 

再說一次:如果你自己練習時,感覺氣有時強有時弱,並不是你的氣會如天氣變化般的不定,有時強,有時弱。一個修行人的氣不會不穩定的,氣的強弱覺受在於自身心的定境。當心亂時,就要先做精神統一:第一次看到一窩貓,第二次看到三隻貓……最後只剩一隻貓。保持精神統一並慢慢等待心境的統一,直到最後一隻貓也靜下來,你的心就自由了。內外界線被打破後,你就會感覺氣一直灌進來,這就如同密教裡面所提:灌頂的河流永不枯竭。刻意去引氣進來反而是錯誤的。一隻貓在走動,你隨著他的屁股移動,就有如一窩貓在動,愈是追求愈是無法感受。心自由了,所有的感覺就都來了。


今天的共修就到此。



子網頁 (1): 菩提要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