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萌現之機

2015-05-17 台中分堂上課筆記

法性萌現之機

我們繼續上星期的教導,有時候很多事情是因為你不喜歡這種感覺或你不接受,因此你就開始逃避,逃避之後反而事情沒有解決。當你對這種討厭的感覺可以開始去接受、面對它的時候,其實你心裏已經能夠向前跨一大步,也是一個很好的見證,這也是證道最重要的一個台階,要能跨上這個台階,才代表有所長進,那既然你們能有所長進的話,陽師就可以繼續往下講。

陽師在台中帶領共修加持法水的時候,不一定是像以前在教你們的時候,只是拿著香加持,在上面加持法力而已,也不見得是在上面一定要請神,用印去請神。現在反而只是拿著香祝禱,然後等候。陽師在等什麼?等神明下降嗎?其實不是的,我們一開始點香在奉請祖師們下降的時候,祖師們就已經下降了,不是一開始請不到,才又再點香祝禱;該來的一次就來,會在這個因緣該出現的時候出現。

那麼在加持法水的時候,陽師持香的這個心意在等什麼?今天第一次跟大家講,在所有分堂裡面第一次跟大家講:陽師這時候是在等,等在場各位的「法性萌現之機」,什麼是萌現之機?譬如說在場不管是三人、五人、七人,以道教的法術可以探知在場誰、或是誰與誰成道成就的緣分即將出現,這個緣分與每個人修行的深淺有關係,方向也不同,那麼就在這個時候,陽師在法水加持時,就是以道術觀察,那麼當某個人某個緣分,成道成就的緣分最為接近的時候,祖師們就會給予法冊,就是道裡面本身的法冊,這個法冊就會交給陽師,這個法冊就是今天授課的重點大綱,那麼這個法冊有可能是法術、論理,更有可能是一片空白的簡冊,這個簡冊就由陽師自行發揮書寫。

所以在一開始開符的時候,親師傅、師公們、執法師公、道教祖師們給了法力和教授,這就已經佔了法水的大部份成分,最後加持的時候,再加上在座同門的個人因素,陽師在法水中增添教授的內容。這些無形的智慧和法力融入在法水裡面,喝了之後會有所謂的「受喜」,這個受喜就是接受法喜,今天的受喜就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知識的力量、法的力量就種在你心中,心靈之中成為一個種子,再加上陽師的講授,再跟著祖師所教導的方法練習,很快就能心領神會,所以同樣的東西,在場眾人聽陽師教導的、以及寫成文字摘要、紀錄再放在網頁上,看的感覺就不同,你會發覺你看別人的、分堂整理的、跟別人來看你整理的,有些看起來好像隔很遠,雖然講授的東西有很多,各分堂有類似的,可是它的精華往往就無法單純靠著文字的記載能夠理解,或看出它的重要性在什麼地方?就是因為缺了在場法水之故。

所以在給你們的法水裡面有法令、法力、敕令,裡面更有文字般若,所以假如說陽師要到西方取經,只要跟親師傅祝禱,無形的經冊、經典就會到陽師的手上,那陽師要教導大家時,把這經典無形的般若放在法水之中,那同門喝下之後,陽師再把重點綱要點清楚,漸漸從你的內心中就能抓住要點,因為這本經典其實就已經在你心中,等著你按照陽師的教導的大綱一步一步的開啟和理解。

接下來回到太清之炁,之前講到迴心。

今天直接講授迴心在日常生活要訣,有三個,之前有講過再複習一下:

第一:一定是氣充滿,
第二:心靜之後自我反省和察覺,
第三:也是最難的,你能看到般若的顯現,智慧的顯現,也就是佛智。

什麼是般若的顯現?般若是一種智慧,是由剛剛提到的第二點─內心去啟發反省,這些東西一點一滴累積,像積沙成塔,一層一層慢慢疊加上去,疊成一個雛型後,也就是智慧的開端,好比是一座啟發智慧之塔。假如你的智慧之塔就像小杯咖啡,容量少,那你智慧的光明就比較少,如果是中杯、或是重量杯容量就多一點。以陽師來說,智慧有分深淺、大小、多寡,這個智慧的門檻就是俗稱的「見道」。所以老實說,「見道」往往是日積月累積一點一滴在生活中積沙成塔慢慢建出來,以禪宗來舉例,禪宗裡面大家最常知道的有頓悟、漸悟,漸悟是一步步慢慢了解人生佛法的實相,那麼頓悟是突然間發生了意外,突然間就發現了經藏寶庫的鑰匙,其實這是外面大眾對開悟產生的神祕、迷思、色彩,所以產生對頓悟與漸悟的差別。

我們道家,道教的這些祖師們煉丹,常常聽到某些人說他拿到了某些真訣、金丹真正的心要,然後就成就,有些人則一直沒拿到真實的口訣練了一輩子都也沒有成就。老實告訴大家,丹、金丹是「般若智慧」的代稱,我們道教是以「氣」來修煉,包含先天炁跟後天氣,所以這個後天的氣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丹術,這些培氣、養氣、培火的功夫到心氣真正的活潑成熟塑形,這些才是金丹的大成,所以是分成兩個部份,而這兩個部分是同步並序,你就可以了解丹法的成就,也是一樣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在先後天氣同時完備的情況下,才真正的成就丹道,所以所謂的得到真正金丹大道是先後天氣的部分,口訣得到完整。

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初期修煉的過程,或只拿到一部份修煉的方式,以至後來他終於拿到完整的修煉方式......,或就算他一口氣在最初就拿到所有完整法,他也不可能馬上成就,仍需要亦步亦趨走完這整個修煉的過程。開悟也是一樣,假如說一名走佛門,見過道的佛弟子,對於佛法中八正道,正行、正念的實踐沒有切實的修行,平時就沒有走這些正法修行,那麼就算天上掉再多葉子或路上放再多石頭讓他不小心跌倒,他也是不會開悟,不會有頓悟的一刻。所以沒有所謂的頓悟,只能說在最後的那一步是否很精彩、很刺激,值得書寫一番,這樣子而已。其實一切的路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你要把最後的那一步寫得很漂亮,當成一種頓悟,也未嘗不可。那像釋迦摩尼佛,佛陀他的苦行、幾年的苦行、雪山的苦行、甚至說以前那些老師、那些仙人的修煉,全部都是整個學道的過程中,沒有哪一個部份是不重要的,也同樣的,像我們現在大家所做的太清之炁,每天你氣的感受及和你每天內心的反省,都影響你將來太清之炁成就的早或晚。

今天陽師就是以剛剛大家的回去練習後的體會,整理一下告訴大家:

你們要注意的是:心跟氣,氣是我們所講的後天氣的感受,心則是無形的心。要點有二:一是它的存在與否?第二個是你的本心開放或出現與否?

1.覺知在或不在的心,這是比較表面的。
2.證知真性、法性的心。

舉個容易聽懂的例子,陽師在邊開示邊帶領同修時,一方面也知道周圍有雄文堂的祖師,還有一些道門護法,守護的一些護法神,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氣;大家或許也都可以感應到祂們的存在。陽師能知道祂們在場是因為陽師的氣與祖師們的氣息合一,氣息與氣息相通,因此我可以得知祂們在場與否,但這也只是感知而已。接下來陽師開始要教導道教裡面神聖的奧義,那陽師是如何知道的呢?這就不是表面的感知或知道,而是從內心產生的一種很直覺的知道,可以不經思維、直接採行的知道,就像出門很直覺的知道今天會下雨,或今天的交通路況很直覺的知道。這是先有心氣與心氣的會合,然後在內心產生寂靜地、默默地改變,一點一滴慢慢地變化。那麼陽師在這幾個禮拜就是要給大家,這種初步的改變;有些人已經有了,有些人還要再接再厲,你能產生感受的快與慢,有的時候是機緣,但絕大部分是努力,努力就是照陽師講的那樣去做,時機會應著事情發生,應事件發生的緣分發生。

接下來實作:

讓太清之炁與心會合,會合之後要保持與太清之炁在一起的心氣狀態下,想著今天或上一周或上個月發生的事情,保持著在太清之炁之中的心去想,也就是當你太沉迷這世間的時候,你就與太清之炁脫離;但當你太注重太清之炁時,就無法去細思這些事情,讓你保持著一個清心讓兩者做平衡,就是當你同時心很靜的情況下,同時也與太清之炁融合,維持半小時。

手結陽師根本印,感受太清之炁,直到與太清之炁合一後,手印放下,保持著進度,陽師加持太清之炁,保持此狀態,心真正的法性清明、慢慢的才會真正活潑塑形。

重點提示:

你看到一個人,或是遭遇一件事情,你的主觀感覺往往並不是這件事情,而是你的心念投射到它這件事情或這個人身上之後,你所看到自己的投影。舉例一杯咖啡:在如來眼中是一杯咖啡,在眾生的眼中是:我認為的咖啡投射在它上面然後我現在看到的是我投射在上面的意念,所以焦糖看到的咖啡是焦糖心中的咖啡、Elaine看到的是Elaine心中的咖啡、布萊恩看到心中的咖啡,三者從來就不是這杯純中性的咖啡,修行就是把這個投射能夠斬斷,所以咖啡仍然是咖啡,你心中的影子仍然是你心中的影子,不會把你心中的影子投射到咖啡上。

所以在你心清和心靜的時候,在太清之炁加持你的心清無雜染的時候,你必須有辦法去了斷這個投射,這是心靈的投射。如果在工作上,你覺得這個部門沒有跟你配合好,什麼都沒有完備,也有可能是你把另外一個部門的情況,一個你內心喜歡的部門情況去投射在這個部門,你希望它成為你原本所投射的情景,但事實上你心中的情景並不是那個部門的實際狀況。每個單位都有它的文化、特質,你要做的是:試著去了解它的文化和特質,喜不喜歡是另外一回事,它這樣子的運作適不適合?這才是你要去負責想把它解決的,不要把從前那一個舊的東西投射過來。就像有些人移民到美國,他希望美國變成台灣,不可能的,你要能夠適應這個新的地方安全讓你自由自在的地方,重點不在美國,而是在你自己。

當你看到一件事情,你知道能做或不能做,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及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那你有沒有想想看,你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到一個新的LEVEL,然後來處理這件事情,你要怎麼提升?欠缺什麼要素?要怎樣才能把這些要素提升補齊到你能解決這件事情,而成就一個新的自己。你不能只是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有沒有盡到謀事在人?假如說你需要十分的努力才能完成這件工作,可是你目前能力只有九分,那也不能說成事在天,因為你的能力本來就不足,你能做到是你運氣好,做不到是正常;可是如果你的能力已經到了十一分,但你卻沒有做到,那你這時候才能說是成事在天。所以你心中會有一個投影,怎樣的一個投影?認為自己可能會能力不足,投影到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以前產生的一點點的興趣,在產生興趣之後就想你可能做不到。

這就像小朋友去考試,他現在要會考,要去參加口試,他會覺得自己可能沒希望,因為全台灣的小孩很多都很優秀,他覺得我可能會被其他人比下去淘汰掉,而產生心虛,而開始對會考或是口試產生厭倦,也就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準備考試,反而會想逃避、會想打瞌睡或是想上網做其他事情,因為有這個投射,可是你把這個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不安的投射切斷之後,你反而可以看清楚:怎麼去做這個面試或會考而需要怎樣的程度?我現在已經有那些程度?有哪些是我可能不夠的?那麼如果你能切斷這個情緒上的連結的話,你才有辦法去補足你不夠的,才能真正的去重整你自己。

所以大家可以看看每個人要面對的,都是在不同領域上的,而這些是你自己一步一步要去想的,當然陽師今天是破例給了一點點生活要件反省的提示,重點還是在你內心,有沒有跟過去的某段經驗做連結,或是過去的你自己可能是你小時候的自己,或是現在你可能會有十個情緒,你可能把其中某一個情緒投射在自己身上,想想有沒有這樣?有的話就切斷,你的心清保持在太清之炁下,你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切斷,否則你心很濁的話,想切斷它是無解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