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本性)-心安


2016年7月20日  高雄分堂共修筆記

本來面目(本性)-心安

先來練習吐納之術:結日光印觀想雄文堂三角形的山前面是藍色的湖,山發出紅光照項自己,太陽之炁充滿全身,接著引導太陽之炁行小周天三次、大周天五次。接著結天罡印將身體的穢氣聚集在手印前方,穢氣成型之後以太陰之炁把穢氣吹向雄文堂的師公牌裡。

練習兩次吐納之術後就在太陰之炁中靜坐一段時間。

再來將左右手掌向上放在膝蓋上,左手凝聚太陰之炁有如一個氣球般,右手則凝聚太陽之炁,保持太陽之炁和太陰之炁同時存在,要做到身體中心線往左是太陰之炁,往右是太陽之炁,身體處於一半陰、一半陽的狀態。這時感覺是舒服、安靜的。這個狀態就和瑤池金母功法最後的步驟:左手太陰之炁,右手太陽之炁,兩手相交產生菩提之炁有點類似,皆是融入天地虛無、融入本來的面貌。

比喻來說:陽師年紀越來越大了,外表會開始變化,大家都一樣會老,但是如果經過整形、拉皮等醫美手術讓外貌變得年輕,這時外表是年輕的,但是內在還是原本的自己,心沒有變本性也沒變。

就像是同一的父母所生下來的小孩,每一個小孩的個性和特質都不同,同一胎所生的動物也是如此。在這裡我們不從儒家的思想和義理來談你本來的面目是非善、非惡或純惡、純善;也不以你出生後因為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等教育影響產生的後天個性來討論。我們要談的本來面目是你的本能,也就是本性。

例如:有些人出生就屬於安靜型,只要安靜內心就會感覺平和,有些人就是好動,要動一動內心才能平靜下來;有些人喜歡做公益,去當義工內心就會平穩,有些人天生喜歡自閉,把自己關在家裡才會平靜,如果放到工作場合就完全靜不下來;有些人喜歡當領導、武林尊者,當領導才能讓內心平靜,有些人就是喜歡當小跟班,這樣內心才能平靜下來。

心在最舒服的狀態下就是本來面目。

每個人的本質不同,其原因在於來自父母的脈不一樣,脈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性格特質。例如鋼琴,同樣的木材同樣的公司品牌,即使製造的工匠為同一人,每台鋼琴彈出來的琴聲也不同,製造過程中一個小小細節不同,音色就不會完全一樣。又好比車子,相同款式的車子開起來還是會有差異。你的脈生下來衝擊產生軌跡時,就產生不同的心,就算是雙胞胎一樣是在媽媽的肚子裡長大,出生時間只差幾秒,但是性格就是不同,一個當領導者內心才會感到舒暢,另一個則是當藝術家才會感到內心舒暢。每個人的心都不同,內心是否感到舒暢,是以自己的心為標準。 

當有一天,有形的肉體老了,你的脈受後天的影響改變了,或是你成仙了、形體不一樣了,那什麼才是你的本性?就好比科幻電影情節一般,人把精神體存到電腦裡去,再用USB轉換出來到全新的肉體上,將舊的精神體灌到新的肉體裡面,就像是古埃及法王轉換新肉體一樣。你每換一個肉體,你的心就會改變:本來安靜的變成好動,本來吝嗇的變成慷慨,本來積極追求公平正義變成覺得人間的是非對錯不重要。佛教所說人會輪迴轉世,所以當你的肉體改變、脈改變了,個性就跟著改變了。比如有的人因為腦部病變或是車禍腦部開刀,治療後個性變得不一樣,這是因為他的脈受傷,氣的走向因此不同,還沒轉世,人的個性就變了。

你每換一個肉體,你的感覺會變、個性會變,那什麼是真正屬於你不會變的部分?答案是:你還是會追求你心最舒服的狀態-心安。不管個性如何,追求心安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如果你喜歡家庭生活幸福的感覺,你會去追求幸福的家庭;如果你當領導者造福人群,喜歡發揮雄才大略,那你就會去追求成為一個領導者。心追求維持永恆自在的目的不會改變,會變的是手段。

所以本性是什麼?你的本性不是指個性上的內向或外向,本性是你的內心得到滿足。每個人的滿足是不一樣的,會受到脈的影響,有的人像陽師一樣當醫生、或是弘法者會得到滿足,有的人當一位領導者、當一位市長會得到滿足,有的人則當一位家庭主婦會得到滿足。

很多宗教會教你要以放棄你可以感到可以滿足的方式修行,比如出家才能解脫輪迴,只要你按照教義去做就可以得到解脫。沒錯,經過修行你的心是會改變,會達到宗教所給你的指標,但是你背棄自己的本性(內心感到滿足)去修行,就會有魔考,這個魔考就是你的本性想要的滿足,如果不是本性想要的,也考不倒你。

比如說:本來就對錢沒什麼慾望的人,就算桌子上有一些錢也不會拿,因為根本不是自己的錢,所以考不倒。本身對於女色就沒有慾望的人,當女色出現在眼前也不會受影響,所以也考不倒。 

宗教特色就是有許多修行上的戒律,各派別都有不同的戒律,但都不是回歸本性的方法。每一個人本性都不同;也許會相像,但是不同。如:姊妹、父子、歷任陽師,每個人的脈不同本性都不同,會一樣的是你的內心達到祥和、平靜時。

如何才能使內心感到祥和、平靜?因為每一個人的脈不同心不同,可以感到滿足的情形不同。陽師所教導的保持左手陰、右手陽,就是要讓你身體的氣脈達到一個諧和,單純以脈的方式使內心感到舒暢、融合,就像是要想睡覺就給吃安眠藥一樣。此法術不去想每個人喜歡些什麼,只給你陰和陽的訓練,讓你可以達到融的境界讓心靈舒暢。好比每個人口味不同,給葡萄糖只是讓你的身體不會餓,解決最基本身心靈的方法。

這不是道,但能讓你靜下心來思考:到底自己想做什麼?做什麼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如果不靠陰、陽融合的方法達到平和,你用什麼才適合你?並沒有說那一種方法就比較清高,每個人的緣都不同,順應天(自然)的變化就好。好比一棵樹的葉子不可能每一片都是朝向太陽的,但是樹依然可以生長得很好,做你應該做的就好,不用期待改變自己的脈(心),做你自己就好。

這就是道家所謂的返歸本性,返本歸元。

返本歸元不是指每個人都一樣,不是指每個人都要成為神仙,變成天下為公。當你的心平靜了,想想什麼是適合你做的。

大家回去想一想陽師今天所講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