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雄文堂台中分堂
真正的道是內心對事物的理解。倘若心智年齡是國小,那理解能力就是小學程度;若心智年齡是大學,那理解能力就是學士程度;若心智年齡是研究所,那理解能力就超凡;若是數十年的國家級元老,那就特別有 感觸,感觸也特別深刻。理解能力要多深才算夠?一萬年、二萬年是不需要的。像瘋人院那樣也不好,怎樣才是恰當的?盡其本分就可以了。在人的一生中,自己的學經歷及所見的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如此而已, 並不是因為為了學道而特意去多做某些事或辭去工作,去做本來不在你計畫中的事。也就是說你所看到的就是一切真理的實相,那麼真相已具足,就無需捨本逐末,否則就算遠到十里之外,也有可能遺漏、學不到 真相。
修道第二步:當你內心已經有所開解,接下來就是實證。特別是有形與無形,宗教與哲學;哲學只是一種現象,宗教是打開眼睛、耳朵看到另一個層面,像是水果、鮮花、金母。 修道第三步:把過去到未來連結在一起,第三步則是把時間的因素拉進來。 修道第四步:探索在時間的本源中,你是誰?你從哪裡來?
陽師的責任只協助弟子到第二步驟,第三步就由師公教導。包含有形宗教的哲學、禪學、原始佛教、道教經典、老莊道德經等都是屬於第一步驟的去認清解開內心的疑問。假若出生在中南半島的人,要他去學習道 是很困難的;若是出生在西藏,要他去學習老莊思想,即使聽懂也不會很深入;若是台灣人,四聖諦、八正道就算聽得懂也會覺得無趣。意思就是你從哪裡出生就代表你適合走哪條路而且你也會有興趣去學。雄文 堂中第一步驟與第二步驟可以融合在一起。基礎的部分,如做人的道理、上善若水的意義、福份的由來與影響…等等,可以一步一步來認知,陽師可以一步一步解釋給弟子了解,可以上一千零一堂課,一千零 一堂除以一年35週作為計算,要講28年來講完。所以在外面的東西(知識)可以無限制擴張,每一樣都有智慧,因為任何生活的東西都有它的智慧在裡面,都能作為修道的幫助。你的內心有12道鎖,就需要12 支鑰匙去開啟;內心有5道鎖,就需要5支鑰匙去開;內心若沒有鎖,那就不需要任何鑰匙。
門也是各依其緣份。能把所思、所見的現象歸納成為結論就是複雜的思維、或稱為精妙的開悟見解。三藏十二部或三洞真經等等佛道經典,對一切內心已無疑問的人來說是非常容易的,因為由經典所呈現的原則都 是直接、直覺、能夠一目了然。宗教經典除了原則之外還有理論,在經典的教學及講解中有時為了陳述反而將簡單的道理複雜化,以致於最後的講述與真正的事實有很大的差別。雖然學了很多理論,但實際上,種 種的理論只是陳述一點點事實而已。
那為什麼不直接指出它?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
了這些,就代表你知“道"了嗎?你不會因為看到「現象、景物」而開悟。信仰是一種宗教嗎?是的,只要是「信仰」,此等「理念/宗教」就一定會普及。宗教要散播出去就是靠信仰,信仰是宗教的工具。比方 說,鄉村中的八家將文化,對他們來說,『請神上身(起乩)』--- 這樣的「信仰」就是宗教的全部。在國外,基督教宣揚在世繁榮,死後上天堂回到天父身邊,而有了內心安止的去處。因此,消弭了內心對未知 的恐懼,讓人不再有浮萍、迷惑的感覺,藉由把一切的無常當成是天父給的考驗而減少對於未知環境變化的合理化解釋。
更複雜的信仰如大乘佛教中淨土宗的本尊接引,這就如同基督教的天父信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種信仰;輪迴、佛性、菩薩行也是一種信仰。伊斯蘭教的信仰也類似基督教,不過是換了個主角。什麼是道的 信仰?什麼是雄文堂的信仰?「自然、無為」是一般道教的信仰,大乘佛法、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有一個「(神)人」可以依止,道教中可依止的(神)人就像金母,三清道祖...等等,但,道教的核心思想為 「法自然」,而非強調往生之後成為主尊的眷屬。以信徒的知識水平來論,怎麼樣的信仰才會吸引最多的信眾?以保險來比喻:保單福利愈好,就會愈多人買;一個信仰能夠給予愈多的利益就能得到愈多人信奉。
有些信仰是著眼在人的一生過程,給予平安、順遂;例如媽祖等的神明信仰,這是一個福利很高的終生保單。大乘佛教則是信仰來世,強調淨土,「菩薩行」的信仰是前往淨土的道路;基督教的信仰涵蓋今世與來 世,有排他性。與佛教相比,道教不特別強調淨土往生,其信仰強調人生一世中的修煉與啟發,修道有成則成仙,返樸歸真。密教對於今世與來世兩者都注重;原始佛教講四念處、諸行無常,不能算一種信仰。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既然講無常與無我,從「無」之中啟發一切,換句話說,當然也可以說它的信仰就是破除信仰,因為「無」嘛!但現今已無原始佛教的信仰,現在流傳的南傳佛教已經慢慢變質成為了高僧信 仰,信徒關切的是修練正果即可成為阿羅漢、聖人。這和中國以前的儒教類似,強調「學聖人」。但這種轉變也不是壞事,如果學原始佛教不會變成阿羅漢,你也不會想去學,想成阿羅漢。這種動機就變成你的一 個期待,而這也成了所謂的南傳佛教的風貌,這並非原始佛教。陽師佛靈子想帶給大家是的什麼信仰? 或許該問你們想信仰什麼?信仰只是心靈修養的一個起點,一個心靈上往上提升的動機。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其實已達到了出發點時所欲追求的終點,過程中已經給了滿願。信仰不是終點,而是心靈開發的過程。 比方說,基督教的創教在耶穌之前已經有先知,舊約聖經上已有上帝的信仰,耶穌說他是天父的兒子,「天父聖子說」是基督教的信仰。印度的佛教信仰中,佛陀有說他是佛王之子、XX佛的轉世嗎?印度在佛教 悉達多出生之前就有婆羅門教,婆羅門重階級、重出身。而佛陀所教的是真理,而不是注重你從哪裡來?前世是什麼?我佛靈子需要說我前世是xxx轉世?藍莓轉世?有些人在會強調自己是xxx,但我不會講這些 「前世論」來做為雄文堂陽師的信仰。
1.信仰的種類與各教派的比較。 2.教導的方式是來自因緣。 3.請在場的大家觀察你們週圍人的宗教信仰,寫1000字的心得報告,下次上課交。剛剛所教導的金母祈禱法是不可以陷入心靈迷思的,也就是去不可以試圖想聆聽訊息,想要接受天父、八家將、媽祖、 無形世界等的訊息。通靈人往往陷入心靈的迷思,受困於幻覺、妄覺,愈修心愈亂。
陽師的責任是教導弟子們內心無迷惑、開朗、光明、無常、無我、寂靜,也就是一切真相,真相就是事情的本態。原始佛法信仰中的第一步驟也就是我們的第一步驟。所謂的實相:木頭就是木頭,地板就是地板, 不能把木頭說成是塑膠。雄文堂修煉的第二步驟是加上法力的鍛鍊,這也就是目前你們學的。所以,台中雄文堂的教授是第一步驟與第二步驟一起做。第一步驟是以思惟破除迷惘的心。第二步驟是開啟靈魂的思 想。這裡所指的靈不是藏在肉體、用以轉世輪迴的靈體,而是指本性、佛性。 一個人的心有疑問的存在與習氣時,內心的思維就會被習氣影響,看不到自己心的原始面貌。心要純淨才能保持中性;如果有兩人同樣領受金母的指令,但兩人轉述金母的答案卻不同,問題何在?難道是來了兩個 金母?不是的,金母只有一個。修行者心中的汙染越多,所領悟的答案就與金母給的答案本意差別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