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印

2013年5月7日  雄文堂高雄總堂


   今天介紹一位師公:佛星子師公。這位師公和台北同門道號相同,但卻沒有關係。雄文堂歷史悠久,道號是會有重複的。雄文堂本來沒有星光印,星光印是由佛星子師公體悟出來的成就法門,這位師公是很早期的一位師公。

  星光印是佛星子師公一生修行精華的結晶,星光印的修練口訣是:在本心。星光印可幫助雄文堂弟子修行雄文堂的任何法門,包括日光印、月光印、星光印、天罡印...等等,此四印各有其功用,特性也皆不同,但只要有誠心恆心,學會任何其中一個大印就可以成就不退轉的神仙,了悟至道。

  星辰指的是天上的星辰,天文學所說的宇宙中的所有星星,其運轉都有一定的軌跡。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隨著銀河轉、小銀河又隨著大銀河轉 ,天體運轉有一定的規則。地球、月亮、太陽之間有一定的法則、航道,不能變更。

  萬一有一天不按法則走會發生麼事?很簡單:地球撞月球,就像以前的恐龍全部都滅絕了,全部都重新來過。地球已經毀滅過n次,文明已重新來過n次。有生就有滅,只是時間的長短。未來某年某月某一天,當星體不按照法則運行時,災難就會提早發生,佛星子師公因修行而神識廣闊,通天達地,因此了解到這個意義。 

  在宇宙中,個體彼此間有依循的法則,其運轉不能脫離法則。在人間,每一個人都有其生活軌跡,陽師是要在醫院上班看診、教書、指導弟子、假日回老家孝敬長輩;蔡師兄每天上班要服務客戶,下班要照顧老婆孩子;李師兄池師姐已經有孫子,要照顧的家人範圍又更多。人人都必須按照自己的軌跡走,輕微出軌還可以彌補小災小難,但若出軌太大,就會造成生命中的裂縫,甚至導致無法挽回的地步。

何時會造成出軌?

  1. 後天的飲食不正常。無論吃中式、西式、港式,任何食物都是為了維持肉體和精神可以正常運作。吃太多、吃太少、暴飲暴食、營養不均衡等等,都會造成肉體出問題,甚至導致精神出問題。 吃到有毒的食物,如三聚氰胺、微量殘餘的農藥、水質不好等等而中毒,這些都是指後天肉體的出軌。

  2. 先天因素。先天的出軌可以避免,也可以預防。最常見的就是佛家所講的業力,由業力造成的無常就是先天的出軌。比如這桌上的油燈,有酥油與石蠟油兩種,燈蕊的粗細也不同,所以每個燈呈現的燈色並不相同。人的胚胎形成時,就好比油燈材質的不同,製造時就已經造就燈色、燈溫、火光大小的不同。可不可以調整?可以。把燃點低的石蠟油的燈蕊拉高,把燃點高的酥油燈蕊拉低,火的亮度就可以調成接近一樣。  這些是後天知識上的調整。又比如考試:聰明的人臨時背半小時~一小時,就可以應付考試;笨的人要不斷重複記頌,但最後考試成績是一樣的。但念書臨時抱佛腳的,可能記得快忘得也快,勤奮的反而記得深刻。

業力不同,使人生而資質有異;先天的出軌更使無常在色身上留下痕跡。如剛剛所述,燈蕊長度可調整,聰穎不同也可藉由勤奮而補拙;故身體可以調整,修行更是如此。藉由星光法的調整,可以幫助我們在繁忙的時空裡,讓身心在寧靜之中沉靜下來。星光印可說是時光的凝聚法、縮短法。

星光印有何作用?

  1.在有形方面:日常生活中時間過得很快,過於忙碌心情會起伏過大,內心若不夠謹慎、仔細,容易就造了業。星光印能把忙碌的心瞬間靜下來。比如坐高鐵經過一棟很漂亮的建築物,短短幾秒,有些人沒感覺,有些人只看一眼,就能對建築的材質、大小、顏色、美感等了然於心。又比如工作忙碌用餐時間很短暫,但對每一口食物的滋味、背後的用心、都能用心體會,則每一口都會很珍惜。能夠活在當下,生活在分秒之中,雖然只活100歲 ,不覺得人生短暫,而有活了1000歲的充實感。

  2.在無形方面:星辰如此之多、如此之大,沒有一個不是按照法則在變化,星光法就是星體運行之道。以星光法運於無形業力時,星光印不是把業力弄走,而是現出業力的本質。比如一個蛋,我們只能看到外面的蛋殼,而看不到裏面包覆的內容(業)。蛋殼就是一個障礙,讓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星光印可以幫助我們透視蛋殼裡面的特性和本質。

  業力是無法消滅的,就如同已成形的石蠟燈跟酥油燈已經無法改變,不可能像哈利波特用魔法變一變就不見了。當業力現前時可以做的是調整,把傷害跟負面的轉成正面的幫助,這是非常巧妙的運作。星光印在有形的運用很廣闊,在有形的方面則是幫助懂得調和,調和那些障礙修道、障礙生活的業力,化阻力為助力,如同天上星體雖多,但運行有方。

 每天唸經、作法會、捐錢行善、燒金紙、還願等等做法,是不能消業力的。如果能,有錢人可以寫很多解冤籤就不用擔心業力了。 雖然道士以此營利錢很多,但道士只能把災洗掉,無形的業力是洗不掉的。有一句話說:有錢能使鬼拖磨。但鬼推不動刀山和油鍋,黑白無常也不會收你的錢。消業若能靠錢為之是天方夜譚,懺經、念經時,若有口無心是無濟於事的,如同以錄音帶、CD播放佛樂,完全無法撼動無形的業力。

業力唯有神明之力可以改, 神明之力就是天地循環之力、這就是自然法則,而星光法就是此自然之道。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