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和解脫的關係

10 月 29 日 高雄上課筆記

修行和解脫的關係

一般然認為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這是比較狹隘的想法。很多人認為離開塵世種種業緣的糾纏就是解脫,假如修行只是離開人間,那麼死亡、到外星球、到地獄也是離開。有些人覺得生活在世上是痛苦的,人生沒有意義,所以一心想解脫。人的一生會經歷生、老、病、死種種階段,生是死的開始,年老是因為曾經年輕過,生病是因為曾經有健康的身體,死亡的結束就是重生….,這是自然的循環。這些階段的好或壞只是內心的覺受,不管你喜歡或者不喜歡都不能改變事實。當一個人老了,年輕時可以做的事情現在就做不來,或甚且有老年癡呆症、走路不穩……等等都會發生,此時,覺得活在人間不好。但需知:一個人老了、死了之後會再重生,再生後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新的朋友、新的家人、新的環境、新的面貌。這是另類的思維。

試想:若是人的一生也可以藉由基因改造來調控,以此世的模式打造下一世,為自己的未來預做安排,如此真的比較好嗎?答案是:非關好壞,內心對於境遇的喜惡並不會改變事實(境遇存在的真相)。比如說小朋友會覺得長大當大人很好,不用考試、上學;父母則覺得當小孩子很好,只要用心讀書,不用擔心其他的事,如此的人生很單純。當小孩子吵鬧要買玩具而很難教導時,父母親就希望小孩趕快長大;等到有一天小孩真的大了,但卻不孝順父母、不拿錢回家,又覺得小孩長大不好,沒有幼兒時的黏人與天真。所以,當感受不同了,看法就隨著轉變;看一件事的角度改變,覺受也就完全不同。

修行的目的不是尋求解脫,那是為了什麼 ? 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 : 修行與解脫。

(撇開覺受的問題不討論。)

陽師問池師姐:妳覺得修行後與之前有什麼不同?

池師姐回答 :於人生觀改變很多,遇到不如意的事,無法排解的都會當成是一種考驗,在脾氣上變得較溫和,平靜很多。

陽師說:很好,謝謝池師姐分享。

陽師再問蔡師兄:除了自我成長之外還有什麼不一樣的?

蔡師兄答:親近宗教的緣起是以前會感到內心苦悶、想要有一個慰藉心靈的地方。最近常會想為何自己以前會那麼迷信宗教,為何會這麼投入,與現在有何不同?又說不上來為什麼。

陽師說:會去想以前如何現在如何,反省也是一種成長。

很多人把宗教當成避風港,當成一個無助時可以依靠的地方,而不是為了修行才學習宗教。多數人想要的是萬能的神幫忙打點好一切,把一切未知交給神明安排而逃離自己必須付的責任。要知道:不管任何宗教都沒有辦法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不可藉由信神而脫離現實。

一般人總是在尋求避風港,需知船停靠在港裡面只是暫時的,風雨過去後,船還是要出港,大海才是現實。當遇到困境時需要朋友的支持,而宗教也可以成為支持的力量,但不是唯一。「脫離現實」並不是宗教的目的,宗教不該蠱惑人心。如果陽師說自己是唐明皇轉世,先命是皇朝命,可立諸侯,信仰我的人可任命你們為大臣,可以變得很有錢,生活可以過得很好……,這樣就是蠱惑人心。宗教不是要用來收攬人心以資利用,像是古時候有青陽、紅陽、白陽三期之說,走到白陽時期,就是世界末日,只有信教皈依三寶才能躲過災難,三陽之說就是一個邪教。

人心都想要尋找一個安定、沒有變化的地方。有些宗教會藉恐嚇信眾,如十年後有一劫,信教得永生之類的方式來恫嚇人心。未來的事雖然無法查證,但普羅大眾選擇相信,是因為怕那幾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意外發生的機率,抱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而不去查證。比如說有一杯水,裡面可能有壞菌,但是喝下去只有100萬分之一的機會讓你生病,也就是說只有很微小的機會生病,但是你會選擇不喝,因為心已先被蠱惑了。

那麼修行和解脫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為什麼這麼說?一般人都想要往生到安穩平和、沒有六道輪迴的地方,所以才走入修行。但是,拼命念經、念咒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嗎?想要到平安、永樂的地方受生只是在尋求避風港。船可以停靠港邊補給人力、物資,但終究要出海,否則船本身就沒存在的目的。很多人認為修行等於就是行善。比如說:到伊波拉疫區當志工、造橋鋪路、去安養院當志工而推老人家出去曬太陽......,以有形或是無形的(精神上的付出)方式來助人。宗教總是鼓勵人要行善,然而「行善」這項工作卻一般團體即可做,不一定要加入宗教,行善更不一定要修行。所以,說修行就是要行善這是不倫不累的。

修行不是為了解脫輪迴,不是為了消災解難、把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不是為了延年益壽。想要避災解厄,只要靠後天的學習就可以避免,比如說多學習一些事物或經驗(人生哲學),就可以知道哪些事要避免?哪些事要處理?自然可以化解災厄。又,現在醫學發達,懂得預防保健就可以減少疾病發生。這些人世間的知識與生活習慣甚至比整天關在房間裡面修行以避災的成效更為明顯。正常飲食、規律生活、不要吃黑心油、不健康的食品(讓器官早日衰竭),吃得健康.....,如此就可以長壽。

每個人都討厭困難的降臨,但是有一些些災難與考驗反而可以讓你成長。小孩子考試考不好,被老師、父母親天天打,漸漸地被迫認真唸書,如此,有了努力自然會變聰明。考驗不是壞事,人生有挫折不見得不好。比方說有兩位載同一個小村莊裡一起長大的小孩子,一位在二十歲時留在家鄉務農生活,一位到大都市打拼或是到國外去學習,五年後兩人的能力完全不同,這是因為經歷不同。野放出去,有考驗就當做是償不好的業,只是考驗的時機對不對很重要,考驗需要適時適量。

修行是為了什麼?把上課、打坐等等一切都做好,親師傅、陽師就會幫你打點好一切,讓生活無憂無慮嗎?陽師告訴大家:修行不是為了什麼,修行是在修正一個人的心性,不是為了一個目的。修行不是為了成就一個聖人,不是為了成聖、不是為了成仙。要成仙只要陽師幫忙超渡一下就可以變成神仙了,不用辛苦修練。(像剛才那樣把某位送進雄文堂淨土,雄文堂的法力是不可思議的。)修行是修正自我的心形,過程中會感到開心、無感、或者因為感覺以前為何會那麼的笨而悲傷.......。所以我們修行真正的目的就是做你自己。別人心目中的自己,並不見得就是真正的你自己。做爸爸、媽媽眼中的乖小孩,按時上學按時回家做功課,這樣就是自己了嗎?這是你心中認為的自己,但是否如此?要當自己,思考相同年齡的人該做什麼事?12歲時的課業、才藝各方面等跟同學比起來如何?15歲時該做什麼?19歲時該上專科、大學繼續念書或是創業?這些都要要自己先立定志向,並且做好現在該做好的。而這一切努力是為自己,不是為了爸媽,不是因為要滿足他們的要求。12歲時該做好的沒做好,就無法做15歲應該做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你的人生不是只有聽爸媽、學校老師的安排,自己更要為自己想清楚。將來父母老邁之後,你想要有能力照顧他們,那麼就要獨立的能力,要有工作、有收入,現在就要為將來的理想努力。

比如說蔡師兄修行的目的是做自己,而他自己想要做什麼?希望將來小孩長大之後能擁有自己房子?或是退休後去山林田野中過閒暇生活?這些都不是輕易就能夠達成的目標,需要不少努力,而我們的身體會漸漸老化,體力會逐漸衰退,在現世的生活中競爭力也會愈來愈弱。所以有了生活的目標更要保持身體強健,才能做好自己。修行可以在幾個方面幫助我們:

1、身體強健:雄文堂的法術裡有身體五行氣息流暢之法,筋脈、五臟六腑內的氣運行順暢才能少病健康。

2 : 抵擋無形的災難 :若你的孩子有先天的災難,因你的氣強,受到你的氣影響,自然而然地氣也會變強,災難在無形之中化解。但需知:氣是會互相交流,你也會因他們而氣弱,所以,要保持性與命雙方面的修煉,自助也助家人。

3 :好的投資打算:因修煉而常保心靜,則工作時可以判斷正確讓事業順利,不置於投資錯誤的時間精力在錯誤的方向而造成損失。因修行而懂得如何不傷因果,內心常有善念,行為剛正,則因心正而福份自然增加。一個人的心氣正則福份增長,想要福祚綿延不是只能依靠布施一種方法而已。

修行之人心性須端正,以誠意為初發點;修行不是為了只是求解脫、往生西方淨土。

這是陽師講解給大家了解修行的目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