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池金母的內丹術

20140727講述於台北分堂

瑤池金母的內丹術


一、 契子
首先我們先傳瑤池金母莊嚴定心法,以這個共修來引導今日所要教授的內容。

練習方法:
先觀想前方有尊瑤池金母大天尊,瑤池金母有著莊嚴的法相,金母散發出接近綠色的琉璃色光芒,光芒遍照十方法界,將我們的心逐漸地擴大融入到法界之中,與法界的法力相交融,再將我們的心收回本處,靜靜地看著自已的心。

說明:
觀想金母散發出接近綠色的琉璃色光芒就是金母的法力,然後再將自己的心散出去與法力融合,再收回自身,就有金母的力量,當我們守住這股金母莊嚴的法力,心就不會動,此為訣竅,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當中不是只有觀想,或是隨便換一個光芒的顏色就可以改一個法,而是當中有實質的道義,再加上今日開壇時有瑤池金母的法籙,因此這個法除了觀想存思外,並輔以金母的法力。沒有金母的法力而只是以上述的法門來練,很難練成。


二、瑤池金母養身契心法
金母的法術不在於奇門盾甲、青竹竿破煞或是神打等卜噬、通靈、消災解厄的法術,金母法門重心在於「心性」。上述的瑤池金母莊嚴定心法只是用來引導今日教授內容的契子。

我們來想想金母的內丹術成就的是什麼?如果假設說,有人吃了一顆金母金丹後停止老化,外表保持青春姿態,成了醫美的最佳代言人;更甚且,連內在的五臟六腑也健康長生,成為長壽不死的神人。那麼這就是數千年來內丹修行人所追求的終致目標嗎?一個活了一百年、二百年.....甚至千年的人,他的精神是否也是長生如年輕人般的充滿活力呢?還是他的心已如百歲人瑞般的對一切不感興趣?

一個人的「心」在年輕時是充滿活力的好奇心,剛出社會時是拓展抱負的野心,老年時是堅持己見的固執心。如果我們活到兩百歲、三百歲,外觀雖然保持著青春,但是我們的心呢?內心的想法會變化是因為我們的歷練增長,看得多體悟得多,所以心變;如果這樣的步驟再讓我們多活個兩三百年的話,我們的「心」還會執著(CARE)、在乎什麼?或者說,就讓我們如同一個小天神一樣,壽命小則五百歲,大則一千歲,那看過了這麼多世間的滄桑之後,我們的「心」還會要的是什麼?五百年到一千年是很長的一段時間,若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則是可以從歷經南北宋時期各朝代到鴉片戰爭,甚至到了科技讓人也登上月球,若是我們隨著這樣歷史的潮流走,活了一千年,看了這麼多數不盡的人間變化,心會成長到什麼地步?或者心會因感嘆外在的變化而萎縮到什麼程度?在那個時候,內心認定的真理是什麼?對於宇宙的實相還會抱持興趣嗎?又為了什麼而活?就算是當一個地上的神仙,受人間香火的供奉,好似每天上朝退朝開廟門關廟門,每天看著世間的人對著神明祈求,看了一千年,所求內容都大同小異,不會煩嗎?所以,即使有著美麗的外觀與不朽的內在器官,卻不能改變心的老化,「心」還是會隨著時代,時光的運轉,而逐漸腐朽與老化。因此即使真的有外丹這種神物可以使人外觀長生不死,但是我們的「心」卻還是死了,只是讓我們變成像活化石一樣,一個活死人。

內丹則不同,內丹會讓我們精神與體內的氣(先天炁)能夠長生青春,也可能讓器官運作健康,但是卻沒有辦法也不可能像外丹一樣使我們永遠保持青春的身形或是器官的永不衰壞。

內丹可以讓我們達到不變的是我們的「心」,金母的「內丹」是讓我們的「心」與「精神」跟著宇宙能共處共成就,這才是金母的丹法。

當我們的「心」、我們的「精神」能夠亙古不壞時,那首先要知道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活著當然不是為了抱孫子、抱曾孫或是抱曾曾孫,而是當我們可以活著二百年、三百年時或是更久時,我們是為何而活?簡單的說就是「心之所向」才是決定心繼續運作的動機;沒有了動機,「心」就會逐漸萎縮。

如果在這世界上,你的社會地位已經達到最高點,你還需要再打拼嗎?如果你當上神仙,當上陽師,你還要做什麼呢?修行的目的不是有一天當上教主、不是當掌門、不是當住持……等等,也不是為了設立教團。教團有時反而會扭曲修行的目的,因為教團裡有人和人的爭執,你會想到你的位置在哪裡?就算你爬到最高的位子,你也會想是不是永遠不要退休?沒有教團反而安然無事,無人事上的紛爭。如果你沒有在教團裡,就像我們雄文堂現在這樣沒有一個教團,那你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修行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名譽或是榮譽,就像陽師現在每收一位弟子,法力和生命力就會流失一部份;弟子入門時的情況嚴重,也就是運低、逢劫時,陽師在收徒的時候就會相對的法力流失嚴重,壽命也同時相對減少。流失之後,雖然在師公與親師傅的加持下會慢慢的恢復,但你也知道那種短時間內體衰的感覺並不是太好。所以名譽與榮譽也不是修行的目的,修行不是為了收徒來凸顯自己的能力。

菩提心是幫助眾生成道的心,這裡的「眾生」包括你自己在內。如果說你已經成道了,那麼就代你已經成就了菩提果。屆時,你還需要菩提心嗎?你已經拿到了菩提心獎,然後再來呢?如果你經過三百年的修行得到如釋迦摩尼佛般的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三百零一年後呢?你已經達到目的了,再來做什麼?如果說你要創立一個教團,那是很累的,要照顧的那麼多人,弟子有所求,就要幫忙,幫了之後就要有靈驗,不然會有損英名,所以會很忙碌,弟子愈多辦的事情愈多,如果弟子不夠多,又覺得面子不夠大,陷於收徒與否的兩難之中。所以你成道後,再來要做什麼呢?當你對於人間的世間業完全不放在眼裡時,接著準備要入滅了嗎?

反之,若你還沒有成道,那你就還沒有站在最高位,那你可以一直往前衝,因為你有一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目標,你還有一個必須前行的理由。所以,為了有活下去的目的,是不是可以故意不要去實現目標,讓前行的理由保持存在?或是乾脆連「立志」都省略了,省事事省?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你就跟從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有何兩樣?你就落得跟世間的人一樣,「心」一直漂泊不定,一下快樂,一下悲傷,永遠處於找尋依泊的彼岸之不定中;苦海中的人就是如此。

今天金母所傳的瑤池金母莊嚴定心法,先將你苦悶的心定住,以此莊嚴法門,你得大定之心,成就殊勝莊嚴法相。那定下來後,再來呢?就算你有金母的法力加持,協助心定,定住一輩子、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一百萬年、一千萬年,那再來呢?

就算是「心」永久的安住,那也不是得道。

因此如果要講的比較淺白一點,就初學者而言,「心」是需要有志向的。在學習、開始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逐漸領悟到一件事,萬事萬緣的變化都有其因緣,緣起緣滅來自俗心的造作;當我們已經沒有造作心的時候,也就是沒有「因」的時候,這時就沒有了「果」,也就是沒有了緣份。當沒有緣分的時候,這個世界就不會運轉;世界會運轉,是因為有造作心的緣故。

道講自然,所謂「自然的變化」就是因緣的轉動,因緣不轉,「自然」就會維持現狀;「自然」會轉動是因為有因緣,沒有因緣,就不會有轉動,維持在沒有轉動的狀態,而這個狀態就是「混沌」。道產生了轉動才會有清與濁的產生;「混沌」就是「不分」,不分清與濁,不分陰與陽,不分善與惡,不分實體(實體就是法界、三萬六千神祗、所有神祗)與虛空(虛空就是太虛),空間與個體都不分。修道至不分地之後,心因為沒有了個體就等證虛空。

當「自然」開始轉動之時,虛空就有成住壞空,終有一天會破滅;當「自然」沒有轉動而處於「混沌」之時,虛空處於停滯狀態,沒有成住壞空的循環,因此不會滅。宇宙中的「自然」有著成住壞空的現象;空間會滅是因為「自然」的轉動而有生滅的循環,當「自然」已經停止轉動,變成「混沌」的狀態,虛空就不會滅,因為「自然」轉動已經停止了,就沒有成住壞空。

當成住壞空都停止時,虛空不滅;虛空不滅之時,「心」也就不滅。

所以當十方法界都是虛空之時,天與地就會因為無實體而沒有分別,成道的心座落何處都是在渾沌之中,有無指向、有無方位都變得不重要,因為心無分別之故。這時「心」還會有一個目標嗎?當每一個目標都落在無座標的方位時?當每一個目標都落在無分別位之時?須知:每一個都是我們的目標,每一個也都不是我們的目標;當有目標的時候,心就發菩提心,幫助眾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欲使眾生成正覺。當沒有菩提心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是不動,我們與眾生無分別。「心」有分別時,是因為眾生有因緣起,「心」無分別時,是因為眾生無緣起。

若我們今天身處於「混沌」之中,觀十方法界因緣起伏,若東方有一顆星球有眾生因緣起,則「心」可以發菩提心,可以動,若其他法界星球並無任何眾生因緣起,「心」則不動。「心」可以動也可以不動:若動則是道的轉動;不動則沒有成住壞空。有動則有壞,有壞就有滅,滅盡之後又有生,生生不息。如此,生滅一相才是跟宇宙共長存,才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修持內丹成就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既成正覺,就不會在意皮膚會不會老化,不會在意有沒有皺紋,更不會在意胃腸老化。

以上的口訣就是瑤池金母養身契心法,養身就是讓身體生命長壽,但是長壽若不能契合心的話,外表的長壽,並不能讓我們的心也長壽。所以究竟的養生,就是身與心都是究竟不壞的階段,與宇宙同長壽,這就是瑤池金母養身契心法的終極目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