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無常


2014年1月19日   雄文堂台北分堂


 
何謂自然?

修行首要是心要定,定的前提是心要先靜。

靜的前提是是否具足向道的信念。修行的考驗上,第一關信念不具足,縱使後面運用再多的技巧也是枉然,也無法讓心靜下來。向道的信念就像是硯台上有二隻毛筆,剛沾墨的時候毛是軟的,乾了以後毛就變硬,是因為墨汁有膠,有黏著力所以毛變硬,再加水之後毛又變軟了。因此是什麼樣的心才具有黏著力,促使你來分堂修行呢?答案是道心。那又在何情況下,你的道心會散掉而變成世俗的心呢?就是當你看到無常,不能接受無常,拒絕無常,排斥無常時,你的道心就會散掉融入了世俗的心。
 
何謂無常?又何謂有常呢?

古法有云「道法自然」,當我們依照自然的變動就會察覺到「道」的軌跡。結婚、生老病死是自然也是無常。是二個議題,也是一個議題,從中間你看到自然,也看到無常了嗎?師公要之前暫時離開的大家想想,「自然和無常」,這是課題是給之前暫時離開的大家,最需要迫切去想的問

題。



在這裏給大家幾個提示,幫助大家來觀察這個世界。
 
例如:在急診室裡面,無論膚色、人種、落後國家、開發中國家,急診室裡永遠充滿都是各種情緒交雜,救回來的就會高興、救不回來的就悲傷,更多的是糾結在中間的狀況,所謂的中間的狀況就是送開刀房、加

護病房或是病情未明朗的病人,若你是個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對於每一個病人都視為有機生物時,你可以按正常標準程序步驟處理各個病人的病症,而不參雜個人情緒。但是若是此病人是你的知心好友、家屬、

師長…等,你是否還能在不受情緒的影響下,按正常的程序操作呢?


「自然」就是按正常的程序規則去操作,當無常心湧現時,內心被情緒淹沒,自然就變得不自然,當在處理他人的過程中,想到自己親友的情況而內心產生了投射他人變成親友時,自然就變成無常,無法變成冷靜

的醫護人員來按正常的程序處理病症。因此「自然」就是在沒有我執的情緒干擾下自然的去處理事情,當有夾雜個人的喜怒哀樂等無常心來處理事情時就是不自然。
 
再者,當我們遇到無常時,有修行的人和沒修行的人差別在哪呢?

沒有修行的人,有的人用避災法來處理,然而避災是一種術法;息災、點燈、祈福…等都不是百分百,都不是絕對,有再多的護身符也不是絕對的保證,即便365天都很冷靜,但是只要有一天當你遇到情緒的波動

時,你的心就崩潰了。



另外有智慧的人,用調整心態來應付無常,然而調整心態是一種比較有智慧的方法,但是也是術法,也不是究竟,因為你的智慧總一天會被你的情感給擊破,而你一貫保持的冷靜就會崩潰。

因此我們從剛剛急診室的例子想想,如果順著急診室內外在環境的變化,無常一定會發生,此人如果是智慧到頂端,不論處理陌生人、親朋或好友心態都能一致,都能保持內心冷靜的處理事情,你就是證果的聖

人。當然並不是要你沒有情感或是木頭人,而是要你在處理的過程中沒有夾雜個人情緒,處理完後才是情緒釋放並且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來看待。所謂的「自然」,就是您的悲喜冷酷都能應時應地,當病人需要急

救時能冷靜下來,做應做的程序步驟,急救不成功,才是釋放情感的時候,也許這個人走了,你仍冷酷,也不對,是極端,在處理的過程中,感情氾濫也是極端。如果你能夠應時應地的處理你的情緒,這才是証果
的聖人,而不是在處理的過程中帶入各種情緒。


 
因此心要能夠應時時應地的順應,這是成仙的人與成為真人的必要條件,不能夠應時應地是走極端,完全不能控制情感也是極端。都是背離中庸之道。
 
為何雄文堂的出家是現在家相呢?
一般僧團都有服裝、頭髮、儀容…等規定,這是一般僧團的規矩。

出家等於是入另一個家,規矩是人家的規矩,雄文堂沒有出家的規矩,主要目的是要大家深刻體會自然與無常,而不是把你關在學校,保護好好的。

雄文堂要我們對於自然與無常有深刻的體會才能慢慢的調整心態.

道理的準則古往今來一直沒有變,人心的成熟度就在於我們從自然與無常的體悟中,你的心接受與調整了多少。

如果關在聖地閉關能開悟,回到平地又回歸平凡心、世俗心,那開悟都是假的。

如果在大武山有開悟的勝境,下山後仍保有開悟的勝境且還是一位聖者,這才是真聖者。

如果你有結婚有小孩,但你的心一直在自然與無常中體悟、調整,你依然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道士、女冠。閉關只是一個方便法,而不是一個成道的條件。

雄文堂的規矩就是沒有規矩的框架,沒有制服、沒有規定,祂要我們的心能否體會世間的苦,了知無常,而不是趨於冷漠、冷酷,而是要有一顆仁慈的心去關懷眾生,應時、應地、應人,適當發洩情感、成熟的控

制情緒,而不是不成熟或沒有情感。


 
我在以科主任這一職來舉例,在當科主任之前,認為除了工作以外,我們應該有正常休假的時間,科主任的事與我無關,我不用擔心這些事。但是當上科主任之後,我是煩惱若是少一個工作天會損失多少營業額,

員工休假會犧牲多少整體戰力…等,要處理成員的抱怨、長官的期待、醫院業績發展規劃、自身的抱負等等……,除了要做好主管的工作外,還要擔任陽師的職責,因此上來一趟台北是非常不容易的,做久也會

煩,但是仍是要做事,這就是心態的成長,做一年、二年、十年,不同時段有不同的心態成長,各位在你的職位上是否也是如此。若你能將心打開,承擔這一切的衝擊,你的心就會有不同的成熟度。

 
在無常和自然之中依人、依時、依地,適時、適地在不同的時空、人事中調整你的心,這就是中庸之道。每一天、每一秒,隨時都是修行,把持中道而不會飄泊於自然和無常的兩個極端之中,如此,心與道炁就能

沒有分別,如是才能稱為「合一」,但是如果你的心與道有分別,那一輩子就不可能成為真人。





子網頁 (2): 天罰 道教哲思
Comments